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地标追忆百年辉煌介绍(珠江边红色地标)

2019-10-29 10:51

探寻红色地标追忆百年辉煌介绍(珠江边红色地标)(1)

珠江两岸建筑的外墙通过灯光展示了巨幅国旗图案,如同美丽的画卷

探寻红色地标追忆百年辉煌介绍(珠江边红色地标)(2)

东亚酒店门口的国旗迎风飘扬

探寻红色地标追忆百年辉煌介绍(珠江边红色地标)(3)

广州粤海关大楼

英雄广州格外红

7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广州城时,其中一支队伍沿着珠江一路向西,占领黄沙车站,直到沙面。这一路势如破竹,也在珠江岸边留下一条“红色”记忆带。

从海珠桥到海珠广场,从东亚大酒店到粤海关旧址……这些大大小小的历史博物馆、广场、故居,密集分布在珠江岸边,形成一片“红色地标”群,承载着一段段红色记忆,见证着时代重大变革。

海珠桥

仅用六个月就修好被炸毁的海珠桥

国庆前夕,海珠广场附近的海珠桥装饰一新,随着夜色降临,以红色为主基调的桥体灯光洒在江面上,熠熠夺目,桥上的两块钢横架架构也被装饰成可呈现灯光效果的幕墙,五星红旗迎风飘荡,吸引游人驻足观光。

七旬老者回忆:

海珠桥重新通车

父母亲戚很兴奋

有近90年历史的海珠桥是广州的第一座跨江大桥,1929年12月动工,1933年2月建成通车,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当时桥长180米,宽18.3米。68岁的简先生从小居住在泰康路,他告诉记者,从小就听过父母讲海珠桥的故事:“原本为了方便大船通过,海珠桥中间的桥体是可以通过开关打开的,但后来日本侵略者轰炸广州,把开关给炸坏了,海珠桥再也不能开合了。”

简先生的父母还告诉他,1949年国民党临撤退前,为了逃避解放军的追击,将海珠桥炸毁了。

史料显示:1949年10月,广州伪卫戍司令李及兰派遣军队和便衣特务,以汽车运载黄色炸药近100箱,置于桥墩、桥梁接合部,于10月14日下午5时50分施爆,由于时间紧迫,竟未通知桥上人员撤离,造成400多名市民死伤,沉毁民船100多艘,震损房屋数百间,受灾居民3000多人,海珠桥被炸毁。

1950年,广州市政府开始重建海珠桥,由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员卓观培带领有关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仅用六个月时间便把海珠桥修复并通车,当时桥长486米,正桥182米,桥宽33米,重建后的海珠桥桥面仍不能开合,但河南、河北再次变为通途。

简先生说:“我记得我父母说,海珠桥再次通车的时候,他们非常兴奋,我们有亲戚住在河南的同福路,大桥通车后,走亲戚就很方便了。政府很快就修好了桥,大家都觉得这很了不起。”

广场整饰一新:

市民游客纷纷聚集

高唱《我和我的祖国》

国庆前后,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像前,游客们纷纷拿起手机、相机驻足拍照。

海珠广场始建于1953年,是广州老中轴线的中心,与海珠桥相邻,桥两边的广场上绿树成荫,而今,广场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苗圃中还有一个巨大的铜色冲锋号,四周建筑上悬挂着五星红旗。正对着海珠桥的广州解放纪念像由花岗石雕成:威武的人民子弟兵挎着小米袋,一手持枪、一手拿花,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

纪念像的台基上刻有叶剑英题书的“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纪念”16个大字。1949年10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五兵团和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粤中纵队约22万人,发起广东战役,于10月14日解放广州。

“我从小就在附近长大,广场的面积虽然没有变,但周围的建筑却变化太大了,楼多了很多。”68岁的陈先生告诉记者,他最早和家人居住在文德南路附近的小房子里,不久又搬到高第街居住,海珠广场是他幼时常来玩耍的地方。

“除了纪念像,我记得最早建起来的是那幢海印缤缤广场,它几乎是和纪念像一起建起来的,以前叫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办过很多年广交会(1959年~1972年)。之后是广州宾馆,再之后是华厦大酒店。”陈先生用手指着广场四周,讲述着这些宏伟建筑的由来。

“我父母是2014年去世的,2016年我才从高第街搬走,现在住在麓湖附近,今天正好有事过来,拍一些照片。”陈先生告诉记者,70年来国家越来越强大,而他们一家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我小时候住在文德南,一家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后来搬到了高第街,住房面积扩大到30平方米;再后来我搬到了麓湖附近的房子,将近90平方米……我衷心地祝愿新中国繁荣昌盛,我们家也能兴旺发达,一代更比一代强。”

随着夜幕降临,海珠广场上响起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不少游客自发地歌唱起来。此时,海印缤缤广场和广州宾馆灯光璀璨,海印缤缤广场上的幕墙也浮现出国旗迎风招展的动画图案,人们一边歌唱着,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国旗,陶醉在这多姿多彩的夜色中。

“红色脉搏”活力一如既往

在珠江岸边,还有很多红色地标熠熠发光:有革命时期作为劳动学院,为省港大罢工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的新亚大酒店;有创建于1918年,在战乱中遭遇焚毁又在之后得以修复,曾为华南地区最大百货商店的南方大厦;还有始建于19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涉外活动重要场所的爱群大厦……

如今,广州的红色资源正得到越来越完善的挖掘和保护,“红色地标”也在当今焕发出愈加旺盛的生命力。

岁月远去,精神永存。在珠江沿岸,红色地标还在无限“延伸”,红色脉搏跳动得一如往昔般年轻、有活力。徜徉在珠江沿岸的“红色”建筑群里,新时代的英雄城市将底气更足、步伐更稳、信念更强。

东亚大酒店

这里升起广州第一面五星红旗

夜晚时分,珠江灯光秀换上“红妆”,超过30栋建筑的外墙通过灯光展示了巨幅国旗图案、国徽、70周年标识和对新中国的祝福语,远远看去,整座城市像一片红色的海洋,变幻的灯光让珠江两岸如同美丽的长卷。

其中,矗立在江边的东亚大酒店也换上了盛装。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酒店,去年重新装修后,面貌焕然一新。

1949年10月,为了迎接广州解放,酒店工人承担起缝制五星红旗和大幅欢迎横额的重任。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制成了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15日黎明,东亚大酒店的工人挂起的“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巨幅横额横跨长堤马路。他们不顾当时反动总管的威胁,在酒店三楼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这就是广州解放时在广州城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在这家酒店已经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员工卢健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告诉记者,他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家就在酒店附近的一德路。“小时候,只知道这是一家知名度很高的酒店。后来,这里是广州解放后升起第一面国旗之处的历史被发掘宣传之后,我在这里工作,每天觉得很自豪。”

这些年来,卢健文把东亚大酒店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会情不自禁地向每一个入住的客人介绍这家酒店的革命历史。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有很多来自东南亚的华侨入住酒店,不少华侨来探亲的同时,也会回顾这座城市的革命历史和感受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粤海关旧址

见证中国人重掌海关管理权

广州市民口中的“大钟楼”是广州粤海关旧址,它位于荔湾区沿江西路29号,是中国首批海关大楼。粤海关旧址建成于1916年,现已成为“百岁高龄”的博物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关闭闽、浙、江海关,仅留广州一口通商。自此广州粤海关成为仅对欧美国家开放的唯一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攫取了中国海关管理权。咸丰九年(1859年)10月,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攫夺粤海关行政权,从此粤海关一直为帝国主义所把持,直到广州解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海关长期屈服于人的历史由此终结。1950年,粤海关正式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中国人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海关管理权。

每天早晚8时整,粤海关旧址顶层的大钟会准时奏响,悠扬的钟声回荡在珠江边。“大钟楼”的钟声曾是广州市民参考时间的标准,也是很多广州人的城市记忆。

据博物馆引导员介绍,广州粤海关博物馆已从今年八月开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粤海关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来参观的团体变得更多。为了警醒国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勿忘国耻、自强不息,粤海关博物馆内常设“粤海关历史陈列”,向参观者全方位、多角度展现粤海关从1685年设立至1950年改为广州海关的发展历程。

如今,粤海关博物馆已成为市民了解近现代海关历史和广东对外贸易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特意调休的林先生一早就来到粤海关博物馆,这是他第二次来参观,“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种氛围下来参观特别有使命感”。林先生到广州工作多年,对广州早已有了家的情感,“广州是一座历史感很强的城市,革命情感丰富,粤海关博物馆则是极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