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带给我们的启示(读书害了孔乙己)
1.
文人相轻,是说文人互相轻蔑,谁也看不起谁。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写:“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可见这一现象古已有之,且不分国度,大凡文人出没的地方就可看见这一现象。
东汉时期,班固和傅毅不分伯仲,然而班固对傅毅持轻视态度,在写给其弟班超的信里说:“傅毅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可他的文章冗长松散,哪有可取的地方?”
诺奖诗人米沃什尊重那些捍卫妇女权利的人,但却批评存在主义作家兼女权运动的创始人波伏娃是下流、让人生厌的母夜叉,因为在他看来,她的一切都是对下一场时髦知识的拿捏。
迄今为止最年长的女性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回忆录里写,自己曾获奖金四百英镑的毛姆文学奖,就向毛姆写了一封感谢信。毛姆回信说,没看过她的作品,也从没收到过任何感谢信,她写这种东西想是为了营生。
马克·吐温对简·奥斯汀不甚友好,每每读《傲慢与偏见》,就不由得想把简·奥斯汀从坟墓里挖出来,用她的骨头砸她的骷髅,也就认为没有简·奥斯汀的图书馆方是好图书馆。
三岛由纪夫去拜访太宰治,一脸严肃地看着太宰治,说:“我不喜欢你的作品”。太宰治愣了一下,转而答道:“话虽如此,可你还是来了,所以是喜欢的吧”。
太宰治的自信呼之欲出,然而自信的不止太宰治,上面提到的班固、米沃什、毛姆、马克·吐温无不自信满满,便是三岛由纪夫倘没有自己的主张,也不会说出不喜欢太宰治作品的话来。
这道出文人相轻的一个缘故:自我感觉良好。而“自我感觉良好”的背后是知识的支撑及由此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思想价值体系。
知识是普遍的,客观的,思想是个人的,主观的。文人相轻便不是个例,广泛存在于有知识、有思想的文人中间,就有各种嫌弃。即如书目“傲慢与偏见”,之所以嫌弃,乃是自我感觉良好促就的傲慢和偏见。
所以,某些知识分子即使活得失败,孤傲的性情使他自尊心爆棚,不肯在人前失了身份。
2.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便是这类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的感召下,读书习字,练就满口之乎者也,也想过以十年寒窗换得一举成名,可却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恰应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别无所长的孔乙己渐趋穷途末路,险些落得乞丐下场。但又是书生身份救了他,因写得一手好字,就替人家抄书,换取口粮。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除了书生意气,孔乙己还有好喝懒做的脾气,在人家家里坐不了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消失,去过无拘无束的日子。如是几次,就没有人家雇佣他了,也就没了饭碗。时不时做些偷盗的事,实乃不得已,没有办法。
因了偷盗,孔乙己脸上常常现出伤痕。这是躲无可躲避无可避的,所以孔乙己带着脸部伤疤出现在咸亨酒店,不免给人当作笑料,遭到群嘲。当听见他分辨的口气,之乎者也满天飞,众人的笑声便更甚一重。当此之时,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然而孔乙己有自尊的,且出自饱读经典的读书人的自尊,面对群嘲,是要反抗的。只是反抗无效,抵挡不住众人的笑声洪流一般滚滚而来。
店里的主顾见着孔乙己脸上的伤,便道:“孔乙己,你是不是又偷了人家东西了?”只见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污人清白?”
那人便把偷盗事件如数家珍地倾泻而出,又见孔乙己立时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说出那句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故事结尾,孔乙己因偷盗被打折了腿,用手走到咸亨酒店,尽管满身泥污,形象全无,当掌柜笑他偷了人家东西,仍不免为自己争辩,说断腿是跌伤所致,声音低低的,恳求的眼色仿佛示意掌柜截住话题,休要再说,但还是引得众人围观,笑声哗然。
孔乙己原意是为分辨,结果惹得哄堂大笑,可怜的自尊便如透明的玻璃,碎了一地。
也是自尊,使得孔乙己同旁人两样,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记在粉板上,但也是暂时的,不出一月,定然还清,“孔乙己”也便从粉板上拭去。
然而最后,孔乙己默默死去,所欠的十九文大钱再也无法偿还,成了一笔坏账,连同坏了的还有他的自尊,坏在了这一笔永也销不清的账上。
3.
科举制度盛行开来以后,就有为入仕而读书。读书人起早贪黑,头悬梁锥刺股,只为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在这里,读书是功利的,有目的的。
罗翔老师说,功利性阅读让人自高自大,孤标傲世,知识也让人瞧不起人,这是何以文人相轻。非功利性阅读能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渺小,培养我们的谦卑。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读书是为了功利,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却染上文人习气,孤傲,自尊心爆棚。所以旁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一脸不屑置辩的神气;被旁人说笑时,就替自己争辩来维护自尊。
在旁人看来,那自尊似乎不值一提。孔乙己则不然,自尊是关乎人格的事,读书人的事。
读书帮了孔乙己,让他人格高大,有别于欠债不还的人;也害了孔乙己,让他在仕途无望后穷途末路,在万念俱灰中为了自尊斤斤计较。
这里的读书是封建科举制度下功利的读书,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戕害,沦为牺牲品,终是湮没在人潮里,默然寂灭。
欠下的十九文大钱是他来过世间的证据,然而他的存在微不足道,没有他,别人便也照常过活。
孔乙己是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好似缩影,影射了许多像他那样的人,那样的读书人,那样的知识分子。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