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值得去的景点(大荔印象三河汇流)
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离不开河流。大荔是黄河、洛河和渭河三河交汇的地方。滋养万物的三河也在滋润着河流沿岸的居民,给两岸的人民带来了丰铙的物产和丰厚的文化。
黄河出禹门口进入关中平原,失去了磅礴的气势和一路高歌的风采,却奏响了一首悠扬悦耳的生命畅想曲。在这里,黄河河床变得十分宽阔,流速缓慢,兼之与渭河、洛河的会师,使大堤内外水域更为辽阔,沼泽密布、芦苇丛生,造就了百余万亩的湿地,为鸟类营造出一方生命乐土。
这里,就是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荔东部边缘地带南北长五十余公里,东西宽多在4公里以上,总面积三万余公顷。保护区植被丰富,河流滩涂岸边以黄蔷薇、木圣柳、紫穗槐、胡枝子等灌木和杨、柳、椿、槐等乔木树种构起了生物防洪大堤,并成为鸟儿营巢休息的乐园。这里有丰富的草甸、植物群落以及鱼、虾、螺、蚌等水生动物,吸引着众多鸟儿来此过冬。在三河湿地保护区,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黑鹳、丹顶鹤、大鸨、白肩雕、金雕等6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琵鹭、灰鹤、大天鹅、鸳鸯、雀鹰、赤腹鹰、鸢等,我省重点保护的斑头秋沙鸭和彩鹬也在这里分布。保护区数量最大的要数雁、鸭类,种群数量可达40万只左右,主要种类有赤麻鸭、绿头鸭、灰雁等。曾发现过数千只大天鹅,还有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花脸鸭、针尾鸭、琵嘴鹭、绿翅鸭、赤颈鸭、白眉鸭、大白鹭、白鹭等。如果顺着堤岸行去,身边会不时传来悦耳的鸟鸣,头顶不断有灰雁、燕鸥、白鹭等飞过,仿佛遨游在恬静优美的图画之中。景色秀丽异常,是静养身心观鸟赏景的绝佳去处。
地处渭、洛河交汇处的三角洲的大荔沙苑,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丰富。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皇家放马养鹿之地;明清两代,同州辖治,商贸繁荣,文化生活灿烂多姿。
沙苑东濒黄河,南邻华山,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8-12公里,面积460平方公里,占我县国土面积的26%,是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沙漠沙丘地带,是河岸沙丘地貌的典型地区,其面积之大全省唯一,全国内陆地区唯一。苑内沙阜连绵如画,沙洼积水成池,沙卤白茫如水,沙滩碧绿叠翠,集沙漠自然景观之大成。分为平沙地、沙梁、沙窝、沙丘四种形式,海拔329-358米。其中10万亩沙丘绵延起伏、沙泉清澈甘冽,槐林遮天蔽日,枣花引蜂蝶恋,春秋时节,放眼望去,沙海绿荫,如诗如画,自古就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观胜之地。1956年考古中发现“沙苑文化”是中石器时代的典型代表,它佐证了大荔沙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萌芽之地。盛唐是沙苑鼎盛之时,建沙苑城,设沙苑监,为皇家园林,唐王之虎臣敬德领总监,亲督牧马,沙苑监林茂草丰,马匹众多。王公贵戚多牵狗架鹰、骑马乘车、扎营结帐、挽弓射箭、狩猎成风。公元754年9月9日,唐玄宗猎于沙苑,见孤鹤上翔,孤矢一发而中,鹤堕而复起,带箭飞向东南方。而今盛行关中东部的“细狗撵兔”,即为当时之遗俗。
沙苑是我国内陆唯一的具有半干旱气候的沙漠景观,是河岸沙丘地貌的典型地区,面积达460平方公里,苑内沙丘种类较多,以新月型沙丘、抛物线型沙丘为主,高8-10米,沙区发育着形态各异的沙阜、沙洼、沙板、沙池、沙卤、沙滩等特殊地貌,集沙漠自然景观之大成,适宜合理开发利用的沙区面积最少在20万亩以上。 沙苑光热资源丰富,是关中东部著名的火炉,年平均气温14℃,夏季极端高温44.2℃。 沙苑林草覆盖率达43%,防风林带有2万亩刺槐防风固沙林带,遮天蔽日,槐花沁脾,蜂恋蝶舞,景色迷人。经济主要是"1008",黄花菜3万亩,红枣25万亩,西瓜3万亩,花生20万亩,还有苹果、李子、杏、名贵中药沙苑子。有人描述道:林秀兮萱花美,枣红兮花生白,荷香兮西瓜甜,草青兮牛羊鸣,沙黄兮驼马奔。沙苑地域广阔,沙荒地和国有林场面积超过20万亩,为适度规模统一规划开发创造了条件。
大荔人很早就生活在大荔境内,而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大荔人遗址为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人过渡的一个代表,位于陕西渭南市的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附近的甜水沟,1978年发掘。“大荔人”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古人类研究上的一大空白,对研究中国古人类的演化很有价值,为中国古人类学增添了新的资料。从它的完整性来说,不但是中国罕见的、难得的,也是当前世界少有的。
今大荔县是1958年由原大荔和朝邑两县合并而成。在夏代(约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属雍州西河侯国地,商代属芮国地,西周东部属芮国,西部属茼国。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狄戎交侵。东周初,大荔戎族部落侵入境内,灭同据芮,于老朝邑城东筑王城,筑王城,称大荔戎国,附属晋国,秦穆公十五年(前645),秦晋韩原之战,秦掳晋军,晋献河西八城(郑、武城、阴晋、芮、王城、北徵、新城、少梁)予秦,地随属秦。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设郡县制。大荔县隶属内史。西汉太初元年,改内史为左冯翊。西汉初,关中分设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史称三辅,意即辅卫京都的重镇。从此,几千年以来,大荔即为州、郡所在地。今大荔遂成三辅重镇之一。造就了大荔人的大气与豪迈。
洛河流经的大荔地段,据民间传说,正是“伏羲画卦台”所在之处。从1991年以来,当地民间一直流传有洛河神龟反复出没的消息,《陕西日报·周末版》从1991年起,先后三次以《洛河发现奇异发光体》、《目击:洛河巨怪》、《奇异发光体再现》等为题报道了这一奇异现象。1993年报道:“1971年8月下旬的一天下午7时左右,陕西省大荔县卿避村直社码头出现一只龟形巨怪,试图爬上村民雷升娃的船,其前爪有20多厘米粗细,头有35厘米左右的直径,龟板足有1.5米以上的直径,成铁灰色,裙边呈肉红色,肚边为淡黄色,并发出强烈的淡黄色光华,将河心和船照得一片通明,历时一个多小时,终因身躯庞大未能上船,最后放下前爪沉入水中,身形过处掀起层层波浪。”1995年的报道中,陈述了发光体不停地变换其光体、形态,“时而像星星、时而像满月、时而像横倒着的扫帚、时而像立体光柱等,使人难解其意。”传说这只神龟就是古书上说的大禹治水时“河出图、洛出水”的洛河神龟。大荔县羌白镇一位75岁的退休老师经常对人说:在他童年时,听祖辈谈论,在几百年前,曾有人在洛河见过一只巨龟,时出时没,是一祥瑞古生物。1997年3月至6月,大荔县国际医学联合会会员、陕西省周易学会会员王喜洋教授等人义务组成研究组,带着摄像机,日夜守候在洛河岸边,先后三次发现了“神龟显灵”。 据屏幕效应预测,此龟体形很大,长约2米,宽约1.5米,头颈有50厘米。
殷代末年。芮国和虞国。都土地狭小,人民稀少。两国国土相邻。在两国交界的地方,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一直是两国争夺的焦点。双方都为争夺这块国土,使尽了浑身解数。但就是解决不了问题。无奈之下,他们决定让周文王来裁定。于是,双方的国君都带着必胜的争斗之心,来到周国,听周文王的裁决。一进入周国的地界,两国国君看到一派和气升平的景象。在田野,农夫相见,总是相互谦让道路。都将耕牛赶在路边,请对方先走过去。在周国的城市里,来往于活的都是中青年人。老人们悠闲地过着清闲的生活,孩童们都天真烂漫地追逐嬉戏。周国的官员各人都安于自己的职位,没有一点争宠争权的气息。看到这一切,两国的国君都十分羞愧,同声说:“我们都是小人啊!哪配去请周文王裁决是非呢?”两国国君回到各自的国家,都相互推让原先争夺的那一片土地。自此以后,两国都以道义为重,过着平安自在的生活。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大荔人民。
“结草衔环”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祖姬,无子。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说:“我若死了,你一定要选良配把她嫁出去。”后来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祖姬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其弟责问为何不尊父临终之愿,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用了先人发给你的好的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你!从此孝的善行便播行于大荔全境。
蒲津古道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大荔县朝邑镇东北和山西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桥。”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几千年来来往往于津蒲古道的学者官员,把各地的先进文化礼仪播撒于古道西岸的大荔,造就了大荔人的宽容与豁达。
正因为有此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以,大荔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丰图义仓、岱祠岑楼、文殊新塔、魏长城遗址和八鱼古墓群等。
据报道,由陕西省住建厅、省旅游局对外共同印发的《陕西省文化旅游古镇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的通知中,渭南市白水县林皋镇和以丰图义仓和岱祠岑楼闻名的大荔县朝邑镇荣登陕西省30个省级文化旅游古镇的名单。朝邑镇位于大荔县城东14.8公里处,原为朝邑县旧址。自西魏大统六年(公元540年)得名朝邑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现为大荔县东部规模最大的建制镇。境内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中始建于宋政和年间,明代重修的岱祠岑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年间户部尚书阎敬铭主持修建的丰图义仓是我国目前仍在使用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朝邑镇还有唐代金龙高塔、战国墓群、隋长春宫遗址,八棱碑等旅游资源尚待开发。目前每年来此观光旅游的游客有1.5万余人。
丰图义仓 座落于大荔县城东南寨子,系清末朝邑名宦阎敬铭倡议修建。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关中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出于黄河边上的朝邑惨象尤为严重。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朝邑人阎敬铭倡议修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竣工,动用白银三万余两,竣工后绘制详细图样报闻朝廷,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此仓建成后十多年,就遇上光绪二十六年的关中大灾荒,丰图义仓开赈放粮,救民无数,阎敬铭因此被人们尊称为“救时宰相”。丰图义仓 内是一片开阔的椭圆形天井,约有一个足球场大小。垣内环绕仓城内壁列仓廒58洞,洞中分层隔板,一仓一门,后墙有气窗,仓房地面离地 45厘米由松木板铺成,墙体下有4个排气孔,仓内一年四季保持18℃左右的相对恒温。外环廊房,有明柱108根。天井西南角有台阶坡道通往仓顶,沿边砌以栏墙,脚下平铺青砖,但略向内倾斜,排水通畅。仓顶大片面积亦可用于晒粮。北仓顶正中建有朱文公祠,系纪念南宋社仓倡导者、紫阳仓祖朱熹。两侧镶嵌有慈禧太后御书石刻“龙”、“虎”二个大字。
岱祠楼 位于大荔县朝邑乡大寨子村岱祠内。岱祠楼也叫东岳行祠,又叫岱祠行宫,四名崇佑观,五名东岳庙。岱祠始建时间不详,只知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重修,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增建殿宇。祠东西宽89年,南北长129米,占地总面积为11480平方米。原建筑有山门、中岑楼、东歌楼、西东楼、牌坊、香亭、长春阁、左钟楼、右鼓楼、献殿、坐殿、寝殿等。东庑并有七十二山神。这此建筑都很雄伟,它们斗拱挑角,雕梁画栋,因遭破坏,全部毁坏,只有岱祠岑楼还保存完好。 岱祠岑楼,俗名东岳庙戏楼。始建于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座落于岱祠正南方,高17.5米,明穆宋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增建,清时又多次重建。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岑楼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于1963年至1964年间再次进持整修。岑楼叠檐三重,立通柱,上复盖琉璃筒、板瓦,旁镶戏珠龙,斗拱挑角,雕梁画栋,下层北面为舞台,台面宽敞,在舞台上演唱,有余音绕梁之感。台内原有台梯楼板,可攀沿而上。登楼远眺,北望蜿蜓起伏的铁镰山恋,南视雄伟俊秀的太华三峰,俯瞰黄、洛、渭河,使人倍感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似锦。古有诗云:“岱祠灵活芮城胎,宋代岱楼势壮哉”、“华原高耸岱祠超,百尺岑楼接紫霄”。岱祠岑楼和号称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近在咫尺,遥相呼应。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来过这里,对此建筑进行过详细的考察也对有关方面提出过保护的建议。
文殊新塔位于大荔县城北大街北端与环城北路相交之十字路口,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又因“文殊阁”而得名。“文殊阁”为“同州长兴万寿禅院”的主体建筑。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别驾杨公所建,高三层,高百余尺,因塑文殊菩萨像得名。文殊阁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阁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塔共4层,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层又续增3层。民国战乱,摧毁塔顶及塔身半壁。民国廿五年(1936年)驻军冯钦哉倡议,在“长兴万寿禅院”故址,兴建“方山公园”,又在“文殊塔”基础上重建文殊新塔。该塔系砖质阁楼式空心塔,六角七层,从第二层起,每层各开六个坚式长方形窗,底层南北各开塔门,另开四个圆窗。层檐为外叠涩五层,塔顶各角为象鼻挑角,并可悬铃。内置螺形木梯和栏杆,可攀沿旋转而上。1986年县政府又增固塔基,修建铁栅、花池、形成了街心花园。
大荔魏长城,位于今大荔县西北,距今大荔县城约15公里,靠近洛河东岸。勘探表明,自大荔县西北党川村至长城村,即由南向北由党川村、党家窑、东高恒村至长城村南北长达7公里,均发现有魏长城的遗迹。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大部份保留在地面上,现在保存在地面的计有12处,其中保存最长的为长城村至东高恒西北一段长城,计长2100米,墙的宽度16.25、高2.2—11.4米。这段长城保存比较完整,南北略呈直线。长城村东北一段长城计长120、宽0.75—9.35、高1—3.1米。东高恒西北一段长城计长100、宽0.4—1、高0.3—2.5米。东高恒以南一段长城计长1170、宽9.5—20、高1—2米。党家窑以南一段长城计长110米。党州村西北一段长城计长115、宽3.5、高1.85米。大荔魏长城的夯土为黄色,土质坚硬,夯层为4—7厘米。夯窝直径为5—7厘米。大荔境内的魏长城,基于地形条件,形状规整、南北略呈直线。
优美的沙苑风景造就了辉煌的沙苑文化。沙苑曾引无数文人骚客赋诗填词,纵酒高歌,浇块垒,解余愁。杜甫、白居易赋诗盛赞沙苑。诗圣杜甫两游沙苑,留下了著名的《沙苑行》和《留花门》。《沙苑行》中,“君不见左辅白沙白如水,缭以周垣百余里”,古沙苑万顷沙海,百里沙城,破题而出,从此沙苑流芳百世。大诗人白居易迷恋沙苑风光,在沙苑筑“白楼”,结庐读书,极一时之盛。元稹曾用“烟入白楼沙苑暮”来描述白楼。南宋陆游当年绕道沙苑,不忍别离,写下了“会当小住平戊帐,饶益南亭看华山”的抒怀佳句。明代关中八阁第一人马自强:“沙苑来天地,夹流渭洛分,推移犹浪迹,起伏故龙纹”。除文人歌咏沙苑美景之外,民间艺术也一枝独秀。秦腔鼻祖的同州梆子和碗碗腔(同朝皮影)源于沙苑。以沙苑百里缤纷桃林为背景创作的秦腔经典剧本碗碗腔《金碗钗》故事缠绵、凄婉动人,唱腔如天籁之音,被称为艺术奇葩,民族愧宝,数百年来盛演不衰。流行沙苑的地游、花苫鼓、车芯子、踩高跷、血故事、跑旱船、社火均有300多年历史。沙苑皮影曾多次出国演出,文化部将沙苑花苫鼓作为研究资料予以收藏,中央歌舞团以沙苑地游为素材改编的《荷花舞》,在国内外盛演不衰。沙苑面花全国闻名,大的面花用面几十斤,小的用面半两几钱,小若米粒、细若游丝,八鱼乡王玉侠面塑“古寺佛殿”曾进京参展授奖。
八鱼清代望族石墓群。陕西省考古队在大荔县成功地发掘了八鱼李氏家族墓群。大荔八鱼李氏家族石墓群,大型石墓22座,清理发掘11座,从已发掘的情况来看,墓葬结构、规模及出土实物,对研究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官僚制度,乃至当时社会葬俗文化,特别是其书法绘画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石墓群位于黄河流域华山脚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边缘中段,距大荔县城仅12公里,据出土墓志记载,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时期,最晚延续到民国末年,延续300余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构件上都雕刻书法绘画装饰图案,达400幅之多。雕刻手法应有尽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减地刻、阴刻等巧妙运用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充分表现出雕刻者精湛和娴熟的技艺,也说明了墓室主人李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石雕、石刻中有山水、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及文字楹联。从已出土的五座墓葬形制、石雕看,一结构大体相同,一般由墓道、墓门、院落、庭堂、耳室、墓室等组成,多为一院一厅三室的庭院式结构。这些书法、绘画、石雕作品清晰、规范、端庄,耐人寻味;而画的内容题材广泛,画法采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有的画配有词和印章,诗配画、画映诗,相得益彰。石刻雕工采用了减地、剔地、打磨、钻孔、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空等雕刻手法,是石刻工艺的集大成。八鱼村古墓的发掘,对研究清代政治、文化、书法、绘画、青石雕刻、世俗观念、宗教信仰、对外交流、商贸以及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的变迁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大荔是个风水宝地,据传是大荔正南的华山上居住的神仙镇压着大荔的邪魔外道,护佑着大荔的人民与万物。它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而且还孕育了杰出的人才,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发光。
隋文帝杨坚出生于大荔般若寺,得到了大荔水土和文化的滋润,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救时宰相”阎敬铭 (1817—1892),字丹初,陕西朝邑(今属大荔县)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郎中、山东盐运使、湖北巡抚、户部尚书,光绪时出任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阎敬铭所处的时代,正值清王朝走向没落,官场极端腐败之时,然而他却主张去奢崇俭,并做到了为政清廉。其一生“质朴,以廉洁白矫厉”,掌管大清财政多年,精校财赋,剔除中饱,节用务实,将之前混乱的财政整理得井井有条,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理财专家。同治、光绪两朝“同光中兴”局面的形成,外面固然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一干才能出众的封疆大吏,但如果中枢少了阎敬铭这样善于开源节流的户部尚书,中兴之局也很难形成,故阎敬铭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辛亥革命元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张奚若,原名耘,字亦农,号熙若,朝邑仓西人。韩邦靖(1488 —1523)明代官员、方志编纂家。字汝度,一作汝庆,号五泉,朝邑(今陕西大荔东)人。所撰《朝邑县志》史称《韩志》。分两卷七篇共5759个字。专家评论《韩志》“志乘之简,无有过于此者。”但它简中有详,记录质实,而“文采焕炳可诵”。 《韩志》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归置得当,排列有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时代鲜明,特色突出,使读者清楚地读懂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民生活。缘于以上原因,《韩志》收入清时《四库全书》,列为陕西八大名志之一。除以上历史人物之外,还有金代著名文学家党怀英,民国时期的著名古琴艺术家张友鹤,现代著名书画家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浦生先生及其他著名人士,均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名誉地位。
大荔有着甘甜清冽的水质。尤其以沙苑的井水和龙首山育红矿泉水有名。
沙苑,渭洛两河相拥,地下水资源丰富,可开采量5846万立方米,且水质甘甜清澈,矿化度低,宜饮宜浴,泊池众多,有莲池、官池、龙池、太白池、麻子池等,莲开灿然映云日。美丽的“八女井”的传说足以证明沙苑地区的水质之美。传说玉皇大帝有8个女儿,个个貌美如仙。她们十分羡慕人间乐趣,遂来到沙苑腹地的八鱼村。发现一片大湖,碧波荡漾,柳岸青青,野花缤纷,鸡鸣鸟啼。柳荫下,渔家女飞棱织网,渔夫驾扁舟忙着捕鱼,姐妹们陶醉了,夜深人静时来到湖畔下水洗澡,尽情嬉戏,直到天将拂晓才返回天宫。时间一长,被玉帝察觉,玉帝便带天兵天将将湖水弄干,此地便成一片沙滩。紧接着三年大旱,天无滴雨,颗粒不收,人们无法生存,离乡背井。八姐妹获释再次偷偷下凡,看到沙苑一片凄凉,惨不忍睹,她们同情老百姓的疾苦,挖井淘水,解救黎民。井成水涌,极为甘甜清澈,八位仙女却再次被捉上天,打入天牢。为纪念八女功德,村子树碑立传,建八女井牌楼,改村名“八女井村”。
龙首山育红矿泉水被誉为 “中国之冠,世界罕见”。1985年大荔县城东北22公里的龙首山下育红村,发现了优质天然矿泉水,井深300米,水温41℃,日涌流量5.6万立方米,距今长达200万年。1987年,地质矿产部鉴定报告结论:大荔矿泉水中50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为优质医饮兼用天然矿泉水,其涌流量5.6万立方米/日, 2008年10月20日,北京市地质工程勘测院对大荔县送检的水样中锶、偏硅酸、钠等50项矿泉水指标再次检验,检验报告的结论是:①所测项目中锶和偏硅酸的含量分别为3.11mg/L、26.8mg/L,已达到新国标(GB8537-1995)规定的界限指标值,(锶≥0.2 mg/L,偏硅酸≥25.O mg/L。)。②该产品其他指标均符合《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1995)即新国标的要求,判定该产品为合格。这个指标说明矿泉水中最值钱的两项指标锶和偏硅酸的含量,大荔矿泉水比世界知名的高端矿泉水--法国“依云”矿泉水还要高(法国依云牌矿泉水源自法国阿尔卑斯山的天然矿泉水,锶含量O.35mg/L,偏硅酸含量只有17.5 mg/L,每天生产600万瓶,拥有高达10.8%的全球矿泉水市场占有率,参加八国峰会的领导喝依云,洛桑国际奥委会喝依云,日内瓦国际会议桌上也放着依云,我国市场一瓶依云矿泉水的价格比牛奶还高,水质优,口感好,成了高品质生活的象征),的确是“世界少见”。
在拥有优质水源的沙苑地区还盛产一种能滋身健体,医先天之不足,防疾治病,治后天之所伤的奇药——沙苑子。关于沙苑子的神奇疗效在大荔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凄婉的故事。相传唐玄宗之女长乐公主自幼多病,身材弱小,经常在华清宫养病。“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率兵攻破潼关,兵至临潼,长乐公主梦中惊醒,骑马连夜逃往沙苑监,昏迷中被一位童颜鹤发的老人收留。老人姓东方名亮,精通医道,人称“东方真人”。真人培育了一种草药叫“沙苑子”,有补肝益肾,固精明目之奇效。用它泡茶,能滋身健体,医先天之不足,防疾治病,治后天之所伤。真人对公主视如亲生,百般爱护,让十五岁的女儿莫愁经常用沙苑子泡茶给她喝。天长日久,长乐公主身体越来越好。转眼间过了两三年,唐朝军队收复了长安城。长乐公主的哥哥李享继承王位(唐肃宗),得知公主下落,立即派人接公主回宫。长乐公主要带东方真人一起进宫,真人千般推辞,临别时,以一葫芦沙苑子相赠。公主感激不尽,三拜泪别。回到宫中,宫女们看到公主,不胜惊异。原来体弱多病的公主,头耸乌云、面若桃花,好似仙女下凡。李享闻知此事,便召见公主。得知沙苑子的神奇疗效后,就命钦差下诏同州府进贡沙苑子供宫中享用。未料想同州知府冯翊县令吴来贪得无厌,借此盘剥沙苑百姓,闹得民不聊生。东方真人和莫愁到府衙告状,却惨遭诬陷。真人深悔不该将沙苑子的秘密告知公主,给沙苑百姓带来赋税劳役之灾,就一头撞死在府衙门前石狮之上。莫愁女为报冤仇,连夜乔装打扮入宫面见公主。公主听后不胜悲愤,当即奏明肃宗为报救命之恩,救助沙苑百姓,亲自率兵将贪官吴来斩首于真人灵堂之前,并宣布永免沙苑地区百姓的税赋劳役,以安民心。然后就要拔剑自刎。莫愁姑娘眼急手快,夺下公主手中宝剑。经再三劝说,公主才将她的凤冠霞披葬于真人墓侧,以谢真人。从此再无心回宫,便与莫愁姑娘一道上华山修道去了。
独特的地理环境,美丽的风景以及丰铙的物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大荔丰富而诱人的饮食文化。这几年,在关中各地流传着一段经典的短信。内容是:“…….不和蒲城人斗势,不和合阳人斗计,不和大荔人斗酒,不和富平人斗官,……”这个短信不仅精辟而准确地概括出了大荔人宽容、好客、善良、大气与豪放的性格而且从侧面反映了大荔县饮食文化的精美。要喝酒就必须有丰厚的经济基础和精美的菜肴饭食相佐。有了丰厚的经济基础和精美的菜肴饭食相佐才养成了大荔人豪饮的习惯。大荔著名的饮食有带把肘子、蜜汁轱辘、水磨丝、枣肉沫糊、泡油糕、炉齿面以及月牙烧饼等,令县内外游客友人唇齿溢香,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带把肘子配上甜面酱和葱段,吃起来酥烂不腻,香醇味美。蜜汁轱辘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甜油润。水磨丝以刀功精湛而名噪遐迩。将猪耳片薄、切细,细如毛发。蓬松透明,脆嫩光滑,香酸爽口,风味独特,每令食客称奇,行家叫绝。炉齿面 因其形似炉齿而得名,选料严格,配料多样、工艺精细、面条柔韧光润,臊子香辣味浓,诱人食欲,誉满三秦。泡儿油糕或呈圆球状,或呈塔状,均以顶部发的“泡花”旺不旺为品评标准之一,通体金黄,泡花钻白,外酥、内嫩,香甜爽口。月牙烧饼表皮黄亮香脆,内瓢松软绵甜。歌谣曰:“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今大荔县)里好烧饼。热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层层”足见味道之美。枣肉沫糊源于唐代,以当地“三大宝”之一的“马牙枣”为主料制作。其色红味甜,滑润可口,健脾开胃,老幼皆宜。
大荔县的交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从春秋到建国初期一直使用的津蒲古道,是秦始皇修筑的联通东北方的干道,为中国千余年的政治和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108国道穿境而过;陕西省旅游专线沿黄(黄河)公路从境内穿过;从北京到西安的高速铁路穿过大荔,已成为最繁忙的县级站。
改革开放四十多来,大荔县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物产以及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大荔成为了最适合人居的地方,也使大荔成了最适宜的商贸中心。我坚信,大荔人今后的经济将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大荔人的生活也将迈向更加富裕幸福的境地。
附录:朝邑古镇十二景
第一景:长春晓日
长春指:“长春宫”,系周隋唐皇帝的行宫。原址在朝邑北寨子东端。这里地势高峻,每天黎明将日出时,霞光万道,灿烂辉煌,随之红日一轮,冉冉升腾天际,形成一幅富丽雄伟的画图。因此引得一些文人骚客、士庶男女常去这观赏日出胜景
第二景:华岳来云
这是由原朝邑县境内遥望华山所看到的美景。在朝邑境内随处南眺,华山峪壑幽谷常有云雾升起,飘浮萦绕诸峰腰际,给这座名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令人心旷神怡,遐思无限。
第三景:洛岸桃花
古时,同、朝境内洛河两岸有大面积的桃林,络绎数十里。每当仲春,桃花盛开,远近一片嫣红,灿若朝暾云雾,明如暮夜霞光,阵阵春风扑面,纷纷蜂蝶飞舞,那盎然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赏心悦目,令人流连忘返。
第四景:沙树浓荫
沙,指沙苑。位于洛渭之间,又名沙海、沙泽。东起朝邑赵渡,西至渭南孝义。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西魏大统三年537 宇文泰与高欢曾于沙苑朝邑段的渭曲作战,宇文泰大获全胜。为纪念此战功绩,命将士每人栽树一株,后来竟然成林,沙树浓荫即指此景而言。
第五景:黄河秋涨
朝邑黄河滩,广袤开阔,地势平坦。朝邑城南则略呈倒坡升之势。每年入秋,我国北方降雨骤增,黄河上游千沟万壑的雨水,一齐汇入黄河,自上游巨流直下,至韩城龙门,从两岸高山的夹峙中汹涌而出,又一下子平铺漫流在合阳、朝邑滩涂。此时,鸥鹭飞翔于滩渚,帆樯出没于烟波,使人坦荡心胸,顿萌乘风破浪,搏击前进的壮志豪情。
第六景:中条东霁
中条山,又名雷首山、首阳山。位于黄河东岸,自东北而西南绵亘数百里,西端尽于黄河,面西正与朝邑相对。每当雨霁,万里晴空,尘埃尽消。此时翘首东望,中条山清新如洗,苍翠可掬,在斜阳映照下,高峰深壑历历在目,像一架名家山水画做成的屏风横在面前,实在精美绝伦。
第七景:镰山叠嶂
镰山,指横贯同、朝正北的一道土垣。古籍称为商颜许原。因其形似镰刀彩虹,俗称铁镰山、长虹岭。它由南而北,多为东西向的多级台地,加之长期被流水切割,又形成了许多南北向的沟壑。远远望去,塬崖壁立,梯田层叠,峡谷幽深,高下参差,虽非名山胜地,却也颇有山峦掩影,曲径通幽的妙趣。
第八景:渭川烟雨
渭河流经朝邑、华阴交界,从三河口汇入黄河,两岸地势平缓,广植杨柳,远近村庄,多傍河侧,平时翠绿满眼,水声萦耳,风拂杨柳,云接炊烟,饶有田园情趣。至于春雨秋霖,整个川原迷蒙一片,远山近水,林树帆樯,仿佛蒙上一层无边无际的幕,全都笼罩在云烟雨雾之中,只留下淡淡的模糊的影子,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九景:紫阳夜月
紫阳,即古紫阳山,位于朝邑县城大寨子南,旁有龙尾沟。这里东临塬地,青山隐隐,绿树朦胧,崖畔赏月聊天,确为一件雅事。
第十景:双泉碧流
双泉,乃朝邑五泉之一。位于双泉镇西边,从铁镰山脚下绕镇而流,碧澄澈底,清亮如玉,水量较大,旧时可灌田一百多亩。流水经过苍头田垄,芳草鲜美。据传,居民常在水边牧羊,认为羊饮双泉水,吃泉边草,容易增肥。故当时俗语有“苦泉羊,洛水浆”之说。
第十一景:金龙高塔
金龙塔,位于朝邑大寨子,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 ,原为金龙寺内建筑,故名金龙寺塔。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 毁于地震,现存金龙塔为明末重建。塔高25米,周长20.48米,直径9.1米。塔身呈八角形,共七层,内有砖砌螺形阶梯,可以轮转而上。中间为天井,能上下相望。二层至顶端,每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出门可沿着外檐周围环行。内外结构精巧,整体雄伟壮观。登塔回望,地广天阔,黄、洛、渭三河、华山、中条山、八百里秦川沃野万顷,尽在视野之中,堪称朝邑有名胜景。
第十二景:岱祠岑楼
岱祠岑楼,原为东岳庙戏楼。始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 ,明清两代曾经重修。岱祠岑楼为三重檐,歇山顶,有吻兽,楼上覆盖琉璃筒瓦、板瓦,并有琉璃彩绘龙虎斗,纹浮雕,配有波纹、云纹、蔓草纹图案。入内可见梁柱交结,斗牙层叠,为古建中典型的“彻上明造”。此楼属国家级保护文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