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猪年什么辟邪(招财辟邪猪猪猪)
(例行打滚求主子们关注本头条号……谢谢!本头条号主要发布岭南旅游类、文博类文章,写得很认真很努力……)
猪是人类最熟悉,也是所得待遇最不公正的动物。
猪这么可爱,腊肉和香肠这么好吃,为什么我们会说“蠢猪”“肥猪”“笨猪”这种带有强烈贬义的词语?如果没有猪为中国人提供丰富而便利的动物蛋白,我们现在的生活得缺乏多少乐趣!
猪是伟大的,它吃的是猪草和潲水,产出的是糖醋里脊干煸肥肠水晶蹄膀锅包肉红烧肉东坡肉粉蒸肉,苏东坡写《猪肉颂》,他说“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我们要感谢猪,猪是人类的好朋友,虽然人类总想把这个好朋友杀了吃肉。
猪有灵性,你对它多爱一分,它就为你多招十分财。我认为,在猪年这个大好的日子里,为了让我们能够时时交好运,我们需要开发“转发宝猪得好运”活动,一定比锦鲤更火。
猪纹陶钵
(2)猪面纹细颈彩陶壶仰韶文化中也有猪图案。下图中的猪面纹细颈彩陶壶,属于仰韶文化早期器物,距今7000-6000年,甘肃秦安王家阴洼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这一时期,处于氏族社会的先民们的精神状态似乎很乐观,大约不愁衣食、社会安定而阶级尚未分化的生活使他们感到满意,因此仰韶文化的彩陶作品往往生动活泼。这件陶壶中的猪猪线条简约,神情可爱,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充满童趣——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童年时代。
猪面纹细颈彩陶壶
(3)猪形陶鬶大汶口文化对猪的“迫害”极为剧烈。在这个约公元前4200年—前2500年的新石器时期文化中,居然有着惨无猪道的“猪殉”习俗,真让猪听者伤心,闻者落泪。死去多么忧伤,请带着猪头去远方,大汶口文化有大量墓葬使用猪头或猪下颌骨陪葬,有的墓葬中出现了32副猪下颌骨,不知道是不是平时大家吃掉的猪下颌骨都攒起来了?如果专门在葬礼上一口气杀32头猪,会不会使原始经济破产?
以猪头尤其是猪下颌骨陪葬的习俗,广泛见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各地。这一习俗应该是从裴李岗文化逐渐蔓延出来的。下图是1974年山东胶县三里河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猪形陶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这个陶鬶个头不大,有火烧痕迹,有流,我感觉是水器或酒器,后者可能性更大。同期出土有可能是配套的狗形陶鬶。
猪形陶鬶
(4)泥质猪形盛水器南京博物院藏有新石器时代的9件泥质猪形盛水器,这些小猪大约是知名度最高的小陶猪了,经常被拖出来布置各个特展,因为它的造型实在太萌。这些陶猪出土于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年至5000年。四条小短腿,忧伤而沧桑的眼神,肥壮的身躯,在猪背上有圆形注水口,这很可能是祭祀用具。
泥质猪形盛水器
(5)东汉红陶猪以陶猪随葬是汉代常见的做法,几乎个个省级博物馆都收藏有陶猪、陶狗、陶鸡鸭等等。由于这些陶制动物是小型明器而非日常工艺品,因此制作往往很粗糙。粗糙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差不多捏出点形状意思意思就行了。下面是贵港博物馆藏东汉红陶猪,1982年贵港市铁路新村3号墓出土。这几只猪已经是比较讲究的,四只猪形态各不同,还随便划了几下充当鬃毛。
东汉红陶猪
(6)釉陶猪也有一些更讲究的,给陶猪猪上了釉。在汉代最流行绿釉,于是我们现在就能看到绿得发亮的猪猪(实际上大约也只有这种,颜色釉在宋代以前都不多见)。下面的这只乍一看还有点像犀牛的釉陶猪来自西安博物院。这只猪很可能还承担了镇墓兽的功能,看那竖起的颈毛,那粗壮的四肢,那卷曲着的尾巴,坦克一样的强健身躯,感觉是基因突变了,这是猪里的赵子龙。
釉陶猪
(7)东汉绿釉陶厕猪圈猪是人类的好朋友,人怎么能让它们没有温暖的家呢?在汉代,除了以陶猪猪陪伴逝者外,还贴心地为它们准备了豪华住宅。考虑到当时的卫生条件不能和现代比……汉代的猪圈往往是和厕所连在一起的。真不知道应该认为是汉代厕所规格高呢,还是说猪圈地位低……
猪是汉代南方小农家庭肉食的主要来源,也是财富的象征。为了积肥,汉代设计了厕所与猪圈相连的建筑,时称“溷”。如下图为1973年常德西郊出土的东汉绿釉陶厕猪圈。当前发掘出的许多汉代陶猪圈,在旁边会有一个“小二楼”,二楼地面上有一孔(蹲位),人在上面是干净了,猪在下面望着从天而降的弹药,不知道它是怎样的心情。
东汉绿釉陶厕猪圈
(8)猪形玉握从裴李岗文化开始兴旺的“猪猪陪我去远方”活动,发展到文明昌隆的时候,无疑花样更加繁多也更加精致了。三代时期葬玉门类极多,除去著名的中山王刘胜的金缕玉衣不谈,周代上层贵族还有面部加盖缀玉覆面的礼仪,将多件小玉饰缀于绢帛之上,组成印堂、眉、目、口、鼻、口、腮、下颏等的面具。汉代葬玉中,填塞七窍的葬玉也很也很常见,几乎各个省级博物馆都能看到,其中置于口中的蝉形琀雕工精细一些,(据说)这是因为蝉饮而不食、蜕变再生的生命过程,从而对逝者寄托有重生愿望。
与猪猪有关的就是如下图的猪形玉握了。都是东汉器物,发白的是甘肃正宁湫头公社西侯郎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微微发青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既是玉握,就是分别放于双手的,因此一般成对,象征去者亦有财富伴随,跟大汶口文化放几个猪头随行是一个意思。
(9)豕尊
商代青铜文明鼎盛,出现猪猪形的青铜器……算了,也不是什么理所当然。猪猪形的青铜器太少,猪在古代的神圣意义远比不上龙(蛇)啊凤(鸟)啊,牛啊虎啊,甚至不如鱼。可能是太熟悉了,慢慢就没有距离感了……
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猪猪青铜器,最有名的就是下面这件猪尊啦。这件猪尊,或称豕尊,1981年湘潭九华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件猪尊的纹饰有(luan)些(qi)奇(ba)怪(zao),从造型看,大约是商代晚期的器物,因为尊为祭祀用具,而且很可能是祭祀先祖。这件猪尊背上有个盖盖,盖盖上站了一只鸟,鸟是商代各部族共奉的图腾,因此这只猪尊很可能意味着,本氏族以猪为图腾,但臣服于商王。为什么说它的纹饰乱七八糟呢,因为除了这只鸟有明显的商代色彩以外,其他部位的纹饰都很随意,而商代中心区域的青铜器纹饰是非常严格的,这只猪尊身上似是而非的纹饰设计,让人感觉是因为它处于边缘地带(湖南在商代时妥妥地是南方荒蛮之地了,想想周成王时候岐阳会盟,楚人熊铎兴高采烈地跑来,结果连参加盟会的资格都没有,和鲜卑酋长一起“守燎”,相当于工作人员),因此商代非常看重的、以之通天的神圣纹饰,在这个猪尊上就被胡搞一气……算了,估计没人跟它计较,他自己开心就好!
豕尊,湖南博物馆藏
这件豕尊重三十多公斤,可容酒13升。前后肘部有横穿的圆孔,可穿系绳索以抬运。口部两侧有獠牙,形似野公猪。器身有历代修复痕迹,应是长期使用的表现。
湖南博物馆说商代以豕为造型的酒尊仅此一件,但是现在发现的猪尊可不止一件,在山西博物院还有一件2000年山西曲沃出土的西周晋侯猪尊,外貌憨厚,因为重视人伦而不迷信鬼神的周代人对象征着巫鬼文化的青铜器很不感冒,西周时期青铜文化走向没落,这只猪造型依然生动,但纹饰就比较敷衍了。猪身上的旋涡状纹饰是周代常见的标志,大抵可以理解为日纹或火纹,是太阳崇拜的遗存,近似的图案也见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著名的“驹尊”。这只猪猪看起来很写实,嘴部略上翘,嘴角露出獠牙,身体硕壮,一看就是家猪……由于周代是“龙”独尊的时代,因此背上的盖盖不必再铸一只鸟了,只是有个圆圈形捉手。
西周晋侯猪尊
(10)猪形酒具盒青铜器是商代和西周的主流,而东周时候,漆器就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了。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是我认为最被低估的艺术门类了。
下面看到的是先秦时期的漆器酒具盒。酒具盒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器物,古代饮酒用耳杯,因其两侧有小耳朵,如鸟之双翅,因此也称羽殇,就是曲水流觞之“觞”。如果有群宴,所用杯盘就比较多了,因此得收纳进特别的酒具盒中,要不携带不方便。有的酒具盒实用性强一些,美观性差一些(曾侯乙墓有出土),就是个长方形的漆器盒子,里面分成几格,分别放置不同的餐具,有的就生动活泼一些,比如下图的猪形漆酒具盒。
第一张是荆州博物馆藏,去年我在湖南省博物馆看了“东方既白”的春秋战国文物展,看到了这个憨态可掬的猪猪漆器。2000年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战国器。湖北出土的这种猪形的酒具盒不止这一个,这种形态的酒具盒在当时大概已经非常流行——实用又可爱,不过这是保存最好,图案纹饰最精细的一个。第二张湖北云梦县睡虎地43号秦墓出土的秦代彩绘漆木方盒看着就不咋样了,呆头呆脑的。
猪形漆器酒具盒
秦代彩绘漆木方盒
这种四足蹲伏、双首连体的猪猪,从物种上看,很可能已经不是猪了,而是《山海经》中所说的神话动物“并封”:《山海经·海外西经》:“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为什么把酒器盒做成这种动物的形状,它和酒有什么关系?很可能有关系,也有可能并没什么关系,只不过两端握手呈猪嘴状,方便拿或者抬吧……(我觉得)。
(11)豕磬当当当,最后一个亮相的是豕磬,2012年汨罗曹家村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这是打击乐器,用绳子挂在木架子上,拿锤子敲的。目前所见豕磬不多,皆为湖南出土,造型这么精致的磬更少见哦。
这件豕磬的年代,湖南博物馆断为商代,不知是否在特定的墓葬中有过硬的断代依据,但是光从纹饰上看,中心的火纹、四周的S形纹(其实是龙纹的变形纹)有周代特征……
豕磬
好了,我要介绍的猪猪文物就是这么多啦。祝大家猪年多享福、发大财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