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人才下基层对此你怎么看(街道高薪聘用清北硕博)

易其洋毕业于清华北大,非硕士即博士——近日,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拟录用公务员公示名单,让许多人看得“目瞪口呆”名单中,有8人被招录进了余杭区的各个街道办事处,岗位为综合管理,其中不乏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等经官方核实,名单上的人是余杭区面向清华、北大毕业生招聘的党政机关储备人才,也就是常说的“选调生”,这样的“定向”招聘已不止一次,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硕博人才下基层对此你怎么看?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硕博人才下基层对此你怎么看(街道高薪聘用清北硕博)

硕博人才下基层对此你怎么看

易其洋

毕业于清华北大,非硕士即博士——近日,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拟录用公务员公示名单,让许多人看得“目瞪口呆”。名单中,有8人被招录进了余杭区的各个街道办事处,岗位为综合管理,其中不乏北大地球物理学博士、清华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等。经官方核实,名单上的人是余杭区面向清华、北大毕业生招聘的党政机关储备人才,也就是常说的“选调生”,这样的“定向”招聘已不止一次。

对此,许多人感叹这是“大材小用”,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是“浪费人才”,还是“人尽其用”,这个账应该怎么算?据说,余杭区那些清北硕博争着去的基层岗位,年薪高达50万元。读硕士博士,得花费更多时间、精力、金钱,成本不少,一个岗位值不值得去,清北的精英们不可能算不清这笔账。那么多人愿意去、争着去,不能不说,收入高恐怕是重要原因。

个人的账,划算不划算,吃亏不吃亏,个人自然会算好算对。该说的是,党政机关招聘人员,也要算好账、算对账。基层当然也需要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但到底需要多“高”的人才,还是得有个谱。不然,一个地方仗着区位条件好、经济实力强,招聘人才时一味求“高”,“高高”益善,就有哄抬甚至垄断“人”价之嫌。“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党政机关高价招聘人才,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等一旦形成“价格鸿沟”,就会对人才造成“虹吸效应”,抬高一些人才的薪酬期望和同类部门的人才“招聘门槛”。

党政机关的公职人员,就其所从事的工作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务型”,这些人往往从事政务决策或专业工作,确实需要具备现代治理理念、专业化能力和对基层问题的敏感度,非高学历(主要对应高能力)不可胜任。但这类人员只会是少数,而不是多多益善。有人说,一些高科技手段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和干部队伍。我则以为,研发、推广和应用高科技这样的工作,交给企业和市场去做就行了;而且,企业和市场做起来,一定会成本更低、效益更高、质量更好。党政机关要做的,就是向企业和市场购买质优价实的产品和服务,学会如何使用就行了,没必要样样“亲力亲为”,搞“大而全、小而全”那一套。

另一类是“事务型”,主要是在党政机关的决策形成后,从事具体执行和操办工作的人,这些人绝对应该占公职人员的大多数。他们的工作更需要的是服务精神、亲民态度和执行力,而不是多高的学历和多大的学问,甚至在招聘此类人员时不应该有“学历门槛”。

各得其人,各配其位,要说“人尽其才”,这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不然,以为党政机关高学历人才越多越好,只会造成财政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也会逼得更多人“为了高学历而高学历”去读书求学,加剧人才培育和竞争的异化、畸形化。

基层部门即使确实需要高层次人才,一旦付出了高额的“真金白银”,那么,对高层次人才的考核,就应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如果没有“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者多得、优胜劣汰”的考核标准和制度,高学历人才就是冲着高薪来的,做出的贡献“名实不符”,只要“考进来了”便安危无忧,那既会对其他人不公,也会带坏风气。看看民营企业,用啥样的人才,出多少钱聘用人才,都是要“精打细算”过的;一旦高薪聘用了庸才、懒人、混日子的,恐怕不可能吃“哑巴亏”,只会果断地下“逐客令”。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花大力气反对和遏制公款吃喝的浪费之风。党政机关花钱招聘人才,耗费的同样是公款,一分一厘均“取之于民”,也绝不容许浪费。党政机关招聘人才,特别是“非常态”聘用人才,不能说一句“有需要”“没浪费”就可以了,而是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算好成本和收益账;必要的时候,还要把这个账本亮出来,让老百姓看看是真的“划算”,还是在“装点门面”,甚至存在“用人不公”或“用人腐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