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言文翻译题(论语说文之十五)

古文中的“错别字”

撰稿:成宇 | 主讲:成宇 若然

上期答案

您知道下列词句中红色的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吗?

1.涕泗横流

2.头悬梁,锥刺股

3.文过饰非

4.久假不归

5.母大虫顾大嫂

6.明日黄花

答案

1.涕,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

2.股,古义是大腿,今义是臀部。

3.文,古义是修饰、掩饰,今义是文章、文字。

4.假,古义是借,今义是不真实。

5.虫,古义是泛指各种动物,这里是老虎,今义是昆虫。

6.明日,古义是任何一天的第二天,今义仅指明天。

正文

论语文言文翻译题(论语说文之十五)(1)

《桃花源记》有这样一段话,“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曾有人这样翻译:(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非常吃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回答了他们。他们就要回家,准备酒并杀鸡做饭。

论语文言文翻译题(论语说文之十五)(2)

这个翻译看似文从字顺,但是细读之,就会发现大错特错了,桃花源里的人哪里还有陶渊明笔下那种淳朴好客之风,简直是卸磨杀驴,问完自己的问题就各自回家准备吃饭了。其实,这里的“便要还家”中的“要”是通假字,通“邀请”的“邀”,应该解释为“邀请渔人来到自己家中”。

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种令人头疼的语言现象——通假字。如果不明了通假字,往往会给古文阅读带来干扰,甚至错误的理解文意。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 “焉用亡郑以陪邻” 的“陪”,有的人将他解释为通“倍”,是增加的意思;也有人认为“陪”不是通假字,它本身就有增加的意思。“陪”是否通“倍”,至今尚无定论。再如《鸿门宴》一文中,刘邦对项伯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句话中的“倍”是否通“背”,也是有争议的。这些争议给古文阅读和古文教学都造成了麻烦。因此,明白通假字,这在古文阅读中是十分重要的。

要厘清通假这一语言现象,首先要弄懂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和假借的概念。而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对于古文中通假字问题的解释极为混乱,给我们阅读理解古文带来一定的干扰。

论语文言文翻译题(论语说文之十五)(3)

通假字,是古文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鸿门宴》中“蚤”通“早” ,其中“早”为本字,“蚤”为借字,这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临时一用。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而狭义的通假字是不包含古今字、异体字的。

论语文言文翻译题(论语说文之十五)(4)

论语文言文翻译题(论语说文之十五)(5)

论语文言文翻译题(论语说文之十五)(6)

论语文言文翻译题(论语说文之十五)(7)

古今字,是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古今异字的现象。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80%以上,通常一个字就代表着一个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有所发展,词义有所引申,字有所假借,原有的字担负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记录功能,即一字兼有几个字义。后来,为了区别这些字义,减轻原有汉字的表义负担,在原有汉字形体的基础上,或增加偏旁、或改换偏旁,造出了新字,这新造的字,就是今字,原有的字,就是古字。而古字与今字往往通用,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通假。如“莫”,它的本义是“日暮”的意思,后来假借为否定副词,表示“不”的意思。于是在一段时间里,“莫”就兼有了“日暮”和“不”的字义,后来在“莫”的原有字形上加了个形旁“日”,把“日暮”的意思分化出来,因此,“莫”和“暮”就有了古今字的关系,“莫”也就常常通“暮”。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淚”和“泪”、“睹”和“覩”、“唯”和“惟”。在现代汉语中异体字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在汉字规范化的过程中,根据一定的原则逐渐确定其中的一个为规范字,而淘汰另外的异体字形。

假借,是汉字造字法“六书”之一。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些新的概念需要用汉字表示,而为了不因为另造新字,而增加识字负担,就用某一个已有的汉字来表示这新的概念。假借字是不属于通假字范畴的。例如,文言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就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简言之,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借用另外一个字来使用,借来使用的字,只是临时借用的临时工,离开这个特定的语境就自然下岗;假借,是本无其字,借已有的字来使用,赋予这个已有的字以新的意义,假借来的字不是临时工,是正式工。

理清了通假字的概念,我们再来谈通假字的规律。虽然通假字在古文中极为普遍,但并不是随便的两个字就可以相通的。两个字通假是有条件的。 首先是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在古代读音完全相同的通假,叫做同音通假。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中的“得”通“德”。再如“有”通“又”,而我们现在觉得读音不同,是古今读音变化的缘故。

其次是音近通假。有些通假字,它们的读音,在古代虽不完全相同,但比较接近,这样的字也可以通假。如“亡”通“无”。

论语文言文翻译题(论语说文之十五)(8)

古文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通假字呢?

说到底还是古人在用字时的不规范现象,而这种不规范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于是不规范也就成了一种规范。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意识去衡量古人,因此去横加指责,也是不对的。

论语文言文翻译题(论语说文之十五)(9)

但通假字确实给我们阅读古文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古文时,具有辨析通假字的意识和能力,不要被借字的字表所束缚。当我们遇到按照文本的某个字形的意思解释不通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字有通假的可能。然后根据通假字的规律和我们所记忆的常见通假字,来确定其是否通假。当然工具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无法确定其是否通假是时,一定要查阅工具书,千万不可望文生义,因此选择一本权威的古汉语字典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期试题

你能找出下列词句中的通假字吗?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图穷匕见

3.拨乱反正

4.秣马厉兵

5.受益匪浅

6.厝火积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