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当大学老师有多难)
教育当以人为本,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教师队伍建设。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有了名师带队,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不再是难题,各界优质生源便纷至沓来。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若有贤能者自远方而来,不亦说乎。根据世界名校排名来看,不得不承认,国内的最高教育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很多学生和家长为了更好的前程,不惜斥巨资出国留学。
若国内高校能够聘请一些能力出众,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认可的行业大师任教,学生不出国门也能大开眼界,对提高国内教育水平大有好处。
西南财大痛失诺贝尔奖,教师考核制度引发关注
国内高校自然懂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如今985、211的称号即将成为历史,双一流评比竞争激烈,稍有疏忽就会自砸招牌。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自然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学校的老师和院长也要接受严格的考核制度。在末尾淘汰制面前,人人平等。
2022诺贝尔奖公布后,大家发现不少获奖者都曾在国内知名大学任教的经历。尤其是Philip H. Dybvig教授获奖,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意难平。因为这位教授曾在西南财大金融学院任教十年,还曾是金融学院的院长。
据悉Dybvig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认可,他的妻子就是四川人。就在去年,因为各种原因,他没有通过学校的教师考核,根据末位淘汰他被学校解除聘任。该教授转身便前往华盛顿大学任教,今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很多人替西南财大表示遗憾,想要获得诺奖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学校培养了Dybvig教授十年,给了他充分施展才华的沃土,就因为考核制度而与诺奖擦身而过。否则有了这个奖项,西南财大在国内和国际的教育地位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自此,大学老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高了,原来并不是有了研究生学历就能到大学里任教的。大学老师也没有想象中轻松,稍有不慎就会被淘汰。考核是为了选拔人才,为啥会把优秀的教师淘汰掉呢?
当大学老师有多难?网红教授说出真实原因
如今各所双一流高校,不乏外籍教师和外国留学生。这对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国际排名都有很大帮助。聘任外籍教师向来备受争议,总有人误认为外籍教师华而不实,自身科研水平高,并不意味着教学能力出色,对学生的帮助效果十分有限。
此前很多中小学老师,羡慕大学老师工作轻松,实际上大学老师也有严格的考评制度。师风师德、教学成果、科研项目、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容忽视。
西南财大因祸得福,失去了诺奖却收获了一波口碑。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尊重学术的态度,没有像其他高校那样蹭热度,获得好评。
网红教授储殷再次发表惊人言论,有意应聘大学教师的学生们直呼信息量太大。想要逃离考核制度是不可能的是,甚至还有可能成为论文民工,和想象中的大学老师工作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
储殷教授每次的言论都很犀利,有些存在争议,关于考核问题,也有失偏颇。大学教师的考核标准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除非特殊原因,只要教师认真对待工作,通过考核不是问题。
有人猜测,Dybvig教授没通过考核,可能是因为口罩原因导致回国受阻,没有完成既定的课时标准。老师再优秀,不能给学生如期完成教学计划。
即使此番成就归学校所有,也是徒有其表,学生无法从中受益,学校反而会为聘任该教师承担更多的经济开销。真正用心做教育的高校,自然会做出断舍离。
写在最后
回想起莫言获奖时,可谓是举国欢腾。若此次经济学诺奖能够花落西南财经,必然又是一件幸事。古之成大事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能因为怕失去诺奖,而放松对高校教师的考核标准,否则吃亏的终究是学生。
诺贝尔奖意义重大,却也不应该被神化。该奖项为西方人所设立,评判标准必然会对国内的学者不利。即使国内经济学者们没有拿奖,并没有影响我国的飞速发展。几代师生前赴后继做出的贡献,绝非一个奖项所能衡量的。但行好事不问前程,才是该有的治学态度。
今日话题:如何看待西南财经错失诺奖一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育听我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