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

前言

“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宋庆龄,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女性”的女人,一生都在追求国家与民族的复兴。领袖们尊敬地称呼她为“先生”,她亦用对儿童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母”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1)

图 孙中山与宋庆龄

再过几天,5月29日是“宋先生”逝世40周年及6月1日“国际儿童节”,值此,让我们共同来纪念这位疼爱所有孩子的“母亲”

“有些事情是能够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能够等待的”。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全面侵华,使得中华大地上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战争一打响,受苦的便是妇女与儿童,家园尽毁,避无可避。这时,中国妇女界以宋庆龄为首的爱国志士,看到如此景象,为此四处奔走,为孩子及妇女建立避难所及孤儿院,在战火中,为他们提供了温暖安全的港湾。

1938年6月,“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宋庆龄担任主席一职。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2)

图 “保卫中国同盟”合影

当时,同盟组织成立的目的,对外是为了宣传抗战,争取让外界国家知道中国被侵略压迫的事实,从而获得帮助,对内则是利用外界的帮助,对抗战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质性的支援帮助。

其中不止是为战争前线带去帮助,也要为因战受难的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避难所”。也是从这时开始,宋庆龄一步一步地开始了对中国儿童教育事业实实在在地开始。

她通过同盟组织,向国外友好人士及爱国华侨们发出呼吁,希望大家更加关心这些受到战争灾难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同时,与爱国妇女同志们一同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收容和保护这些可怜的孩子们。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3)

图 宋庆龄

当时,许多因为抗战牺牲的烈士们的孩子无人照料,无法生活。但战时物资紧缺得紧,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宋庆龄听说后,立刻通过她在美国洛杉矶的外国朋友及华侨们的帮助,积极筹集了一批医药物资及资金。东西一到,即刻便差人,想办法送到了延安。在黄土高坡的窑洞里,创办了“托儿所”。上级领导们听说此事,为了感谢和纪念当时对战时儿童施以援手的海外友人及华侨,将其命名为“洛杉矶托儿所”。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4)

图 延安“洛杉矶托儿所”

后来,为了扩大关爱战时儿童的福利事业,及国内已有的保育机构的发展,宋庆龄以延安的“洛杉矶托儿所”为例,写信给当时在澳大利亚的筹赈会主席黄家权,信中说道:“我们向世界上某些社会团体筹款,以供应一个特定的托儿所或者创办一所新的托儿所,新托儿所将以某一捐款的城市来命名,例如‘悉尼托儿所’,这种方式有一个先例,那就是设在延安的‘洛杉矶托儿所’是因洛杉矶华侨的捐助建立的,或许悉尼市能参与诸如此类的创举。”

“请你们把对中国的同情心表现在帮助保存中国未来的有生力量中”。

不光如此,她还在各地积极举办“义讲”“义演”“义卖”等活动,以求社会各界人士的义捐。

在宋庆龄及其他志同之人的努力下,1942年至1945年,三年时间同盟组织对于儿童工作的资助款项超过了55万美元,4700万港币。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5)

图 宋庆龄三姐妹

宋庆龄不仅在外积极为关爱儿童事业奋斗,还与自己的姐姐宋霭龄,妹妹宋美龄,在1940年4月4日(当时的儿童节),三人以个人名义,向歌乐山第一儿童保育院,捐赠了500份糖果,与孩子们共同庆祝节日。当天,三人还一同参观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中苏儿童照片展览”和“儿童科学玩具展览”。

后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那些曾在延安保育院里受过保护的孩子们,对这位遥远陌生的“宋妈妈”很是感激。1947年7月2日,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的院长杨志芳携全体工作人员及儿童,致信给宋庆龄。

“溯忆本院自一九三八年成立以来,垂蒙先生殷切关怀,时赐精神与物质的各种热情援助,至为感激!先生为全国儿童福利事业暨其他各种社会救济事业,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百折不挠,始终如一,此为民谋福之伟大精神,实素为我全国同胞所敬崇,尤为我全院数百儿童暨工员所衷心热爱和拥戴,今特向您致热烈的慰问和崇高之敬礼!”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6)

图 宋庆龄

新中国成立前,宋庆龄到达北平火车站时,除去当时前往车站迎接先生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有一群孩子手里拿着鲜花,兴奋地喊着宋庆龄“宋妈妈”,这些孩子就是来自于“洛杉矶托儿所”,他们代表着宋庆龄在保护祖国的同时,对于中国未来的关心与保护,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对儿童要恪守我们的天职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一。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这一组织转变为“中国福利基金会”,继续来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她一边继续募捐活动,将大批的药品、医用器械及社会各界的救助物资送往解放战争的前线,一边在上海,建立儿童的福利站点,儿童剧场等,通过这些方式加强社会各界对于关爱儿童事业的关注度。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7)

图 宋庆龄与托儿所的孩子们

宋庆龄不停地给海外慈善机构和朋友写信,向他们解释这项慈善福利事业的意义,只是为了募集到更多的福利基金。而且对于他人慷慨地捐献,无论大小,她都要亲笔回信,告诉他们收到的物资或者款项都用到了哪里,为他人带去了怎样的帮助,这份责任心,令人感叹。

宋庆龄一直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念很是赞同。在当时中国人民普遍的文化情况下,识字才是当下要重点改变的。陶行知先生提出,要用孩子们来传播,孩子去教孩子,孩子去教大人,利用孩子们的求知欲,来提升公民的识字水平,即“即知即传”“小先生”制。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8)

图 宋庆龄教孩子们识字

宋庆龄聚集福利站里,那些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儿童,组织举办“识字班”,先教会这些孩子们识字,培养出一批“小先生”,随即让这些“小先生”们带着小黑板去到城市的各个角落,比如小巷、弄堂、贫民区及一些失学儿童的家里,教他们识字,带他们学习进步歌曲,在传播先进思想的同时,提升大家的文化水平。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9)

图 宋庆龄同孩子们聊天

直到上海解放前,已经开办了几百个识字班,真正做到了“即知即传,以人传人”,上海的大街小巷,各个角落,都成为了这些“小先生”们学习传播的地方。福利站每天开门前,就会有大批的孩子排队等候。宋庆龄将一切看在眼里,在给国外援助机构的反馈中,兴奋地告诉他们,自福利站创办以来,很受欢迎,目前已有近5000名孩子来到福利站接受救助。

1946年,在剧院看戏的宋庆龄,突然萌生了创办儿童剧团的想法。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宋庆龄立即找到著名戏剧家黄佐临,交谈中宋庆龄说道:“帮助贫苦的孩子们,不能只为他们提供温饱,还要给他们‘精神粮食’,让他们看到外边的世界,对美好生活产生向往”。

商量后,宋庆龄说干就干,决定了第一部要表演的节目——由鲁迅先生翻译,董林肯改编的苏联儿童剧《表》。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10)

图 宋庆龄与儿童剧团的孩子们合影

《表》这部作品的内容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人救助和教育受难儿童的故事。这一剧情与当时中国的现状不谋而合。但上海当时还未解放,国民党明令禁止任何有关苏联的作品上演。但宋庆龄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她为儿童剧团的首演写下题词:“《表》是一出深刻而动人的儿童剧,它不仅对儿童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同时也给予从事儿童教育者一个明确的启示”。她希望用这第一部有意义的戏剧,以这样一种对于多数孩子们很新奇的方式,吸引孩子们学习艺术,爱上这“精神粮食”。

果然,上映第一天,宋庆龄从福利站请来的孩子们,在看到这样新鲜的事物,这样贴合孩子们生活的故事,一个个都看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坐在孩子们中间的宋庆龄,开心极了。越发地坚定了要将儿童剧团,儿童剧院这一件事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后来,儿童剧团也发展成为了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是我国第一个儿童剧院,在这里上演了《马兰花》,《小足球队》及《童心》等优秀的儿童艺术作品。

特殊时期时,有人提出要将儿童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而且她听说儿童艺术剧院里有些同事在是否坚持为儿童服务这一理念上动摇,于是急忙给儿童艺术剧院写信:“我创办儿童剧院,是为了演出儿童剧,通过儿童典型形象,感染儿童,使他们有文娱生活并寓教于文娱之中。希望你们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儿童剧上,创作演出更多更好的儿童剧”。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11)

图 宋庆龄与《童心》剧组合影

第二天,宋庆龄觉得还有话说,于是再次致信,“儿童艺术剧院是示范性、试验性的,完全是为儿童服务而创办的,成人们有成人的剧院,某些干部把为儿童服务的方针误会了,将会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们既定的方针,不可曲解和改变。”这一封信,针针见血地点明了自己的观点及要求,很好地表达了对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

在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受邀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与此同时,她仍不忘初心,继续着她对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关心。1950年8月,由“保卫中国同盟”改组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再次改组为中国福利会。

1951年,在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宋庆龄又被推选为主席。回想这抗战时期儿童教育事业进行的困难,她说道“这个组织成立得很重要,保卫儿童的事业是伟大的。”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12)

图 宋庆龄接受斯大林国际奖

1951年9月,宋庆龄获得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并得到了10万卢布的奖金。但时刻心系妇女儿童这样弱势群体的她,随即便在支票的背后写下捐赠的愿望。随后便在上海创建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不仅如此,还将自己的稿费(《为新中国奋斗》)一分不剩地捐赠给了福利基金会。

1953年的国际儿童节那天,由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式成立。

1952年宋庆龄率中国代表团前往苏联,参观了苏联的“少先宫”。她看到在少先宫里,有许多孩子们参加着各式各样的兴趣活动,孩子们聚精会神,一边交谈着,一边动手做着,心中顿时萌生了将这样先进的教育方式带回中国的念头。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13)

图 宋庆龄到达苏联

回国后,宋庆龄立即就着手开始准备在上海建立一个类似“少先宫”的地方。首先是场地问题,宋庆龄四处打听着合适的房产,终于在中国福利会的一个外籍顾问谭宁邦的帮助下,打听到英籍犹太富商嘉道理的私宅“大理石大厦”,嘉道理一家搬离上海,“大理石大厦”一直都空着,于是宋庆龄抓紧将它租下。

关于“少年宫”的名字,也是宋庆龄定下的,“我们不叫少先宫,就叫少年宫。”而且关于“少年宫”的题名要由谁来写这一问题,宋庆龄不同意请书法家来写,她希望由毛泽东主席这位伟大的人民领袖来为少年宫题名,这样能让孩子们更加牢记伟大革命者的光荣事迹,激励孩子们从小就向领袖们学习。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14)

图 上海少年宫

就这样,全国第一座少年宫就此坐落在上海。在宋庆龄的指导下,1960年是上海在各个区都建立了少年宫。直至今日,少年宫基本遍布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城市。

“我的一生是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1922年6月,由于陈炯明炮弹袭击总统府,当时怀着身孕的宋庆龄,因为受到过度惊吓和劳累,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后来再也不能生育。她一生没有自己的子女,却用自己的母爱温暖了每一个孩子。时至今日,我们及我们孩子也将继续受惠于她。

宋庆龄对周围工作人员的孩子,也充满了爱。她会在家中组织孩子们举办生日会,为炊事员老张的孩子庆生。

年纪越来越大的宋庆龄,身体也大不如前,但每当自己感觉身体稍适时,她就会前往托儿所或幼儿园,去检查检查环境,带着好吃的糖果分给孩子。也会去一些儿童教育部门视察工作,了解他们工作时的问题及困难。还会去少年宫,陪着孩子们一起活动,教导孩子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活动中不止获得快乐,也要从中学习,不断学习技能,勤奋好学,将来像前辈们一样,将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15)

图 宋庆龄前往妇幼保健院看望产妇与婴儿

后来,宋庆龄的身体越来越差。尽管如此,她依旧还在为孩子们的生活、教育牵挂着。病中,她还写下了《更好地为下一代着想》,文中满怀热情,希望大家更多地去关心青少年的发展,坚持对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让他们健康成长,一代代传承下去。

宋庆龄生前最后的一篇文章,为孩子们写下了美好的祝福,《愿小树苗健康成长》一文中,她祝愿孩子们:“可爱的孩子们,每当我想到你们,我的眼前就浮现出那些充满生机的小树苗。你们像小树苗一样,柔软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在肥沃的土地上扎根,在和煦的阳光下成长。愿你们和小树苗一同成长,成长得挺拔而旺盛,经得起任何暴风雨和病虫害的考验,成长为栋梁之材,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接班人,为创造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超过前人的巨大贡献。”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16)

图 宋庆龄鼓励孩子们劳动

宋庆龄不仅在文中给予孩子们祝福,还对大人们提出了要求:“教育儿童是一项不能等待的工作,家长教师和一切成年人都负有这个责任。要细心地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中就正确地形成观念、行为和性格的基础。教给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并且让他们获得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

宋庆龄对于儿童教育的目光,一直都不是限制于靠自己的能力给予孩子们什么东西,她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积极地影响所有人,大人们更注重教育和陪伴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做好孩子应该做的每一件事,要快乐,要学习。

宋庆龄一生无子(宋庆龄一生无子)(17)

图 宋庆龄

宋庆龄一生受各界人士的赞赏,身为“国母”,真正做到了一切为国,一切为人民,不光与诸位领袖共同建立了新中国,更用自己伟大无尽的母爱,温暖了天下所有的孩子。

让我们共同怀念这位伟大的母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