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金燕西与冷清秋相遇(金粉世家金燕西和冷清秋的豪门婚姻)
文/裴琴
冷清秋
张恨水先生的名著《金粉世家》中,男主金燕西,女主冷清秋,他们相爱相恋最终步入婚姻,冷清秋成功嫁入豪门,以为他们会相守一生,最终却难逃离婚的悲剧。
这是一段高开低走的豪门婚姻,金燕西有钱有才有地位,对爱情充满了向往,他忠于自己的情感,从不在意身份地位,也不像他的几位哥哥总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冷清秋出身并不高贵,但是她专注自我提升,样貌清秀品行俱佳,而她的性格就像她的名字那样冷冷清清,让人难以接近。
人都说好女也怕赖汉缠,何况金燕西堂堂的金家少爷,要风得风要雨的雨,长得又英俊潇洒,有点《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味道,面对金燕西的追求,清秋根本招架不住,最终他们在一起了。
这场豪门婚姻,本身有着地位的悬殊,但因为燕西的努力,让他们在婚姻初期有着势均力敌的阵势,原本可以幸福一生的他们,却因为种种原因,分开了,错过了。
冷清秋、金燕西
01 相对开明的家庭,为他们的结合创造了条件也埋下了伏笔《金粉世家》剧情和名字一样,围绕着金家的一切展开着,金家,不仅世代簪缨,而且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从男主金铨再到金太太都可以看得出他们对于阶级与贫富并不执着。
在书中关于子女的婚姻,就有这样的描述:
“向来中国做官的人,讲求门第···多少额姻缘由此造成,多少好姻缘由此打破,说起来令人惋惜之至!——金铭(《金粉世家》第54回)”
“只要孩子好,哪怕她家里穷得没饭吃呢,那也没有关系。我们是娶人家孩子,不是娶人门第。——金太太(《金粉世家》第51回)”
有这样的观念作为基础,再加上冷清秋容貌清秀,又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得金铨夫妇对这个儿媳妇的第一印象颇佳。
燕西在家排行老七,上面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虽然说三个嫂子的家世相对较好,但跟金家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他的三个姐姐也颇有自己的见识,都曾到国外留过学,对于中国古代的那一套门第论更加是不赞同,听说燕西喜欢一个女孩子,她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问家世门第而是亲自见上一面,这一面自然不会让人失望,几位姐姐也答应帮忙向父亲说情。
都说婆媳关系、姑嫂关系最难处理,但对于此时的清秋而言似乎都不存在,清秋能够顺利嫁入豪门和这些都是分不开的。但这一切并非归功于清秋自己的功劳,是金家门风的开明,是民国时期新思想的开放。
但世事难料,仅仅经过大半年的时间,冷清秋的风评却急转直下。
金太太眼里,她“有点假惺惺”;大哥金凤举眼里,她“城府极深”;下人眼里,她是“书呆子”。
为何会如此呢,我们还得从两个主人翁的角度分析。
金燕西
02 燕西的感情,源于激情,更执着浪漫燕西对于感情的热衷源于初心也高于生活,他的情感可以毫无保留的付出,却也希望它如同燃烧的烈焰永不熄灭。
但婚姻终究是要回归于生活的,这些燕西觉察不到,清秋却时刻都明白。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生长在繁荣富贵人家,根本不知道平常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即便到了贾府最危及的时刻,黛玉都有点惶恐不安了,宝玉却只是安慰她,即便别人不一样了,府里仍不会短缺你我那份的。
这就是宝玉的现实观念,在他的脑海中从没有衰败一词,即便有那也自然与自己无关。燕西也是这样,即便父亲被白秀珠的哥哥逼死,家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他仍然花钱大手大脚,对于家里的事情不闻不问,甚至还去追求仇人的妹妹。
燕西的情感是纯粹的,在他看来感情就是简单的美好,没有任何掺杂,一旦涉及到利益或者家庭纷争,他便接受不了,从来不想着去适应或者改变,第一反应永远是立马逃离。
他爱清秋,爱的却不是存在于生活里的清秋,他爱的是那个雨夜在街头巷口把书页洒满天空的清秋,他爱的是那个手捧百合奔跑在雨里的清秋···
但是清秋并不是梦,她就是一个单纯的女孩,有着稚嫩的脸庞,却也拥有着深邃的思想,她宛如一株百合花,却更像一朵向日葵。
燕西追求清秋的方式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他发现他爱上了清秋,他便倾尽一切去接近她讨好她,自从那个雨夜在街头巷口清秋把书页洒满天空,这一幕深深的吸引了燕西,从那一刻起他便发动一切眼线打听清秋的住所在哪里上学,随后他帮清秋雇好的车夫,去清秋所在的学校当老师,甚至买下清秋家隔壁的房子和清秋做起了邻居。
清秋爱写诗作词,他便在家中开了诗社,吸引清秋的注意,原本桀骜不驯的燕西为了迎合清秋的爱好,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了清秋喜欢的样子。
但这并非是真正的燕西,真正的燕西热爱生活却更爱浪漫,他总是活在自己的理想当中,即便穿梭在灯红酒绿的世界,他会停留却不会流连忘返,但并不代表他不爱这样的生活。
但清秋不一样,她所有的呈现都是她原原本本的生活,她家庭不富裕,需要依靠舅舅的接济,所以很早她便学会了怎么生活,如果说有什么形容词可以来形容他们本身的差异,燕西追逐的是“浪漫”,而清秋相信的是“真实”。
l冷清秋
03 清秋婉如百合般皎洁,向日葵般阳光,仍有她的不完美清秋虽如百合花般皎洁,如向日葵般阳光,却也有性格缺陷。但这种缺陷并非清秋的错,而是这场豪门婚姻给她的感觉有落差感,所以让她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的出身,提醒眼前的富有并非源自自己的创造。
正是这些刻意的提醒,让她对于金家的一切人都有了一层隔阂,人不忘本是好的,但如果老是追着自己的过去不放,那就很难得到幸福,这句话形容清秋是再合适不过了。
有人说,清秋婚后处境日益艰难,都源于三嫂玉芬的挑拨和造谣。这话并不全对,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清秋言语上的诟病也是颇多的,主要原因是她在心底里对自己“家境贫寒”这一事实的执着和纠结。
即便在婚礼上,公公金铨在致辞中明确表示“我对于燕西夫妇能看破阶级这一点,是相当赞同的”。这无疑是给清秋提高了身份为他们的婚姻降低了门槛,但清秋却仍然过不去自己内心的那道坎,“贫穷无罪”似乎在那里就成了有罪。
因为家贫却偏偏嫁进豪门,她内心觉得不踏实,所以更加惧怕别人嘲笑她,即便是无心的交谈,她仍然想依靠言语来修补自己家贫的事实,既怕别人觉得她好强又担心别人说她攀高枝儿。
大嫂吴佩芳的妹妹吴蔼芳,是清秋结婚时候的女傧相。后来蔼芳到金家与清秋闲聊,夸赞她的蓝布长袍很有特色。清秋连忙解释道“我是个穷孩子,家里没什么可以陪嫁的,只有几件衣服”。
霭芳又看见清秋用的茶杯是博古紫泥做的,称赞“古雅的很”。清秋连忙自谦“你说我古雅的很,在另一方面看起来,也可以说我是乡下人呢”。
看到这里,不免让人可笑又可叹。一个人要谦卑到什么地步,何时何地在听到别人夸赞的时候都不忘把“穷孩子”“乡下人”挂在嘴边。
这种自谦对于本人而言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在其他人看来不免显得做作,原本大嫂佩芳态度中立,结果被这些话被佣人传到耳朵里,便变了味道,她觉得清秋正话反说,嘲讽嫂子们“绣花枕头”。
加上三嫂借此机会添油加醋,认为清秋借此污蔑嫂子们势利眼,有损嫂子们的人格。这样一来妯娌间的关系不免紧张起来,原本有学识有文化的清秋却偏偏盯着贫富不放,让她在金家人的眼中觉得名不副实。
清秋和燕西的关系也愈发紧张,燕西婚后仍然我行我素,继续以前的生活方式,但清秋原本就是一个很宅的人,尤其是嫁入金家之后,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但燕西却常常不在家,遇到什么事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加上清秋一向我行我素,遇事从来不爱解释。三嫂为了给表妹白秀珠讨回公道便在燕西面前造谣说她瞧不上几位嫂子。燕西半信半疑,将这句话向清秋质询,清秋听完以后并没有解释,只是一个人暗自神伤,其实她只需要解释几句,燕西一定会信她的,但她没有说,这就意味着以默认的方式落了口实。
清秋不过是不想计较,想以沉默来息事宁人,但这并不能稳固他们的夫妻关系。
清秋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连最基本的合理要求都变成了偷偷摸摸,这是她最大的失败之处,也使她在金家再无立足之地。
金粉世家
公公金铨去世后,金家兄弟有意分家,又没人敢率先提出,一时暗潮涌动。
不巧此时冷清秋的母亲生病,她想回家探望,却担心此时出门,会引起婆婆和家人的不满。
这时候燕西提了个馊主意,让冷清秋偷偷溜回去看望,再偷偷溜回来。急于回家探病的清秋依计而行。结果冤家路窄,被三嫂看到。原本冷清秋只是探望母病,却在三嫂玉芬的口中变成“跑回娘家,商量分家的事”。
没多久,闲言碎语便满天飞。大哥金凤举感慨“清秋这孩子,你别瞧她不言语,她的城府极深。”
金太太也十分失望。“她虽不全信,可是清秋回家去了一趟,这总是事实。觉得这孩子,未免有点假惺惺。”
清秋此事百口莫辩,却也算咎由自取。“回家探病”本是人之常情,正大光明,与娘家贫富并无关系。但是心态上的卑微感,让她连大大方方提合理要求的勇气都丢失了。
到这里,清秋所有的依靠都没有了,兄嫂孤立了她,婆婆质疑了她,丈夫冷落了她···
但清秋所有的委屈,都源自被自己“家贫”的心病所累。她原本可以轻松做自己,或者可以换一种方式生活,但她都没有,她的过于坚持本心其实也是一种迷失。
“放下执念”就是不执着不必要的事,呼吁我们要勇敢的做自己,做认为对的事情,过让人开心的生活。放不下执念其实就是受情绪的约束而不知所以,越想挣脱越是难以脱身。
清秋的不幸,并不在于她生在了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也不是她嫁入了和自己本不匹配的豪门家庭,根本问题在于,她容得下诗词歌赋,容得下万千世界,却独独容不下自己贫穷的事实。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清秋姓冷,姓的好,名字也好,就是少了点烟火味,幸好,她还有自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