国学初级书籍(国学常用工具书)

来源:白平,陈志明主编《古代汉语》(节选),北岳文艺出版社,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国学初级书籍?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初级书籍(国学常用工具书)

国学初级书籍

来源:白平,陈志明主编《古代汉语》(节选),北岳文艺出版社。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流传下来的图书文献浩如烟海。我们在学习国学,研究古代的图书典籍时,经常会要检索某一门类的知识和资料。这就需要利用相关的工具书。有效地利用工具书,是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国学的一个捷径。工具书的种类,根据其内容和作用大致可分为字典、辞书、类书、政书、百科全书、书目、索引、图录、年表和年鉴、手册等。

一、字典

字典是一种以解释汉字形、音、义为对象的工具书。

(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也是第一部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东汉许慎著。许慎,字叔重。全书十五篇,含正文十四篇,叙目一篇。收9353单字,重文1163字,实收单字8190字,连同解说共133441字。

  《说文》以通行的小篆为主体,把古文和籀文不同于小篆的列在下面。540个部首的顺序是据形体相近系联,各部所收字据意义类别排列。说解先释字的本义,次释字形,有的注音。《说文》540部首,分类琐碎,查找字不方便,有时“寻求一字,往往终卷”。查考《说文》,以中华书局影印本最为方便,后附按楷书字体笔画排列的检字表。

南唐徐锴校勘注释《说文》,撰《说文系传》四十卷,世称“小徐本”。北宋初,其兄徐铉等奉诏校定《说文》,将原本每卷析为上下两卷,其三十卷,增加400多新附字,并附《唐韵》的反切注音。是后世通行的《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

参考著作:

1、清“《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清黎永椿《说文通检》,蒋和《说文部首表》。

3、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4、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

5、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

(二)《康熙字典》(原名《字典》)

清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大型工具书。收字47035个。沿用明代梅膺祚《字汇》的214个部首,按十二地支顺序分为十二集。214个部首按笔画数目为序排列。受《说文》影响,重视体现字义的形体结构。有些汉字不能按现代字典的偏旁部首查找,而要在和字义有关的形符中查。如颖、颍、颎、㯋四字都不以而作部首,而分别隶属于禾、水、火、木四个部首下。查字时,如果不知道部首,还可以按笔画数目检字中查找。释字体例是先注音后释义。先列历代韵书的反切,释义先列《说文》说解,各义项都有例证。

《康熙字典》的不足,收字重复、漏收,释义不准确,引用书证错误等。清王引之《字典考证》指出其2588条错误。后代考订正误的还有日本渡边温《康熙字典考异琥误》、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三)《中华大字典》

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中华书局1915年出版。以《康熙字典》为基础,校正了许多错误,收字增加到48000以上。体例比《康熙字典》有所改进。注音在反切之后加直音,并说明所属韵部。所用反切以《集韵》为主。释义用(一)、(二)、(三)等排序。每一义项另起一行,书证只列一个。解释简明扼要。

缺点:1、义项琐碎,同义近义不作归纳。2、缺乏编者的正确见解和说明。如“口”部的“乔”字,引段玉裁、王筠的不同解释,按语既说“王说非”,又言“可备一说”,不能帮助读者明辨是非。3、引书名称前后不统一、漏载篇名、引文不完整等。

(四)《汉语大字典》

徐中舒主编,1990年四川辞书出版社与湖北辞书出版社联合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大型字典,收字54678个。凡在古书可以见到的冷僻字、异体字、简体字都尽量收录。其编排将旧214部首合并为200个。为方便查找,将颖、颍、颎、㯋等字都收入“页”部。释字名手解形、注音、释义、引证四项内容。凡有古文字形的单字,在字头后选列能够反映字形源流的古文字形体,然后依照《说文》解释字的本义,《说文》中的错误予以纠正。注音既有汉语拼音,也有反切,并标明声、韵、调,所属韵部。是目前编纂水平最高的汉字字典。

二、辞书

辞书是解释词义为主的工具书。古代的辞书与字典并无严格的界限,只是不分析字的形体结构或不注音。后代的辞书主要是供查检复音节词使用。

(一)《尔雅》

汉语史上第一部训诂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辞书。成书于汉代。按词汇的内容分类编排,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其中第三篇以解释形容性词语为主,大多是叠音形式的形容词语。其余十六篇是对专门名词的解释,共分三大类:与人事相关:释亲、释宫、释器、释乐;天文地理:释天、释地、释山、释丘、释水;动植物: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释草、释木。《尔雅》对词语的解释方式灵活多变。前三篇往往把基本意义相同的词排列在一起,后做总括性解释。例:“初、哉、首、基、肇、祖、元、俶、落、权、与,始也。”有的词同义互训,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对动植物解释有时描述特征或对比区分。如“二足而翼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尔雅》对词语的解释很简约,阅读时要参考后人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二)《广雅》

三国魏张揖编。“广雅”的意思是增广《尔雅》。其编撰体例全仿《尔雅》,也分十九篇,各篇对《尔雅》作补充。清王念孙评:“盖周秦两汉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逸散不传者可藉以窥其端绪,则其书之为功于训诂也大矣。”

王念孙对《广雅》有研究,功夫最深。著有《广雅疏证》。

(三)《佩文韵府》

清张玉书等奉敕编纂,是一部辞藻典故词典。“佩文”,是康熙皇帝的书斋名,书前有康熙亲笔序文。这部辞书收录诗文中工巧的词语的引用的掌故、神话、寓言及传闻轶事。其编排方法是以词语尾字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再以字统率词语。词语以字数多少排序。

《佩文韵府》原是供科举制度下学子作诗文词赋时查词藻用的,现在这部书则可供查代词语典故出处使用。

(四)《骈字类编》

清张玉书等奉敕编纂,也是一部查找词藻的工具书。全书按内容分类,共有十三门。所收词语按首字韵编次,每个字统率的词语只收两字词语,故称“骈字”。本书与《佩文韵府》都辑录了丰富的资料,包括诗文词藻、成语典故、人名地名、轶闻逸事等,是很有使用价值的工具书。

(五)《经籍纂诂》

清阮元等编的一部大型训诂词典,刊印于嘉庆三年。该书汇辑散见于各古书的汉唐旧注,供训解古籍的人使用,对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全书依韵归字,按平水韵106韵顺序排列,一韵一卷,共106卷。本书重印时前附笔画索引,不熟悉平水韵的可按笔画检索。

(六)《辞源》

中华书局编纂,1915年问世。1958年以后又进行了较大幅度修订,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作了明确分工,将其作为主要用于阅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所收词语是鸦片战争以前各类古籍中的词语。本书按214部首编排,部首统单字,再以单字统词语。所以既是辞书,也可作字典使用。注音既有拼音,也有注音字母,还有反切,并标明声、韵、调。检字有部首、拼音、疑难字、四角号码等多种方法,最后一册附有繁简字对照表。

(七)《辞海》

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解放后进行了修订,是一部具有百科性质的综合性词书,编排体例与《辞源》相同。这部书主要解决一般读者在学习和工作是遇到的问题,释文以介绍基本知识为主。

(八)《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1993年全部出版。全书十二卷,收词条约三十七万,是一部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的巨著。该书宗旨是广泛收录古今汉语著作中的普通词语,吸收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能反映汉语词汇的演变和发展。所引书证都是从古今著作原书中摘录的第一手资料,是从事语文研究和教学的最有效的工具书之一。全书后附有附录和索引一卷。附录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七个简表,对阅读古籍有重要参考价值。索引有单字笔画和拼音索引,可供查检字词。

(九)《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文言虚字词典。1954年中华书局印章锡琛校注本。该书收虚字476个,以单字虚词为主,取材经史子集小说都收。编排以平水韵为序。

(十)《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文言虚词词典。以经传中的虚词为主,以子书和其他书籍的材料为辅,编排以古声母为序。共收虚字160个,逐一解释。侧重考证虚字的特殊用法,是影响很大的一部虚词工具书。阮元评:“元读之,恨不能起毛、孔、郑诸儒共证此快论也。”

其他辞书还有:朱起凤《辞通》、符定一《联绵字典》、马文照、张归璧《古代汉语知识详解词典》、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等,兹不一一介绍。

三、类书、政书

类书、政书都是我国传统的类似百科全局上的工具书,但又与百科全书不同,它们是汇编前人的著述或资料,而不是对各学科知识作概括性的介绍。

(一)类书

类书,将历代诗赋文章或其他资料汇集起来,按类别或韵部加以编排,就成为类书。我国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命人编纂的《皇览》。

1、《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编撰。全书100卷,分46部,首列天、地、岁时,次列帝王、职官、刑法、人事类,最后为鸟、兽等博物类,共收唐以前古籍1431种。不仅是一部从事多种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还有校勘古书的功用。

2、《太平御览》

初名《太平编类》。宋太平兴国间李昉等奉诏编修,因宋太宗日阅三卷,一年阅完,遂改今名。全书1000卷,分55部,4558目,约500万字。每目之下先举书名,再录原文。资料多取自经史百家之言,共引录古籍 2579种,其中许多古籍已经失传,引书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古籍,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另外本书的分类很细,是一部很好的查找历史事实、成语典故、诗词出处等等的工具书。本书《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日藏南宋蜀刻本,配静嘉堂文库藏南宋刻本及喜多氏活字本,1960年中华书局又缩印,最便于使用。原哈佛燕京学社出版有《太平御览引得》,系篇目引得和人名引得,便于读者查检资料。

3、《古今图书集成》

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清陈梦雷纂,雍正时蒋廷锡奉敕重新编校,改今名印行。该书是我国现存最大一部类书(最大的类书是明《永乐大典》,共22937卷,为八国联军所毁,现仅存700多卷),全书共800 册,1万卷,目录40卷,约16000万字。分6汇编,32典,6109部。每部又分汇考、总论、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目,是清代官修的最大类书。本书编次清晰,包罗万象,是一部傲视古今中外的巨型类书,內容涵盖我国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使用这部书要先看“凡例”,还可利用《古今图书集成索引》。

4、《渊鉴类函》

清张英等编。该书以明俞安期《唐类函》为基础,博采初唐至明嘉靖年间的古籍,又补其缺略,荡成巨编。成于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全书共计450卷,总目4卷,共分45部,部下分类,类下先叙总类、释名、沿革、次叙典故,再录对偶、摘句,最后录诗文。此书汇集了前代有代表性的类书,所载内容比《太平御览》多一倍,资料详备,编排得体,所用资料,均详注出处,使用方便。

辑佚、校勘古书,还有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徐坚《初学记》、宋李昉等《太平广记》(专收小说)、王钦若等《册府元龟》等书可资利用。

(二)政书

政书是将历代或某一朝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等方面史料加以整理汇编,可供查找相关史料。政书妈于唐刘秩《政典》,杜佑在此基础上扩充为《通典》。继《通典》之后,宋、元、明、清均有记载历代或本朝典章制度的政书。

1、《通典》

唐杜佑编撰。以刘秩《政典》为基础,博采经史子集,花费30多年编成,记载从古至唐历代典章制度及沿革。全书200卷,分八门:食货典、职官典、乐典、州郡典、选举典、礼典、兵刑典、边防典。每一门下再分若干子目。

2、《通志》

宋郑樵编撰,纪传体通史,体例略仿《史记》,分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上自三皇五帝,下至隋。其“20略”就是各类典章制度。

3、《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撰,记上古至宋宁宗时期典章制度。

除上述政书,清朝又有《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外加《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和《清朝续文献通考》,与《通典》、《通志》,合称“十通”。商务印书馆有《十通索引》。“十通”是贯通历代的专史和文物典章的总汇,如要查找断代的文化学术史,则可参阅各朝“会要”和“会典”。

四、书目

书目即图书目录。一般按图书类别编排,记载书名、作者、卷数及版本等项目,有的还有内容提要。书目是治学的门径,研究某一课题时,就必须了解查阅相关书籍,这就需要借助书目。只有了解相关学科的书籍,才能知道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学科的现状,使掌握的资料更广泛全面,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法。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写的《七略》,已失传。班固《汉书·艺文志》以此为基础删改而成。所以,《汉书·艺文志》就成了第一部图书目录,也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在这之后的图书目录,由各断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保留。清《四库全书总目》则将清以前所有书目汇总到了一起。后来又有《贩书偶记》及其续编,对清代书目及清以前遗书目录做了补充。民国时有《民国时期总书目》,建国后有《全国总书目》、《社科新书目》、《古籍新书目》。

(一)《四库全书总目》

清乾隆间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时,每一部采用的书校订完成,四库馆臣就写一篇提要放在书的前面。提要论及本书主要思想内容及著作源流,作者情况,及对本书的评价。有些书馆臣认为价值不大,或思想内容不符合王朝统治,则未采入《四库全书》,但都写有存目,也分别作简要介绍和评价。后来把采入和未采入《四库》的所有图书提要分类编排成书,就是《四库全书总目》,也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汇综时,又经过较大的修改和补充,最后由总纂官纪昀和陆锡熊综合平衡,文字上加工润色。《四库全书总目》沿用《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的图书分类法分类。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书目收入《四库》的有三千四百多种,存目六千七百多种,共计一万余种,把乾隆以前的重要著作基本都包括进去了,对我们了解古代各类著作有很大帮助。

(二)《贩书偶记》

这部书基本上清代以后的著述总目,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续编。近人孙殿起著录,一九三六年刊。该书体例仿《四库全书总目》,所著绝大部分是清代著述 ,兼及辛亥革命以后迄抗战以前的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四库全书总目》已收者概不收录。后来其助手雷梦水整理《贩书偶记续编》。

(三)《中国丛书综录》

上海图书馆编,1959年出版,是查找古书的一部重要工具。收录全国41个图书馆的古籍丛书2797种,包括38891种古籍。全书分三册。第一册为“总目分类目录”,包括“汇编”和“类编”两部分,又附《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第二册为“子目分类目录”。第三册是“子目索引”,包括“著者索引”和“书名索引”,按四角号码排列。此外,查找古籍版本,还可参阅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国善本书目》。

(四)《民国时期总书目》

本书是对1911年至1949年所出书籍的目录总汇。北京图书馆编,1986年出版。按学科分册,收书三千八百多种。绝大多数书目下作了简单的内容提要,对了解研究民国时期的学术状况很有帮助。

五、索引

又叫引得或通检。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查检古书字句的逐句索引和逐字索引;查检历史人物及事迹的人名索引;查检学术论文篇名、作者、发表刊物和时间的篇目索引。

《十三经索引》及其他诸书索引、通检、引得

《十三经索引》是一部查检儒家经典中文句出处的工具书。

许多重要古籍都有专书索引,如《尚书通检》、《毛诗引得》、《春秋经传引得》、《论语引得》、《孟子引得》、《墨子引得》、《庄子引得》、《荀子引得》、《战国策通检》、《楚辞索引》等。此外还有人名索引如《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和《史记人名索引》等各史人名索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