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真实相面故事(娘借7斤麦换馍走亲戚)

过年走亲戚是我国的风俗和传统,亲戚之间走动才是亲戚,所以,大过年的,亲戚之间来回走动都会带上礼品,更有人情味。那时候每家每户都不容易啊!有时候为了走亲戚准备礼品,都成了人们的负担了!不走不行,走吧又没礼品,真的是难啊!

民间真实相面故事(娘借7斤麦换馍走亲戚)(1)

四十多年前,娘借7斤麦换馍走亲戚,半路多出一个馍,这事我记得。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吃的高粱饼子,外面粘里面夹生的,特别难吃。用地瓜萝卜南瓜当主食,到现在对萝卜南瓜不感兴趣,一提那高粱面饼子就嗓子卡的慌现在吃馒头是吃饭,很少品滋味,那个年代吃馒头是享受,边吃边品味,那种香甜的馒头味是永远难忘的!走完亲戚回来后看看人家留了几个,留两个以上就说人家太抠。那个年代一年吃不了几回白面馒头,农村人过得太苦了!

民间真实相面故事(娘借7斤麦换馍走亲戚)(2)

我妈跟我讲,她当年刚结婚过年时走亲戚家去拜年,亲戚会客气地煮2个鸡蛋吃。如果吃鸡蛋时,亲戚用筷子夹破了,表示可以全吃完。如果没夹破,就暗示可以吃一个(家里经济困难),剩在碗里另一个得留着明天有亲戚拜年来吃!

走亲戚都压回一些,我们这边兴拿7斤压2斤,拿六斤,压一斤半!记得当时,家里的馍分两种,一种白馍给奶奶吃,给出力干活的父亲吃,我们和母亲吃黑馍。小时候就是拿一篮子馒头也没有留下的,一篮子馒头能够走好多亲戚,差不多都走完了。一家最多留两个,在我的印象里。另外还得给压回去点东西。后来,条件好点了,变成了用纸包的点心,也就是现在的桃酥之类。

民间真实相面故事(娘借7斤麦换馍走亲戚)(3)

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了,我们这过年走亲戚还是拿馍馍,但是馍馍是有讲究的,拿几个大的几个小的,几个馒头几个花馍,几个糕馍等等,然后到了亲戚家吃饭,吃完饭亲戚会回几个自己家的馍或者别人带过来的馍,记忆中,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大概知道2000年以后吧,大家都有闲钱了,这才开始拿礼品了,牛奶啊!八宝粥、饼干、酒、之类的东西都有了。

民间真实相面故事(娘借7斤麦换馍走亲戚)(4)

80年代,我妈带着我挑一担去集上买蜂蜜凑学费。舍不得花钱买吃的,回来路又饿又渴,妈妈就把一杯水倒进装蜂蜜的空桶里,摇晃着桶再把水倒出来,我们两个就喝着甜甜的“刷桶水”回来。 回想那样的场景,总觉得对现在生活万分珍惜,对父母也是充满感恩!

民间真实相面故事(娘借7斤麦换馍走亲戚)(5)

想起了我小时候。记得有一次我想吃揪片了,白面做的,就睡在炕上装病,想让我妈给我做的吃一顿,我妈地里回来,问我怎么了,我说不舒服,我妈摸了摸我的额头,说,怕是感冒了。说完拿起面盆出院了里去了,我偷偷起来看我妈干什么呀,原来是我妈拿着面盆跟邻居家借白面去了,我就偷偷溜回来钻被窝里了。过了会,我妈拿着借来的白面,给我做了一碗揪片汤,放了点葱姜蒜,让我吃了,感冒就好了,那个时候一碗白面就能治了一般的风头感冒,这个事我也一直没忘,也忘不了…

民间真实相面故事(娘借7斤麦换馍走亲戚)(6)

中国的那个年代,“娘”是最伟大的!特别是有“老”有“小”的家庭,“娘”既要孝敬“老”又要抓养“小”,只有自己忍饥挨饿不分昼夜的操劳,所受之艰难困苦是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的,

往事如烟又好像在眼前,那个年代常年吃地瓜面偶尔吃些玉米面蒸的窝窝头。吃白面馍一年也吃不了几回。经历过那个年代,当年父母真是不易,他们用他们淳朴的言行,传给了我们优秀的品质,感恩父母辈,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