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极为罕见的一首诗(李白的这首诗气势磅礴)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里,有一些作品气势磅礴,即使过去了千年的时光,也依然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如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无一不是惊艳世人的名篇佳句,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关山月》,便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很有气势的一首诗。尤其它的开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历来就以气势磅礴为人所称道。如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中,就曾评价过《关山月》:气盖一世。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诗,气势磅礴,第一句便惊艳世人。
那么它的磅礴气势,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它又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呢?首先,它是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内容主要是写戍边将士们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这类内容一般诗人写得都很愁苦,境界也比较狭小。但好在它的作者是李白,于是就有了开篇的万里边塞图景和常人难以企及的磅礴气势。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然后,我们便来具体看一看这首《关山月》。诗的开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即一轮明月从天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了几万里,最后吹过了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单独从写景来看,李白这里显然是勾画了一幅,含有关、山、月三种意象在内的辽阔边塞图景。
但李白的主旨又在于表现戍边将士的苦,因此这幅辽阔的边塞图景,其实就是戍边将士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时的所见所闻。而浩荡的长风,则从戍边将士的故乡越过几万里,吹到了他们驻守的玉门关。乍一看,“长风几万里”是李白的夸张之语。实际上戍边将士身在西北边疆遥望故园时,那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是覆盖了整个祖国大地啊。
因此象征着远方亲人对戍边将士思念之情的长风,自然就是掠过几万里国土,直奔玉门关而来了。可见它并不夸张,反而极为形象贴切。如此一来,开篇四句中由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所构成的万里疆域图,使人读起来就倍感气势磅礴,撼人心魄了。接下来的“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则是李白从自然图景转到了战争的描写上。
不过李白所描写的战争景象,并不是当下,而是通过当年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的战争史实,进而突出青海湾一带,不仅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还是古往今来无休止的战争之地,但伤感的是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的胜利往往是万千热血所铸就的。所以戍边将士内心的思乡怀人之情便可想而知了。
最后,“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即戍边将士望着边塞景象,思念故乡和亲人不禁满面愁容。而将士们的亲人,此时正登上了高楼,在哀叹何时才能见到远在边塞的亲人。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正是两地相思的痛苦。而因为有了前面的“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里的情感它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具有更深远的意境。
综上所述,李白的这首诗,其实它包含了关山明月、战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但同时又浑然一体,自然流畅,尽显气势的磅礴。即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背景下,让世人能够感受到数千年戍边将士及家中亲人的相互思乡离别之情。总的来说,《关山月》是李白很有气势的一首诗,开篇便惊艳世人,常人难以企及。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