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1)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又到了,说到七夕节,大家第一反应就会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加上现在各种宣传,由此产生一个印象——七夕节就是关于爱情的节日。

七夕君表示很委屈,因为自己明明其实是个很有文化内涵的节日。七夕君的申诉如下: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女性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君的身世之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所以说,七夕节在古代是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哇哦!)

携手七夕君晒晒书,珍惜时令物候

七夕的日期与立秋相近,潮湿多雨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即将开始,在这个时候晾晒书籍和衣物,可以防霉烂生虫。《世说新语》:七月七日的时候,名士郝隆在自家庭院里四仰八叉地仰躺着晒太阳,别人问他在干什么?郝隆回答,“我在晒书”——别人都是酒囊饭袋,只有自己的肚里都是学问,魏晋名士的傲气由此可见一斑。

和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七夕也与农业社会的时令密不可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这样解释为何选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曝书:“子日沐,令人爱之。卯日晒,令人白头。”他解释说,当时的人认为在七月初七这天,阳光好,霉菌能很快被太阳晒死,书页也很容易被晒透。如果错过了这个日子,太阳不那么如意之后,晒了半天,书页可能仍然晒不透,连头发都会被急白。

今天的七夕节,还晒书吗?晒!好书当然要拿出来晒晒咯,不然,错过了跟小朋友的见面多可惜呀!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2)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3)

好了,就不卖关子了,今天要晒的这本书就是《伊伊,七夕节快乐!》,它是“跟着伊伊过大节”系列绘本里的一册,曾荣获“2016年全国最美绘本”称号,被《中荷商报》整版报道,被多国国家图书馆珍藏,英文版全球热销。

这是一个适合在七夕节讲给孩子听的故事

七夕节不是只有爱情,还有很多很多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怎么给孩子讲好七夕节呢?也许跟着5岁多的伊伊小朋友来看看她的七夕节,你就知道该如何跟孩子讲故事了!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4)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5)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6)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7)

七夕节到了,妈妈给伊伊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并告诉她,七夕是表达爱意的日子,也是女孩儿们的乞巧节。七夕节,大家要来比一比,看谁心灵手巧,热爱劳动。伊伊把自己七夕节做的每一件事都告诉了喜鹊喳喳,最后还得到了喳喳送给她的节日礼物……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去看看这本书哦!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8)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9)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10)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11)

除了这本书,《跟着伊伊过大节》的其他几本故事都很精彩,适合2-8岁的孩子。这套书讲述的是传统中国节,传递的是浓浓的亲子情,是一套亲子交流与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巧妙结合之作,也是一套与孩子零距离感的有趣中国节日民俗绘本。

这套书随书附赠小剧场游戏材料,小朋友跟着爸爸妈妈读完故事,还可以和伙伴们玩玩小剧场角色扮演游戏、做手工,过一个丰富又精彩的节日。

在游戏的过程中,还能锻炼表达力、想象力和社交能力。当然,大人在陪伴孩子读书玩游戏的时候,还可以重温童年的美好记忆,给孩子讲讲小时候过节的那些趣事儿。

晒晒作者

跟七夕有关的书籍 我要来晒一本书(12)

丁丁,两个闺女的妈妈。影视技术工科出身的电影学博士,资深教育工作者,曾参与影视节目策划和制作,主笔《CGM》杂志“国际动画与特效”专栏。参与和组织儿童公益项目,每月在新加坡组织“悦阅狮城”亲子读书会。

梁琨,梁琨,毕业于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在影视动画行业从业数年,曾担任《CG杂志》设计总监、主编。后转型做互联网、数字多媒体创意,期间推出Yoopooer卡通形象。

众多名家学者推荐

这本小书是培育儿童感知民族文化传统的好帮手。

——民俗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萧放

本书中包涵的故事、扮演和游戏,是对孩子最适合的美育。

——中国儿童电影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 侯克明

丰富的节日知识沉淀于心,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代代相传。

——知名阅读推广人、《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贵勇

跟随伊伊大开眼界,看到不一样的中秋节!有趣又好玩!

——设计思维权威、德国波茨坦大学设计思维学院院长 乌里·温伯格

陪伴是亲情最温馨的诠释,传承是文化最温暖的表达。

——美国少儿教育专家、《素养决定孩子的格局》作者 唐兰兰

帮父母把握亲子时光的灵感,助孩子传承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青青草有约》主持人 小草

欢迎留言

戳 阅读原文 微店购书

童书|家教|文化|艺术

排版|邓

审校|赵曼

朝华出版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