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

--只写最优质的哲普内容

序言:

什么是“道德”?什么的“自由”?什么是“正义”?

这些社会学意义的词项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的人群中,有着不同的定义,那如何判定谁是正确?谁有缺陷?谁是独断?

由此,我们知道,如果要真正了然谁更为准确的阐述这些词项的内涵,就必须要从“道德”、“自由”、“正义”的本质、根源、发展脉络、规定性以及标的等方向入手谈及,或者从“道德”、“自由”、“正义”的内涵来谈及这些词项能否存在、如何存在以及为何存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基于某个限定视角来狭隘的看待这些“词项”,也才能真正说清“道德”、“自由”、“正义”,如此就能真正实现这些词项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某个规定范畴的含义。

本文谈及的“道德”是基于王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对“道德”进行的系统性定义阐述,阅读本文之后,你就能了然“道德”究竟指向的是什么?其深在含义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一、道德的本质

什么是道德?

一旦谈及道德,一般人就立马会谈及所谓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但是如果让你用一个普遍性的词项定义,你是绝难分清道德、正义、自由、公平等深在含义的,你只能说一堆混乱而没有边界的模糊词项来阐述你对“道德”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再看西方哲人对“道德”的理解:

赫拉克利特认为合乎道德就是要让理性来约束自己,他认为“理性”就等同于道德,而越是理性的人就越是有道德;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是美德”,一个人有足够的知识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才能显现自己的本性,从而做出正确的事情;柏拉图认为,道德就是将勇敢、节制、快乐或欲望这三种基质保持一致、均衡;

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1)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道德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一个人以沉思的方式生活,以理性沉思本身为目标,对思想本身加以思想,并从中获得愉悦的“心智的美德”;

其二是指行为的“美德”,指的是一个人以一种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态度来对待激情

斯多葛派的道德就是将人的行为和“法”的秩序联系起来,遵守法律即为“道德”,即顺应自然本性、宇宙本性、服从命运,遵守秩序就是“道德”,其包括明智、勇敢、公正、节制以及宽宏、自制、忍耐、精明、慎重等;

斯宾诺莎则认为每一个生命都在努力保持其存在,这一努力就是美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可见,尽管西方哲学在探讨“道德”的时候,都不例外的将“道德”指向个体的“正确”行为,经由这个作为“标杆”的行为最终就能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稳定存在。

但是,在不同的西方哲学家那里,“道德”在其不同的“思想系统”中有不同的定义,甚至在马克思看来,道德是不断流变的,可是为什么西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是因为西人本身是一群被打散的单子式的个体组成的社会,而不是直接承继动物社会,也不是一脉承继从氏族到部落、部落联盟、再到国家的过程,所以西方人不可能对道德本身有非常底层的思考,或者说是无法说清道德的来源的,即便在描述道德实际阐述时是正确的。

但因为西方人都是基于横向视角,以及不同认识世界的模型都有一套各自对“道德”的偏狭解释,而且对“道德”的阐述更多像是为自己的学说做佐证,而根本没有涉及“道德”的本质和发生渊源、以及规定性

而我们谈及西方对“道德”的理解时,就必须先要摆脱横向观念下“独断”的理性定义去分析和理解“道德”

谈及道德,我们必然要从“老子”的谈起

因为那位西方哲学家,都决然没有“老子”表述得更为“精准”!

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2)

王东岳老师曾阐述到:“老子思想中有两组词汇:一组叫天之道,一组叫人之道。所谓天之道就是宇宙观,就是自然观,就是天地运行的总规则、总律令;所谓人之道,就是人类的行为指导。这两组词蕴含着,你要追究人之道或人行为的根据和依据,你就必须首先追究派生了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的天之道的运行规律,如此你才有资格讨论,人之道应该怎样操作”。

也就是说,任何演化位相下的生物个体行为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指向和约束,遵守自身位相下“独特对应”的自然生存法则或种内行为法则,而这自然生存法则或种内行为法则在动物亲缘社会或人类的晚级社会即指的是“道德和法律”

“道德”直接表达的是“自然约束”,而“法律”则是自然约束在人类阶段的另类表达或者叫“观念性表达”,任何个体的行为都必须遵从符合自身和族群稳定存在的基本法则或受到整体的约束,不以对应行为准则来约束的个体或族群就无法稳定存在和存续,必然也就会被自然淘汰。

所以,一谈及道德就必然指向的是个体的种内行为法则,指的是基于整体的存在和延续对个体的行为约束,因为个体必须遵循对应的自然行为或社会行为来实现“群体”结构的正常运行。

另外,在王东岳老师的《物演通论》中,明确提出“道德”是一种社会组合介质或社会化配合规定,也就是说作为一种群体中的个体的粘合剂,从而使得个体得以按群体的方式来共同面对自然,从而维护自身的稳定存在,即人类个体按照某种规定的“社会秩序”去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得个体和群体在对应的“生存结构”下都得以稳定存在和延续。

任何个体行为的约束是由两种方式来达成的;

我们将生物个体的主动行为约束分为自然性约束,即道德,是人类阶段通过模拟的方式直接承继生物群体中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是直接的生存规定

而理性约束,即法律,这是基于复杂的后人类社会必须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做出的更复杂化和精细化的理性条例的“强制管控”,两者表面有别,但实质同一,这也就是《物演通论》中所写的:“道德”指的是维系粗疏社会结构的原始纽带,而法律则是维系细密社会的后衍网络,即社会越是趋向于繁化、多样化、复杂化,就会使得从原始社会的简单“道德规则”制约逐步走向以“法律规则”的强制约束,即道德和法律本质是一样的,指向的都是种内关系法则,是对个体行为不同“形式”的约束。

简言之,道德是以最原始、最基本的、以亲缘关系的自然本能性制约为核心,而法律则是以复杂的、强制的、简约高效、仅求目的,以理性的强制制约为核心。

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3)

这种从亲缘关系的本能性制约,到理性强制和细密化的制约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才改变的,所以无论是道德、礼法还是法律其本质是维系社会稳定存续的一种被“生存结构”规定的行为准则,只是在不同分化程度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显现方式,也就是以不同的行为标准去匹配对应的分化程度的社会,使得这个群体得以稳定存续。

二、道德的发生前提

要追究“道德”的发生前提

我们就必须回到《物演通论》思想观,因为必须基于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思想观”,我们才能弄清“道德”的本质和发生流脉,而如果不在这一完整而系统的“思想观”中去理解“道德”,必然是无法更有效说清“道德”的,只能是基于不同的底层逻辑有不同的理解。

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4)

而西方哲人则总是直接给出一个基于横向观念的“独断”定义,并没有深刻追究“道德”是如何发生。

而事实上,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从基本粒子或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化来的,那么人类所谓的“道德”也必然是有一个演化进程的,如果不以这个自然的物演进程来标定“道德”的范畴,自然都是各说各话。

接下来,我们就看在《物演通论》思想观中,“道德”为何发生、如何发生,以及如何一步一步演化的。

1、个体必须以“结构”的形式才能稳定存在

在《物演通论》第二章中,有两条公理:

其一是存在本身并不牢靠,因为绝对的存在或存在者无须为存在本身发生疑问;

其二是存在本身并非独立,因为绝对的存在或存在者无须为存在自身设置对象。

由此两条公理,我们可以知道一切“存在”皆为“相对存在”,即任何存在都是奇点大爆炸之后由“一”分化为“多”的相对存在,任何“存在”都绝不可能是绝对稳定的“绝对存在”;

正如基本粒子弱化之后结构化为亚原子粒子,亚原子粒子弱化之后原子,原子弱化之后结构化为分子,分子弱化后结构化为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弱化之后结构化为有机体的多细胞生物,而多细胞生物结构化的产物就是“社会”,而如果基本粒子是绝对存在、绝对稳定的,那么后衍的亚原子粒子、原子、分子、单细胞乃至多细胞生物如何发生?

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5)

于是,由上述原理不仅得出:“一切存在皆为相对存在”,还必然得出一切存在都必须要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在,而不可能独立存在于宇宙之间。

而一般谈及社会,我们大多谈及的是生命个体组建的社会结构,比如中级动物的膜翅目社会、动物亲缘社会和晚级人类社会,至于单细胞生物组成的初级隐形社会几乎是以沙堆聚散的形式构成的,以及像亚原子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等因为是个体组建的无机结构就更不被世人视为是“社会”了。

但我们始终要知道,所谓社会其本质就是个体按照无机或被动的行为方式,以及有机或主动的行为方式,依照某种秩序而组成的结构,于是其中的个体借助这个群体结构来面对自然,面对其他的群体结构竞争,除了极少数能进行自我繁殖的生物之外,决然不可能有某个独立的个体独自的面对自然。

就好比说,我说单个的人不能独立于世,有人可能会反驳到我一个人隐居深山、隐居海岛不是照样活的?这当然可以,我们甚至给你一个理想的生存条件,好比说你有打不完的猎、钓不完的鱼,还有纯净的水,但我追问到底,请问你的基因能传播下去?你总不能孤雌繁殖吧?而且一旦出现某个意外,那人类这个物种不得彻底消失?所以,如果人类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那么人类早灭绝了,因为所谓的人不能独立于世指的是人类这个物种几乎不可能以个体的方式存在,至于整个人类的族群也根本不可能由一个人实现。

不仅人类无法做到,动物也不可能做到,乃至比人类更稳定的单细胞生物也不可能做到,因为倘若那个物种居然只以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维系一个物种,那个物种要么是因为变化多端的自然环境,要么是因为生存资源的匮乏,要么是某个意外就会导致整个物类的灭种。

当然,所谓以个体的方式来使得整个物类存续,这只能是一种猜测,因为在自然演化历程中,以这种方式来维系物种存续的早已经被自然淘汰了,也如上所说,没有绝对稳定的个体,否则后衍的万物则无由出现。

所以,单细胞生物、动物和人都绝不可能以某种纯粹独立个体的方式使得整个物类独立的存在于世,而且越是后衍阶段的个体也就必须寄存于日益繁杂的社会中,而一旦不可能独立的存在于世,就必然需要面对融入群体,然后以整个群体的方式来面对自然,来获取资源,即是说任何生物个体必须结合成整体的社会结构去面对自然,以及实现物类的稳定存在和延续,否则不仅其个体无法稳定存在,其物类也不可能实现自身的稳定存在和延续。

当然,上面的例子不仅适用于生物,其底层原理还适用于分子、原子、亚原子、基本粒子,这些非生命物质同样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就好比单个原子如果能绝对存在,那么后衍的分子、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又如何而来,所以任何单个的非生命物质是决然不可能独立绝对存在(注:本文所涉及的基本粒子、亚原子、原子、分子、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皆指其整个类群)

于是,既然没有任何一个个体能独立存在于世,那么任何个体就必然需要组成一个稳定社会结构,而要达成稳定的社会结构,那么就必然需要不同位相下的“存在”遵循对应的“秩序”。

2、任何结构都是都是符合对应的秩序的。

在《物演通论》中,社会指的是物质结构属性的代偿叠加产物,它的发生脉络和层级构成如下:粒子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机体结构、社会结构,而任何一种结构都要求其中的个体遵循对应的“秩序”。

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6)

比如水分子,就要求氧原子、氢原子按照规定的轨道运行,由此才能形成稳定的水分子结构;

比如单细胞生物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细胞器和物质也必须按照规定的秩序进行排列,由此才能实现单细胞生物的正常生存;

再比如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各自对应的器官、组织,那么无论是系统还是器官、组织都是需要按照对应的“秩序”运行的,而且这种“稳定态”的秩序是你无法主观调控的,即“无意识”,这些例子都表达着任何结构都必须按照对应的“秩序”才能实现整体的稳定运行。

除了上述个体通过无机的秩序方式表达的结构之外,然后就是中级动物亲缘社会结构和人类晚级社会结构,这两者结构的达成同样是依靠秩序来实现的,只是与非生命物质结构,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体内结构达成秩序的方式不同,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是因为任何一层“物质”本身的不同,以及形成稳定的结构的介质或者叫粘合剂的不同

比如从原子组成的分子结构,分子组成的单细胞生物等非生命物质都是依靠强弱作用力、电磁感应、化学键等作为粘合剂或介质;

然后从单细胞生物组成多细胞生物或者聚合体就依靠的是“细胞间力”以及遵循多细胞生物的“无意识”秩序的约束,这些形成秩序的方式都是线性的、无机的,是“物质结构”正常运行而遵循的基本秩序,不是通过个体的主动行为来形成的社会结构。

而到了膜翅目社会通过残化的体质性状所耦合的社会结构,其个体的行为又是完全被先验的“职能性状”决定,比如一个蜂群中的蜂王专职产卵、雄峰专职受精、工蜂则负责生殖以外的其他任何“工作”,于是整个蜂群社会就是依靠雌蜂、雄峰、工蜂各自的行为来建构一个稳定的社会,但是此刻的任何一种蜜蜂行为都是被DNA先天决定的,这就导致膜翅目社会的秩序被严格规定,各蜂种各自做好分内之事从而达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其子代也都是蜂王的后代,并被统一哺育长大并分类,都是预先就被确定好了的。

所以,无论是非生命物质组成的结构,还是单细胞组成的有机体,乃至膜翅目社会,其要么是被“被动的感应属性”决定,要么是被“DNA”直接控制的体质性状决定,都无法体现为更为“主动”的生物行为,也就无法被视为主动的“道德行为”了。

而到了真兽纲物种的亲缘社会,其生物的体质性状开始同质化,比如狮子、猴子、狼群等动物,他们是没有像膜翅目社会的蜜蜂那样严格区分雌蜂、雄峰、工蜂的“职能体质性状”,除了性别的差异,其他“体质性状”没有任何太大的差异,所以真兽纲物种就无法像膜翅目社会的蜜蜂、蚂蚁那样通过残化的体质性状来构建稳定、紧密的群体结构,他们怎么办?

他们就只有依靠“情愫”和先天的亲代子代的等级关系、生物的基本生存法则作为建构群体结构的方式,即家长式的社会结构,这同样是被自然先天约束的。

比如亲代与子代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等级,子代需要完全听从亲代的指挥,而不是子代命令亲代,而雌性与雄性之间又因为有繁殖需求而呈现与同性雄狮或雌狮的行为对待差别。

这表达着,后衍所谓的“高等”动物和人类已经极度弱化,既无法像非生命的原子、分子一样被动的组成稳定结构,也不像单细胞组成的多细胞生物、膜翅目社会一样,其行为先天就被基因决定,而是需要逐渐依靠“情愫”、先天等级关系和基本生存法则来实现对个体行为的制约或约束

那么“情愫”是什么?

比如说,我们的下丘脑最大的神经分泌细胞-大细胞性神经分泌细胞负责分泌催产素,这是一种“刺激兴奋”的神经激素,可以刺激乳汁的释放,而母亲看到自己的婴儿或就能不自主地兴奋,然后引起乳汁释放,无论哪种感觉剌激信息,包括躯体的、视觉的或听觉的都能通过常规的路径,即经过丘脑、然后到达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最终刺激下丘脑引起催产素释放,这不是受任何理性推导出来的,而源自女性身体中天然的一种“射乳反射”机能,这就是“情愫”的最基本组成,使得母子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情感”。

依靠这种天然的“情愫”和等级关系来作为个体行为准则的方式,以及同类之间必须遵循的“生物法则”,就是“道德”的根本来源。

即任何亲缘社会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以“道德”作为粘合剂而建构的群体结构秩序,这个秩序就是以天然的“情愫”、天然等级关系和“生物基本生存法则”作为基准。

包括人类的早期社会同样如此,任何阶段的个体必然遵循其结构要求其有的先天基本“行为”准则,当时没有冗杂的社会结构、也没有繁杂的法律制度,当时就是依靠天然的“情愫”、等级关系和“生物法则”作为个体行为的基准,由此构建一个稳定的群体结构,进而实现整个群体的稳定和延续。

而且,在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塞克斯都·恩披里克就已经提出的:

“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不要要妄图去寻求真理的判断,不要去设定善和幸福的假定,也不应该存在任何道德理想的信念,因为该领域根本谈不到理性的知识问题”。

还有后来的让·雅克·卢梭认为道德不是理性思维的事物,而是自然情感,人的价值也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道德本性,而道德本性本质就是由情感构成的,他还说科学和艺术是懒散和奢华的产物,是道德败坏的根源,同时他也否认理性的发展能够实现人的完善,更强调的是情绪的重要性,包括休漠也认为道德涉及情感,而绝非理性判断。

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7)

所以,塞克斯都·恩披里克、卢梭、休漠等所谓非理性的“道德”观念是与此非理性的“情愫”、等级关系和“生物法则”匹配的,其道德的本质就指向的是天然的、非理性的“情愫”、等级关系和“生物法则”。

通过本文,我们即能轻松明白道德的本质和发生前提,下文我们就开始谈及道德的演化流脉。

参考文献:

《物演通论》∙ 王东岳著

物演通论福州答疑 ∙ 王东岳(视频)

东西哲学启蒙课 ∙ 王东岳(视频)

《西方哲学史》∙ 弗兰克 ∙ 梯利著/贾晨阳 解本远译

《西方哲学史上、下》∙ 罗素著/何兆武 李约瑟译

《古希腊哲学》∙ 黄颂杰 章雪富著

《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 赵敦化著

《西方哲学史修订版》∙ 赵林 邓晓芒著

《西方哲学史第2版》∙ 张志伟著

什么是道德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什么是道德)(8)

创作好内容很难,创造最优质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望各位看客朋友们,有钱捧个钱场,有人捧个人场

可以带走思想、转发或分享;也可留下点赞和赞赏

您的支持,是我们做最优质内容最大的动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