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课文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知道荀子是安泽的)

安泽自古人杰地灵,一代代政界精英、文人学士薪火相传,赋予了这片热土丰厚的文学积淀和博大的人文情怀。这里是“后圣”荀子的故里,也是成语“相敬如宾”典故的发生地。此外,赵国名相蔺相如、和川令刘恕、鸿儒李明复、抗日女英雄王光等文人志士也如璀璨的明星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荀子劝学课文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知道荀子是安泽的)(1)

荀子塑像俯瞰县城

后圣——荀子

荀子劝学课文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知道荀子是安泽的)(2)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安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论家、文学家,被尊称为“后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荀子任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讲学于齐,彼时“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思想博大精深,《劝学》《天论》《荣辱》等32篇鸿文巨制为千古绝响、国之宝藏,尽显民族智慧灵光。著名法家韩非、李斯,当世名儒浮丘伯、毛亨、张苍皆为其学生。

《荀子》三十二篇

荀子承孔孟之余绪、集百家之大成、开儒家之新风,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他提出了“以政裕民”的治国理念、“天行有常”的唯物主义思想、“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强本节用”的生态文明思想、“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教育思想。其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礼法兼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不可以已”等思想对当下社会依然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指导意义。

五夫三卿——郤氏家族

荀子劝学课文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知道荀子是安泽的)(3)

据清雍正版《岳阳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郤(xì)芮、郤缺食邑于冀,子孙四代,豪门八杰,辉耀千古。

从《平阳府志》和有关史料中可以看出,郤氏四代历经晋穆公、献公、怀公、惠公、文公、景公、厉公七个君主。郤芮为穆公、献公时大夫, 郤缺为文公时大夫,郤缺之子郤克为晋上、中、下三军主帅,郤克之子郤隼、郤至、郤锜为晋卿,号三郤,郤氏八杰有六人载入《平阳府志》。《国语·叔向贺贫》篇载:“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由此可知,当时,郤氏家族的财富达国家的一半,晋国的军队半数由郤氏家族掌握。

荀子劝学课文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知道荀子是安泽的)(4)

相敬如宾故事雕塑

此外,成语“相敬如宾”的典故也出自郤氏家族的郤缺夫妇。《左传》记载,一日郤缺在田间除草,妻子将午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臼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回国后,马上报告晋文公说:“臣见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公见之,使为下军大夫。郤缺果然不负众望,在晋狄战争中立了大功。晋襄公升郤缺为卿大夫,并封“冀”为其食邑,郤氏一族因邑而易姓为“冀”。后人把他们夫妇种田的地方称作“聚德田”。

赵国名相——蔺相如

荀子劝学课文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知道荀子是安泽的)(5)

《岳阳县志》中记载的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上卿,安泽(今古县)人,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及负荆请罪这三个典故均与他有关。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避免了赵王受辱于秦王,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和川令——刘恕

荀子劝学课文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知道荀子是安泽的)(6)

说起《资治通鉴》,略知史实的人都知道它的主要作者是司马光,但《资治通鉴》创作集体的另一重量级编修者却鲜为人知,他就是和川县令刘恕。

刘恕,字道原,筠州高安(今江西)人。刘恕天资聪颖,18岁就以博学多识在宋皇祐元年(1049)登进士第,据《中国通史》《中国文化要义全书》和《岳阳县志》载,宋治平年间(1064—1067)任和川(今山西省安泽县和川镇)县令。

荀子劝学课文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知道荀子是安泽的)(7)

《资治通鉴》

宋治平三年(1066),司马光受命在秘阁设立书局,并让自选馆阁英才助修史书。此时,司马光首先上书举荐刘恕。刘恕被选入局后,一面料理和川县政务,一面协助司马光编修史书。刘恕在整个史书的编修中实际上担任着副手的重要职责,对《资治通鉴》的编纂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宋鸿儒——李明复

荀子劝学课文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知道荀子是安泽的)(8)

《春秋集义》

李明复(1174—1234),亦名俞,字伯勇。从魏了翁所作的序中可知,其为合阳(今山西安泽)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为国子监太学生。据有关史料载,李明复一生致力于《春秋》经传的研究,他撰写的《春秋集义》五十卷、《春秋纲领》三卷两部巨著成书后,深受南宋皇帝宋宁宗的赞许与推崇。南宋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兼直学士、督视京湖军事兼江淮督府、福建安抚史。著名经学家魏了翁,看过李明复的《春秋集义》后,欣然为这篇巨著作序,称《春秋集义》为“经世之大法,传心之要典”。

抗日女英雄——王光

荀子劝学课文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知道荀子是安泽的)(9)

王光,民国28年(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氏县一区副区长、四区副区长等,在日军“扫荡”过程中,为掩护群众而牺牲,时年23岁。

民国32年(1943)10月,日军对太岳区实行“铁滚”式大扫荡。王光率东上寨民兵掩护群众转移时,被敌人发现。为了保护民兵和已经隐蔽在沟里的群众,她毅然向一侧的山上爬去,把敌人引向了自己。敌军“扫荡”过后,群众从山里回来,在辛庄破庙前发现了王光血肉模糊的遗体。她的耳朵、眼睛、鼻子、乳房全部被日本人割了下来,灭绝人性的刽子手还用刺刀挑开她怀有身孕的肚子。

王光牺牲后,太岳三分区政治部发出通报,表彰她的英勇事迹。冀氏县召开的追悼会上,悬挂着“巾帼英雄,血溅沁河”的大幅挽联。民国36年(1947),太岳二专署在纪念碑上刻下了“冀氏区长王光,身虽女辈,然在反扫荡中,从未稍后,只身遇敌,因忠贞不移而遭剖腹”的赞语。

安泽悠久的历史不仅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还成就了府城、唐城、和川、冀氏四大古镇。其中府城、唐城、冀氏三镇都曾是有据可考的人类始祖的帝都:华夏古国冀州治所、古冀国国都、帝尧发祥“陶于唐”之神土圣地。

炎帝初国——府城镇

府城镇位于沁河(古称少水)西岸,是今安泽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安泽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太平寰宇记》所述的“汉陭氏县,在今县(即冀氏县)北三五里,陭氏故城是也。”这个方位可知,府城镇就是西汉时的陭氏古城,府城镇应是安泽县的前身。

山西省地名专家马晓东在2004年12月14日《山西日报》刊发的《山西县名史话——安泽、古县》一文中,不仅告知世人“战国时期,冀国故地称为伊氏,也称伊是”。并明确地指出:“伊是城的旧址,就在今安泽县的府城镇。”

九州治所——冀氏镇

冀氏镇自古土地富饶,山川秀美,地理、气候、水源条件优越,远古人类由渔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跨入时,这里自然成为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禹分九州时“既修太原,迄止岳阳”,《禹贡》说:“夏禹治水从冀州始”;商周时期,有慧眼独具者在此地建立冀国;冀国消亡千余年后,北魏朝庭又再次选择在冀氏镇设郡,并领冀氏、合阳两县,直至元代归并岳阳,成就冀氏镇800多年设郡建县之历史。

千亩聚——和川镇

和川镇位于沁河上游(距沁河源头铁布山仅20公里),少水之滨(战国时沁河称少水)。早在5000多年前,和川镇就有先民居住,遗址尚存。这里不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更是战国时晋国扼上党咽喉、制平阳要冲、拒北方赤狄入侵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有名的“千亩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先秦时,晋国与北方狄戎之间发生了一场生死之战。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穆公)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此次战争的发生地,就是被称为“千亩聚”的和川镇。

唐尧旧都——唐城镇

唐城镇位于安泽县西北,属太岳山东南麓,西、北与古县接壤,东与沁源毗邻。

关于“唐城”的由来,民间传说有二:一说“叔虞封唐”,一说李世民筑唐城。

据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中记载:“安泽县东北九十里有古唐城,相传尧都故址。”明成化《山西通志·岳阳县古迹》中记载:“唐尧城,县东八十里,世传尧所筑,址存。”清光绪《山西通志·霍阳八景》中记载:“岳阳县东九十里有唐尧古城。”

责编:王 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