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剧情深度解析(提起雷雨无论从哪个角度讲)
对于电影版《雷雨》,我是太熟悉了。
我从十岁就接触《雷雨》,从连环画,到学的课文——初中语文课本,高中课本,然后读过小说,看过视频话剧,最后又看了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个电影我算是看熟了。
《雷雨》本身即代表着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它有70多年的演出历史,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已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看家戏”。
84版的《雷雨》由孙道临改编,在剧作结构上作出了一些调整与创新——不得不说,话剧《雷雨》的艺术成就过高,若想要驾驭此剧的改编,需要相当的天才,以孙道临先生的导演才华(不是表演),显然还不足以完成此类高难度的美学转译。
电影的演员阵容其实是非常强大的,主演为:孙道临、秦怡、顾永菲、马晓伟、张瑜……由他们来出演周朴园、侍萍、繁漪、周萍和四凤,这都是些表面循规蹈矩心里暗藏波澜的角色,我看过无数个版本的雷雨,这个版本的演员演技堪称天花板。
这片子在中国戏剧界属于泰斗地位,电影学院的标准教学片,目前为止影视剧版最经典的雷雨。
改编后的雷雨没有完全还原原著,但是修复后的画面还是很棒的。
园子的结构风格很具有气氛感。夏日的气息也十足。
为了实现导演预期的效果,美术师根据剧情进展进行了设计:在各种细节贯穿紫色,从小客厅紫褐色的立灯罩,到蘩漪回忆中穿的淡紫色上衣和紫藤花架,以及苦闷中的蘩漪罩着一层黑纱的紫色衣裳,门窗上的花玻璃透射出紫色散光等。
美工组为周公馆设计的家具门窗都以深褐色为主调,窗帘用了橄榄绿、灰褐色的厚重料子 。
关于人物塑造——一开幕,四凤笑靥如花。她是电影里出现的一抹亮色,一种无污染的纯真。年轻的张瑜是真漂亮,虽然已经27岁,皮肤依然感觉能掐出水来。
周萍是最难演的——没有曹禺剧本中对周萍出场时一大串情感丰沛栩栩生动地描述,真的不容易单靠舞台表演呈现出他的丰富波澜来。
马晓伟饰演的周萍,要让观众体会到他的处境——看到他不单单是怯懦,还有激情、矛盾、悔恨,并对他产生同情!——难度确实不小。
其实周萍除了懦弱之外,骨子里和他爸一样,是旧式的人物。
作为观众,我想我看到了他背德厌父的挣扎,彷徨,以及那份对繁漪的残忍。
孙道临的戏份其实不少,但是我看来看去,还是感觉他并不适合演周朴园。
周冲在里边很有些宝玉的感觉。他和四凤一样,是软弱单纯的代表,都是纯真爱情被粉碎在无情的年代里!
不过,似乎谁来演周冲都一样,都是人物扁平,显得空洞。
我最欣赏的是繁漪——这版最大的亮点是顾永菲的繁漪,这个“最具雷雨性格的女性”。
她才是《雷雨》的真正主角,这个人物才是真正丰满,用她做海报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蘩漪这个名字太美了,周家是一潭死水,而她是漾起的阵阵涟漪。雷雨这出戏大半趣味都落在繁漪这儿了吧?
因为选角合适,顾永菲本人的气质恰到好处的融入了角色本身——那个年代的电影,即使乱伦成这样也透着一股端庄的味道。
繁漪苍白、哀艳,隐约觉得像何赛飞。蘩漪做的旗袍也是黑色的乔其纱配紫红衬里。为了衬托紫色”的情绪色彩,强调影片中“压抑”的气氛。
繁漪和周萍的对手戏是我最喜欢看的——对白最富有冲击力。电影几乎把小说里的所有对话都复原了……因为这部电影我理解了什么叫做戏剧张力。
——很少有人不会因为那种字句间涌动的感情而动容。
懦弱又残忍的少爷周萍,无情地在各种场合拒绝着繁漪,他现在似乎是全身心爱着四凤,但就在数年前,他也是全身心爱着另一个叫繁漪的女人,并在之后视她为毒蛇,却不想想是谁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过,将她变成现在的模样。
他遇到了年轻貌美的四凤,利用她的单纯,满足自己的欲望,攀着活泼灵巧的小姑娘吸取活气。
他把四凤睡了,却犹犹豫豫不想带四凤走,说什么自己先走,再来接四凤。
确实,马晓伟版的周萍不是个东西,假挣扎、真懦弱。
那么反观繁漪对周萍怎么样呢?
只需看著名的喝药这段,依繁漪的个性,无论谁跪,她都应该把药碗给砸了。
但是没有,繁漪一低头把药全灌下去了。为什么,归根结底是因为眼前跪着的人是周萍!
那是她最心爱的人!
繁漪是个矛盾的角色,勇敢卑微的特质俱占,她与周萍的关系在当时的我看来,既危险又迷人。
紫藤花下的顾永菲,多少年都记得这个镜头。
“乱伦”是人类道德伦理的禁忌,其意是不贞洁,用来指法律或风俗习惯不允许的、有血缘或姻亲关系的、不能产生合法婚姻的两个人之间发生性关系。
曹禺在自己的作品《雷雨》中,将乱—伦精心分解为周萍、蘩漪之间的道德乱伦和周萍、四凤之间的血缘乱—伦。
这样的双重乱伦不禁让人不寒而栗,这些都是剧作者“蛮性遗留”的产物,赋予了《雷雨》一个“古希腊命运悲剧”的灵魂,凸显命运的神秘性与不可抗拒性的方式,洋溢着不可名状的悲剧氛围。
第一次看雷雨,我得承认心灵受到了冲击,原著太雷了,堪称伦理神剧的鼻祖——那时候我是小孩,看不懂那些情感纠葛,感觉剧情很那啥,但是故事这样讲才吸引人,而且很艺术——看来比较狗血,实际非常经典。
它是很伟大的作品,是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是个值得被尊重的故事!
所以顾永菲的表演最令我印象深刻,她将繁漪那种心累难支的体态演绎得活灵活现,真心赞叹。
“只有我了解你,我知道你的弱点,你也知道我的。”
那种压抑、沉闷中的浓烈冲突,直直撞击心扉。
繁漪的欲念之火、向阳之心,如同火一般炽热滚烫。她偏执、扭曲、固执、极端,可是没有出路的反抗显得那么悲凄,连鲁贵都来欺凌威胁她。最后她只能默默枯萎在监狱般的周公馆。
繁漪服装紫色的越来越深,正与她心灵中越来越多的绝望相吻合。
那个风雨之夜,后母边拖着红色的雨衣,边说着“我是神经病”,那种被欲望折磨的歇斯底里,那种湿哒哒的幽怨,让人又怜又叹。
她从门口进来,雨衣滑落…——打动人心的就是这个深陷泥淖仍散发着魅力的女人。
另一个涉及到男性话语权下的女性形象,就是鲁侍萍。
周朴园的可怜之处就在于他似乎再也不曾、也不会再得到爱——再也没有人能够像当初活泼多情的侍萍那样,毫无保留地爱他,感动他。
没有人给予他的温情,或许就是让他三十年来念念不忘鲁侍萍的心结。
周朴园把侍萍的照片摆在书桌上,客厅陈设几十年如一日按她喜欢的方式摆,连孩子的名字都取自她的名,但他认出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那表情跟见了鬼没什么两样。
死了是心口朱砂痣,活着是头上一把刀。
我去伺候你,我的女儿还要伺候你的少爷们。
这句话戳到了我。
俄狄浦斯式的悲剧,俄的故事生命力如此持久,就在于不可抗力,一切悲剧的源头在一开始就被注定了,是受了神的诅咒。
卑鄙者与懦弱者是没有获得爱的权利的,卑鄙的周朴园似乎是用了一生去追忆侍萍,然而事实是他不会为任何人而背叛利益。
周朴园以为鲁侍萍已经死了,对鲁侍萍表现出爱和怀念,而当鲁侍萍站在他面前时又变成了紧张和恐惧。对于周朴园来说,死去的鲁侍萍更有价值。
死去的人可以尽情怀念,活着的人却不得不警惕。人性是如此幽深复杂。
曹禺的剧本非常厉害,短短数语之间就能把人物性格精准表现。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复杂的矛盾有秩序的递增爆发才是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在这方面,电影深得原剧的精髓——布景和演员的表演对营造压抑的氛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物很突出,矛盾冲突非常激烈,我看电影版仿佛是在观看舞台剧,氛围有一种浓浓的话剧舞台的味道——确实只有话剧才最符合《雷雨》天生的气质。
为什么会让人有种看舞台剧却又不纯粹的感受呢?
这就是话剧的影子作怪。
这个版本的剧作,讲真,还真的是在舞台上表演比较好——这个故事还是话剧演起来更舒服!
哪怕是这部在中国戏剧界属于泰斗地位的电影,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社会的悲剧,人性的悲哀。构成了最后惨厉的结局。
最后三个年轻人都死了。
对婚恋不能自由的那个年代的人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谁也不比谁幸运一点。
对人性的压抑和戕害,其实在什么时候都是有的。
人物无时无刻都充满着纠结、怨念、冲突,这就是人生,被命运主宰的人生。大家以为的未来,其实根本就不会存在一一切都在一个雷雨夜消失殆尽。
戏剧确实不同于电影——曹禺的戏冲突设计得如此充分,精彩,递进的矛盾冲突,作为话剧已经非常成功,乱而不乱的关系,纠结无奈的爱情。在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唏嘘感叹不已。
无论拍成什么样的电影,都需要一定的改编,否则就很容易显得做作缺乏表现力。而对比各个版本的电影语言,必须承认,曹禺的原著才是神作,真正的神作!建国之后再也没有曹禺了。我们要反思:为什么建国之后曹禺就写不出精彩绝伦的戏剧!,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