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24个节气的第几个节气(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里的)

文丨京妈说,原创内容。

看到今天是“霜降”,和儿子嘟囔说:“从今天开始,就更要注意保暖了,不能再露着脚踝和膝盖啦。“

他问我:“什么是霜降?”

想起书架上有一套《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于是取下来,找出《秋》的一册,边找霜降的内容边告诉他:“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是24个节气的第几个节气(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里的)(1)

然后,把霜降这部分的节气知识,读给他听。

先是和霜降有关的古诗词,比如《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还有“气肃霜降渐冷凉”,“霜降春林花委地”,还有“月落乌啼霜满天”

霜降是一个固定的节气,一般来说,霜降是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今年是23日。

霜,就是小冰晶,就是我们经常在植物叶子上看到的白白的小霜片,霜降节气象征着寒冷的晚秋,过了霜降,冬天就离我们更近了。

霜降是24个节气的第几个节气(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里的)(2)

还有,霜降有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意思是豺狼会加紧捕猎,动物抓紧准备过冬的食物,冬天真的要来了。

二候,草木黄落。树叶掉落,草木枯黄。

三候,蛰虫咸俯。小虫子们也做好了冬眠的准备。

儿子似懂非懂地说:“我明白了,意思是冬天来了,要变得更冷了,动物都开始冬眠了,我们也要穿羽绒服了。”

的确,霜降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霜降就更冷了。

霜降是24个节气的第几个节气(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里的)(3)

接着,我又给他讲了一些霜降的习俗讲究。

在古代,有“打霜降”的讲究,意在祈愿国泰民安。

在明代和清代,官府会在这天表演“祭旗”仪式和阅兵大典。

在南方,这天还有精彩的 斗牛活动,村民们会盛装参加。

秋天还是丰收的季节,果实在“饱经风霜”后,也会发出甘甜。

有句俗语是“霜降拔萝卜,立冬起白菜”,这个时节的萝卜清脆甜润,这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

还有经过霜打的 柿子,挂在枝头,不仅把蓝天点缀得更亮眼,而且也更好吃了,绵软甜蜜。

讲完后,又想起之前的一档慢综艺——《24节气生活》,也是和节气相关,便搜出来给他看了一集。

霜降是24个节气的第几个节气(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里的)(4)

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不仅和自然气候有关,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为课外补充知识,让孩子了解自然、气候特点、植物、节气习俗、传说、相关作品等,很有必要。

通过让孩子学习节气,有这几方面的收获:

▲ 自然教育

二十四节气和一年四节相关,而我国的四季又有明显的季节特点。

春暖花开,万物开始生长;

夏天阳光炙烈,充满活力,而且暑夏还会经历“三伏天”;

秋收冬藏,秋天作物收获,冬天蛰伏。

这其实也是 人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根据古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特点和经验,去适时做事还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霜降是24个节气的第几个节气(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里的)(5)

▲ 文学修养

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词有很多,就像前面刚说到的;还有不少关于节气的习俗讲究、传说、时令美食、时令植物的各种说法等。

通过了解节气,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对孩子的文学修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像《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这套科普书,通过引导孩子学习气象观察、自然物候、传统习俗、花开时节、食物小史,可以帮孩子更系统的了解二十四节气。

书中不仅有全面的节气知识,还配有大量的相关插画,带领孩子体验四季更迭、寒来暑往、生命轮回,感悟美妙又井然有序地大自然。

当孩子学习二十四节气时,会经历很多思考过程:

会回想自己经历的四节温度变化,“三伏天”和“数九天”形成对比;

会和自己学过的古诗词建立联系;

会想象古人怎么过节;

还会想那些节气美食是什么味道……

而且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还可能遇到新的问题,去查找资料,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霜降是24个节气的第几个节气(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里的)(6)

总之,让孩子了解二十四节气,掌握自然规律,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对孩子是很有好处的。

除了通过书本学习外,还可以带孩子走进自然,进行一些 实践活动,观察动植物,了解节气文化,捕捉大自然散发出来的节气信息。#双11好物节#

关注「京妈说」,学习更多专业实用又接地气的母婴育儿知识,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要给京妈点赞并分享给更多的人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