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第一次世界大战(细聊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
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多人都会想起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阳光明媚的这天,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带着媳妇在萨拉热窝巡视,不曾想遭到了塞尔维亚青年的刺杀。事件发生之后,欧洲很快便乱成了一锅粥,大乱斗模式由此开始。但是!这期要聊的是另一个人,哎,就是这么任性。
翻查一战的记录和学术研究,俾斯曼这个名字,是永远都是绕不开的一个人。俾斯曼,全名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曼,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领航员”。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他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奠定了大战中同盟国和协约国形成的基础。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具有远见谋略的俾斯曼担心德国成为欧洲帝国的眼中钉,为了避免反德同盟的出现,他制定了一系列复杂的外交性战略。
核心就是和其他国家进行结盟,这个结盟虽然看起来会比较混乱,但是背后隐藏的逻辑却精明得很。流水的盟友,铁打的奥匈帝国,作为德国最忠实的盟友这点不用赘述。
这么说有些朋友可能搞不懂,没关系,举几个例子你就了解俾斯曼对其他国家的策略了。在选择孤立法国时,可谓是形成了一环牵制一环的局面。不仅限制了法国的殖民地扩张,还加深了英法之间的矛盾。
在针对英法竞争的埃及问题时,俾斯曼举双手站在了英国这边,同时要求英国保障奥斯曼,土耳其领土的完整。这样一来,有了英国的庇护,俄国不会轻易将手伸到东欧地区来了。
一旦俄国开始打亚洲地区的主意,必然又会加大他和新兴帝国主义国家日本的矛盾,而另一方面俄国和英国之间虎视眈眈的局面还是存在着,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英国不会轻易和德国以及欧洲大陆发生冲突,也能牢牢牵制住俄国的部分力量。
俾斯曼的这套体系尽然是精妙,但同样存在着一个问题,一旦这张外交大网被打破,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这点稍后继续来讲。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下一战爆发最重要的原因——“三方矛盾”的累加。
上面提到的普法战争,是1870年爆发在欧洲大陆上的一场关键性战争,主要起因就是法国和德意志之间矛盾累加。
中世纪以来,法国作为欧洲劲头最盛的大国,仅1675年到1813年期间,入侵德意志的次数不下14次,平均每10年就要挑起一次争端。但是因为当时的德意志还只是相对散乱的联邦,所以战争规模也就没有那么大。
但随着普鲁士的崛起,德意志统一也越来越强盛,终于1870年双方矛盾彻底激化,这才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普法战争。而俾斯曼的上台就是在这次战争结束之后,这位普鲁士的关键性人物,对欧洲格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871年5月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此成立。战败的法国是即赔款又割地,不仅赔偿了50亿给德国,还不情愿将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割让了出去,如此丧权辱国,进一步加深了德法之前的矛盾。
对于曾经的欧洲霸主来说,法国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一直暗戳戳地找机会想要复仇,所以德国也需要时刻警惕着法国的动静。
这也是为何俾斯曼的外交策略上,对法国是坚决的孤立,在此背景下,德国的第一号对手由此产生。
所以德国迅速崛起后,不得不提防着法国的反扑,为了阻止他与其他大国结盟,俾斯麦将重点放在了英国和俄国身上。
一边拉着奥匈帝国和俄国建立起了三皇同盟,另一边保证不在殖民地问题上挑战英国霸权,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法国踢出局。尽管如此,同盟国之间也是有矛盾产生的。
1878年,俄国和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的第十次俄土战争结束,俄国大胜,开始加大保加利亚以西扩张,这块区域位于巴尔干地区,同样也是奥匈帝国的利益所在,尽管俄国和奥匈是同盟关系,但是眼看自己的蛋糕被别人所抢,谁也不想当大冤种,所以两国开始拉扯。
为了弥补俄奥两国的关系,俾斯曼牵头于1878年召开了一次柏林会议,同时邀请欧洲列强讨论解决巴尔干问题,可是最终的结果并没有使俄国满意。
奥匈帝国得到了巴尔干半岛的部分区域,而沙皇俄国眼看到嘴的肥肉就这样没了,十次俄土战争花那么多钱,死伤那么多人,费那么大劲赢了,合着我这最后就都白玩了?这换谁都受不了,俄国肯定要跳脚。
所以第一次三皇同盟便就此瓦解,为何会说是第一次呢?因为在这次三皇同盟瓦解之后,俄国又主动提出联合德国与英国抗衡,加上俾斯曼为了避免法俄联手,将自己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也是非常积极的运作。
于是在1881年6月18日,俾斯曼与奥俄两国大使在柏林又签订了三国协定,这就是第二次三皇同盟。
这期间还有其他盟国也加入了进来。1881年法国入侵突尼斯,而意大利对于此地也是觊觎已久,怎奈实力不够抢不过法国。
俾斯曼洞悉这一切后,想着为了结交更多的国家孤立法国,于1882年5月20日与意大利签订了同盟条约。
按照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俾斯曼的政策的确是成功的。尽管矛盾依旧在,但还是比较稳定的,可是随着德皇威廉二世的上台,这种和平开始出现裂隙。
说起威廉二世,也是非常神奇。一方面他勤勉有爱国之心,另一方面也是比较冲动,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独断。将俾斯曼视为了眼中钉,所以1890年他就下令罢免了俾斯曼。
同时一并否定了俾斯曼的外交政策,开始加大兵力扩张殖民地,此举无疑是激化了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更关键的一点,他将三皇同盟再次打破,俄国又一次被踢出局。
至此德国的劲敌再添一位新成员——俄国,秉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俄法同盟于1893年彻底组建起来。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威廉二世在外交才能上实在差俾斯曼太多了,俾斯曼废了老鼻子劲就是为了避免法俄联盟,威廉二世刚上台,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
而德国的另一个对手英国,也在路上走着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在工业领域独领风骚,风光无量,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技术不断扩散到欧洲其他地方,英国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了。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英国。眼看原本属于英国的市场,被德国一点点侵占了,长此下去英国的经济将面临重创。
但是俾斯曼时期德国对英政策还是比较保守的,矛盾也没有被激化出来。在威廉二世上台后,德英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出来。
1898年威廉二世下令扩充海军,并且公开宣布要使最伟大的海军国家都不敢向他挑战,明摆着是针对英国喊话。
尽管此时英国与法国俄国都有矛盾,但他们彼此之间一致认为与德国的矛盾更大。所以在1904年和1907年英国分别与他们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俄这三个昔日的敌人,达成了互相帮扶的三国协约。
到了这里,欧洲大陆上的两大敌对阵营已经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总的梳理下来就是,德国一开始为了孤立法国,将俄国拉进三皇同盟,但是因为地区矛盾和俾斯曼的退场,两次三皇同盟均以失败告终,德国奥匈帝国将意大利拉了进来形成最终的三国同盟。再之后,随着德国的不断扩张,和其都有矛盾的英法俄三国,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协约国阵营。
所以早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之前,战争的局面就已经是随时爆发的状态,而萨拉热窝事件只是恰巧发生在了这个时期,充当了导火线的角色,可能换个其他事件一样也是会爆发一战的。
其实如果按照俾斯曼的外交政策走下去,局面应该不会变化成这样的。但是俾斯曼退场后,德国整个外交大网变得极其脆弱,间接将自己的敌人们聚集在了一起。
所以俾斯曼外交体系的全面瓦解,促成了欧洲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但是这其中有两位“才能优越的”皇帝不得不提一下,除了之前提过的威廉二世,那一系列蜜汁操作,将三方矛盾推到了极点。还有一个就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人送外号“暴君”并且极端迷信,听信一些江湖骗子的话语来解决国内大小事宜。
可以说此时的欧洲集团,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拿破仑,俾斯曼和老毛奇这些文武奇才,有他们在的话,协调军事和z治还是比较稳当的。
但是伴随着这些人的退场,欧洲所有的矛盾解决都上升到了武力。这也就好比,不管解决方案有没有用,上来就要打架。
再加上双方的实力虽然不差上下,可是这些盟国之间的信任还是有所欠缺的,他们之间也是时刻担心盟友背叛了怎么办,所以这个过程中,一点风吹草动就能称为挑起争斗的祸端。
双方时刻都在密切注视着,领土扩大,军备增加都会促进另一方进行同样的行动,可以说这两大集团的体系是极不稳定的。
所以对于整个欧洲来说,在这样的体系下,战争无论如何都难以避免。好了,讲到这里,我想对于一战的起因背景,大家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