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

虹梯关古道

晋冀豫三角区:阻塞与交流

——以平顺县、林州为中心的考察

引子

笔者注意到,在山西呈平行四边形,存有四角,分别是:晋陕豫三角区、晋冀蒙三角区、晋陕蒙三角区和晋冀豫等四个三角区。其中国史中交流最成熟的是晋陕豫三角区,又称黄河金三角协作区,共同构成华夏文明的直根;交流较好的是晋冀蒙三角区、晋陕蒙三角区,前者以商帮“走东口”和胡汉民族互冲出名,曾在民国共同组成察哈尔省;后者以“走西口”著称,晋西北人通过经商、劳作成就了归绥;而相比较,交流较弱的则是晋冀豫三角区。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2)

晋冀豫交界处

有人会存疑,潞安府处在晋冀豫一角,自古存在六条官道,尤其潞安—邯郸,潞安—泽州—天井关—洛阳,两条道为大道,岂有交流薄弱之理?!这里需要限定一概念,即指晋冀豫交界处的局部区域,而非整个潞安或者上党区域。根据这个局限,晋冀豫一角专指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和河北省邯郸市涉县。

笔者注意到,以历史、地理、经济观察,晋冀豫交界处长期以来是处在“梗阻”“堵塞”状态,尤其山西与冀豫两省缺少像样的交流,在数千年历史中,缺少通畅而足够的互动,使平顺县长期以来呈现出“遗世独立”之状。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3)

平顺县

这种现象改变了三角区域的地理和人文状态,历史也随之改变,使之截然不同于其他地域,而呈现出“安静”状态。笔者从社会学角度称之为“平顺现象”。

平顺现象在山西并非一处,而是广布于山西的四边许多断面,而尤以太行山区为突出。研究平顺一隅,正好可以形成规律性认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于研究边地生态及当今邻省边地经济发展起到楔入作用。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4)

山地阻碍了晋冀豫交通

上述晋冀豫三县,地处太行山脉南段、中段,平顺在西侧,林州、涉县在东侧。本来三地存在紧密的地缘关系,但由于山岭南北横亘,两侧三地居民交流相对困难,基本处在一种各自为存的状态,尤其是20世纪之前的平顺与太行山之东侧,交流困难,基本无坦途。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5)

民国年间平顺通冀豫的官道

笔者曾经数十次东西穿越太行山脉两侧,最近又于2020年07、08月初三次穿越,细心揣摩当地地理地貌环境,发现平顺与林州涉县毗邻六七十千米,但临界全部为高山峻林阻挡,犹如天然巨墙,其间并无坦途可以沟通。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6)

平顺县境内挂壁公路

经笔者研究发现,平顺出省通道有几条,先介绍如下:

第一条是长治-安阳高速。笔者曾驾车行走,双向四车道,距离约117Km。起步于长治东,中间穿越万米隧洞(长达13710Km,系山西省第二长隧道),经过虹梯关,山西人多从此地下来游览通天峡,笔者一直向东,在关家岭隧道穿越晋豫界,随后下到任村站,属于豫北平原地带。这是长治市境内第一条晋豫高速,车流量并不大,限速80Km/小时。笔者观察到,高速路已经大大超越了山岭沟壑的困顿,以直线式的路带穿越太行山脉。其做法是:面对山峰挡路,以隧洞洞穿之;面对沟壑断路,以架桥跨越之;面对左右斜坡,采纳搭支架桥。这种修路基本上按照人类意志施工,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修路举措。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7)

平顺县文化人、资深作家江雪女士

第二条是S324省道。此道平顺段约46Km,起于潞城辛安桥,止于晋冀豫三省桥。基本与漳河并行,可谓是漳河道,沿途又是古建筑、古村落带,分布有天台庵、大云院、龙门寺等七处国保,岳家寨九座古村落及柳树湾等多处4A级景区。沿途为二级路,限速60Km。从县城到三省桥,约需要两小时,此路可达林州任村。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8)

下太行公路

第三条是长治至玉峡关,而后接花壶线。经历潞州区—壶关常平—龙镇—玉峡关;而后走花壶线沿途经金灯寺、小西天、风门口等地,可抵达林州合涧镇八达村,于2019年开通,后被编为332省道。这是一条急剧下降的翻山旅游险道,路基宽6.5米,曾是当地人下中原捷径,海拔从300m迅速升至1500米,两边山势显得极其巍峨高耸,山上山下温度也差了四五度。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9)

花壶线

第四条潞州晋阳古道。在历史上可由潞州—平顺—林州,是连接晋豫冀的一条险道,只能步行不能行车。根据平顺文化人赵伟平[hh]的研究,其间会经过赵店桥—实会—阳高—石城—东庄—安乐—奥治—侯壁(漳义关)—岳家寨—遮峪—骡断岭(山神庙)—任村等。任村是冀豫平原北上山西太行的起点,晋阳古道也是抗战时期太行区与豫北交往的主道之一。很遗憾,笔者没能系统对此道进行考察,而仅仅以片段形式,曾经踏勘过大半路线,尤其是晋豫交界处的遮峪、骡断岭一带。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0)

晋阳古道

第五条是乡道。起于20世纪末村村修公路时期,属于乡道一级,越野车可行,但路面窄,不能错车;且是断头路,仅局限在乡、县境内,不能与邻省县对接。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1)

村村通乡道

由此可见,在历史上,平顺受东部南太行屏障隔绝,长期处在封闭之中,以西部交流较多,与东部交流很弱;但也存在一些细弱的沟通交流。如赵伟平所记述:“明清时期,……运货骡马络绎不绝,担运脚夫成群结队,来往商旅川流不息,马蹄嘶鸣,行旅匆匆,一片繁荣景象。中原和南方的物资、大米、绸缎、糖、茶、瓷器与洋货一类的生活用品等被人担驴驼送上山来,而上党地区和北方的花椒、党参、柿饼、核桃、皮革、药材、土豆等山货特产又流到了中原。”[bbn]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2)

林州市任村上太行古道

虽然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平顺—林州之间有过小繁荣,但在道路艰险、人畜载驮状态下,其交流是极其有限的,只能维持一种低级贸易水平。而高速路的开通,则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封闭,使平顺这片绝塞之地,终于能够走出封闭,与域外形成互动,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3)

封闭区域:晋冀豫三角区

唯一官道:晋豫晋阳古道

潞安府存在六条官道。而最为模糊的是晋豫晋阳道。对此笔者做一个实地考察:长期以来,平顺县对于外界是一块封闭之土、被遗忘之地。上党盆地人称之为“穷山恶水出刁民”,带有某种地域歧视。平顺人也默默承受,内心多有自卑感。在上党盆地一带,这种地域歧视。以平顺、壶关为最。至于几条官道,也是在近些年才有所考察,而尤以晋阳道陌生。在笔者印象中,平顺县就是一块被众多山岭横亘、纯天然未开化之地,何来古代文明的熏染?!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4)

晋阳道途经村落:奥治村

在20世纪末,笔者考察漳河水乡后,隐约觉得此河谷路线至任村之间,应该存在一条古道,笔者分析有二:一是古道多沿河而走,顺着浊漳河河谷可抵河南林州,这是上党与豫北难得的连接线;二是发现沿河有些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可远溯至唐,有庙有寺院有口传,岂能无古道发育?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5)

流经晋豫交界处浊漳河

近来发现,林州任村是抗战时期晋冀鲁豫解放区的第二大经济口岸。任村处在山地与平原结合处,其西就是崇山峻岭,为太行边区腹地。笔者不禁想:边区山货是如何运至任村的?

按道理,之间应该存在一条古道甚至官道。

随后搜寻发现,愈来愈多的信息指向任村与太行山区之间,确实存在一条古道,这就是晋豫晋阳古道。平顺资深作家赵伟平先生长期研究平顺地域文化,曾写有《山水苍茫 河南晋阳——寻踪潞安古道“河南晋阳道”》一文,他曾感言:“然而在后人的叙述中,对河南晋阳道却提及很少。到了今天,即使是身处这条大道上的河南林州、山西平顺、潞城、黎城人也知之甚少。”[Q]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6)

平顺县资深文化人赵伟平先生

如此看来,研究河南晋阳道,于今带有解密性质。

根据笔者实地踏勘,结合赵伟平先生研究,河南晋阳道位于今天的河南林州市与山西平顺县、潞城市、黎城县境内。其东起于河南林州,经任村镇,向西援太行山而上,经杨耳庄村、急三盘(十八盘)、小龙嘴,而后翻越骡断岭后,进入山西省平顺县第一个村落——遮峪村,经“花地岭、苇水村,再下三折坡,到达浊漳河畔东庄村的河南泉。[W]”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7)

林州晋阳古道

赵伟平认为,古道在河南泉漳河两侧“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溯河而上,全年通行,所经由之地依次为东庄河南泉、金龟滩(沙拐)、南栈崖底、克昌村、老申峧村、青草凹村、崔家庄、漳义关、候璧村、鼋滩地、车当村、奥治村、错凿沟、河南滩村、南耽车村、东梳村、安乐村、辛安村、南花辿、潦河、比干岭、微子镇,并入潞安邯郸道,北上晋阳。”“北路为每年阴历九月九至来年阴历四月四通行,自东庄河南泉过东庄跨河木桥,所经之地依次为东庄村、石河沟、祭刀岭、石城村、大河滩、西辿庄、高圪登庄、阳高村、箭口、烟驮村、赤壁村、北耽车村、大条沟、淜头村、大云院、实会村、二仙碣、湾里村、王曲村,然后进入黎城地界南堡村、北流村、潞堡村、隆旺村,到达赵店桥,同样并入潞安邯郸道”[R],而后经过潞安府,顺着潞安晋阳道,可北上太原。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8)

遮峪口

有关此道历史,赵伟平先生认为,未见有文字记载,只能从山民口传中探寻。“民间传说则可以追溯到春秋秦汉,甚至夏禹时代,称作早期上党地区东下太行山的主要通道,所言不虚。[T]”

其实有关此路,古籍里曾有零星记载,乾隆《潞安府志》载:“漳义隘口,两山壁立,漳水通流涯浒,仅可人行,通林县,俗称漳义关。[AA]”漳义关,即今侯壁村,现建有发电站,笔者曾于2020年8月6日于此住一宿。而今人的记述则更为明白,“壶关道以南,另有一条辅线,名‘微子口’,沿浊漳河出太行山,即本文所讨论的河谷地带。这条路线上有漳义隘,又名漳义关”。[P]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19)

根据赵伟平先生考察,河南晋阳道在平顺县存在两段,一段与漳河并行,大致与今日S324省道路基吻合;另一段则在东庄村脱离漳河河道,向南再向东,经遮峪口村离开山西境,后翻越骡断岭进入河南地界。赵伟平总结此路形成与特点:“浊漳河东下,一路奔涌,水口洞开,自然就造就了河南晋阳道的应运而生。也就形成了此道逐河而行,遇天堑而翻越山隘的大致线型。[GG]”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20)

2020-08 驾车下太行

笔者踏勘此路后发现,其特征是“临水靠崖”,比起常规驿路,层级较低,路窄崎岖、坡度陡峻,仅容挑夫骡马驮行,而一般驿路行走的车辇难以通行。基于此,此路规格在古代并不高,“这条河谷道路相对狭窄崎岖,因此并不是主要官道。[U]”但即使如此,此路对于连接潞州府与彰德府(安阳)、邺城(今临漳县西),具有“走捷径”之便利,故能承载特殊的交通、军事使命。

至于河南晋阳道为何不从东庄村继续顺河东下,而要选择攀山越岭,则不得认知。2020年夏,笔者曾带山西大学新闻学院在读硕士秦鹤梦顺河东下,探寻原因。我们在在抵达一个河谷紧要处,发现右侧山腰上铺陈着两个村落,下为马塔,上为上马,漳河从其脚下流过。马塔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属于“鸡鸣三省”之地。有关此地,古籍里有记载,称之马踏隘(今马塔村)。据康熙《平顺县志》载:“马踏隘山,在豆口里,万山拱峙,中有小路,传名马踏关,通河南。”也就是说,历史上这里虽然封闭,但有小路顺着漳河河谷曲折回环,可连通晋豫。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21)

硕士秦鹤梦在平顺县马塔村

而在马塔正北不远处则是河北省涉县界。笔者眺望半天,只见崖壁横亘,不像有路径可通。但抵近搜寻,奇迹竟会出现。天津大学博士生耿昀也洞悉其中地理秘密,指出:“另谷北有数条小河如梳齿,汇入浊漳河,溯小河而上可通涉县。[DD]”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22)

马塔村建筑在绝壁之上

既然马踏隘有路可抵豫冀,为何河南晋阳道不选择于此地东下呢?其中密码留作日后探索。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23)

晋冀豫三省交界处

此路终止于1956年。其背景是晋豫两省为了沟通路径,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浊漳河天堑——天桥断上,修筑了一座简易石拱桥;随即,两省分别相向而行,在各自路段劈山开路,沿着浊漳河岸开出一条简易公路。此路被称作甘林公路,起于山西省洪洞甘亭,终于河南林县,中间过境平顺县,与河南晋阳道大部重合。甘林公路为平顺公路之雏形,其价值有二:一是道路由攀援山岭、凸凹不平的古路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平坦公路,其标志是可通汽车、骡马车;二是路面加宽,车速增快。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24)

在奥治村航拍晋阳古路

此后,此路升级换代为S324线,裁弯取直,由弯曲的砂砾路变成了较宽阔的柏油路。2020年8月,平顺女作家李鹏霞在接待笔者时流露,公路修筑与林州人修红旗渠有关——特意修筑此路。也算是河南人带给平顺人的一份福利吧。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25)

平顺县旅游打卡地:虹虹霓村

(待续)

关于欠开发地区调研(以长治市平顺县)(2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