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什么吃的特色(东北那旮沓都有啥特色呢)

东北有什么吃的特色(东北那旮沓都有啥特色呢)(1)

一、东北话

您知道现在最时髦的话是什么吗?当然是东北话!东北四季分明,只是冬季稍长了些。人们都说东北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南风,一次北风,每次刮半年。虽然是个笑话,可是东北风大却是事实。尤其是冬季刺骨的寒风再加上几场大雪,那冷的,俺们地地道道的东北人都忍受不了。不过,正是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人乐观豪放的性格。

记得老师讲过一次他的经历:那年他和几个同事到上海出差,都是些东北大汉。中午吃饭时,来到一家小餐馆,特意嘱咐要大盘。周围的人都投来好奇的目光。一会,几盘菜就一扫而空了。看周围的人,都在慢悠悠地细嚼慢咽。听说上海人食量很小,每顿饭只吃一小碟,果真如此。可怜的是东北大汉们还没放开肚皮,菜就没了,他们也不好意思再吃下去,只好结帐走人。只听周围人小声嘀咕:“东北的,还没吃饱呢!”可不是,他们回旅店又泡的大碗面才算解决。我们吃饭的时候通常就是在火炕上放一张小炕桌,平时也不用什么菜,夏天就是一砸大葱,一碟大酱,和上茄子和土豆,保你吃得满头大汗;冬天当然就是酸菜。来客人时,先上四盘押桌菜,必有酸菜炖猪肉(粉条)。最喜欢过年的时候,家里都会杀猪,然后请亲戚们一起吃杀猪菜。刚出锅的五花肉炖酸菜,熏得满屋喷香。捡一块在盘子里,沾点酱油,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在斟上一壶小酒,在热乎乎的炕上闲聊,胡侃,不单保你大饱口福,而且会听到许多趣闻逸事呢!

其实现在的东北人并不是以前人们印象中的那些穿个大棉袄,戴着狗皮帽子,虎背熊腰的东北大汉。现在的东北人,也是很时尚的。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东北女孩,都是引领时尚潮流的,率真可爱,大胆前卫。

在这片黑土地生活的人,都是热情好客的。因为是这片黑土地和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人乐观豪放的性格,区别于南方人的温文儒雅,东北人的性格更加显得棱角分明。

东北有什么吃的特色(东北那旮沓都有啥特色呢)(2)

说到东北,就不能不提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个大烟袋。

“窗户纸糊在外”--------东北虽然四季分明,但是冬季长达5个月,不时有大风和暴雪,如果糊在屋里,等雪融化了,容易被水蒸汽弄湿,也容易被窗户缝的风吹坏。糊在外面,不仅可以避免窗户纸脱落,而且还可以阻挡风沙。糊窗户用的是“高丽纸”,糊时还要淋上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室内的亮度,又可以是窗纸坚固耐用。不过这些都是早些年在没有玻璃窗户之前的情况,现在的东北,几乎家家都是明亮的玻璃窗,也就用不到糊窗户纸了。

“养个孩子吊起来”------这个习俗是源于东北最早的民族: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都是游牧民族,在茫茫林海雪原中,不仅要与豺狼虎豹搏斗,还要与蛇蝎为伴,将婴儿放在地上不仅潮湿而且很危险,于是他们就把孩子的放在摇篮里挂在马背上。后来定居后,干脆把孩子的摇篮吊在房梁上,这样,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只要偶尔抽空推一下,摇篮就可以自己晃好长时间,摇篮就变成了“悠车”,既能哄孩子,又不耽误干活。摇篮里放有褥子和枕头,枕芯是用小米填充的,意为“头枕粮仓,一生富贵”。但现在东北的房子,几乎都是吊的雪白的天花板,没有露出房梁,所以,也就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悠车”了

“姑娘叼个大烟袋”-----东北冬天很冷,又很长,基本没有什么生产劳作,过去乡亲们就串门、唠喀、打牌、抽旱烟。闲来无事,大部分的男女老少染上了抽烟的习惯,大姑娘也不例外。不过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基本上已经没有这种习俗了。再说,现在大姑娘叼个大烟袋,谁还敢娶啊?现在的东北女孩是率真可爱,比起江南女子的婉约惆怅,是不相上下的。

其实在东北浩瀚雪原的哺育下,东北又何止是这"三大怪"呢!火土炕烤爷太、烟筒砌在山墙外、嗄拉哈姑娘爱、百褶皮鞋脚上踹、不吃鲜菜吃酸菜、提妖降魔神仙舞、吉祥喜庆粘豆包……其实这些风俗现在大部分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也许就是因为这些风俗,东北这片土地才满了神秘感。

三、酸菜

东北有什么吃的特色(东北那旮沓都有啥特色呢)(3)

说真的,来过东北的朋友,如果没有吃过正宗的东北酸菜,那可真只能算是一种遗憾了。

都说东北人有一怪:不吃鲜菜吃酸菜。其实这里说的是冬季,因为东北冬季很长,农作物和蔬菜都不能生长,以前没有塑料大棚,运输也不发达,东北人为了度过漫长的冬季,所以每家人都要腌酸菜。如同朝鲜人离不开辣白菜,老北京离不了豆浆油条一样,东北地区的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口腌酸菜的缸。

腌酸菜是一个精细活,即使是“老手”,如果稍不小心,酸菜也会烂掉。酸菜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做的,一般只有在立冬以后才能腌制。首先要取秋后的大白菜,把它们先晒几天,去掉里面大部分水分。等到菜打蔫了,再去掉多余的白菜梆子,剩下鲜嫩的白菜芯。这个过程叫“打菜”。

同时在灶上架上火,通常都是用木头(火力大)。在大锅里放多半锅水,等水开了以后,把打理好的白菜芯放在用开水里滚一下(不能榨得太熟)。捞出来,晾凉。然后把菜整齐的摆在事先准备好的干净大缸里,一层层摞好,同时灌上水,把菜淹没。超过缸口的部分用小菜堆出一个小尖,再用热水烫过的菜叶糊住,糊上十几层,这样就不容易进去空气了。这样腌酸菜的步骤就完了,往墙角旮旯一放就成了,剩下的工序交给时间去慢慢酝酿,等上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吃了。

东北人爱吃炖菜,最著名的有还有八大炖。但其实最具有东北特色的还是离不开酸菜。酸菜其实很容易烹饪,它配羊肉比较鲜,配猪肉,即使是那些很肥的肉,也不会觉得腻。就像很多人喜欢吃的:猪肉酸菜炖粉条。到现在它仍然是招待客人必上的压桌菜。

做这道菜其实也不难,首先选肉。肉应选带皮的“五花肉”,切成寸宽薄片;汤则取杀猪煮肉和骨头的老汤。把酸菜切成的火柴梗子粗细的丝,再加上本地的宽条土豆粉,等材料备齐,柴灶旺火,肉片下锅爆炒起卷出油,再下酸菜,添汤,放粉条加佐料。炖三十分钟左右,一道香而不腻的猪肉酸菜炖粉条,便香飘四溢了。放上一张小炕桌,吃着美味的酸菜,再斟上一壶小酒,听东北老乡们海侃,那简直是一种享受。

吃东北的炖酸菜,吃的是一种味道,一种文化,并不在乎它的外形。就像东北人一样,不在乎外表的美,只要有火热的内心就够了。

四、二人转

东北有什么吃的特色(东北那旮沓都有啥特色呢)(4)

东北人历来就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之说。这么说未免有些夸张,但是二人转的确是我们东北人独一无二的戏曲。就像老北京都听京剧,安徽人都唱黄梅戏一样,我们东北人都离不开二人转。

有人说东北的“二人转”太俗,不能登大雅之堂。其实关于文化的“雅”与“俗”,一直都存在着争论。古时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说,现在又有“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之论。其实不管是民间文化还是精英文化,都有优秀的和糟粕的东西。但是既然都是人民的文化,就要由人民来选择,人民喜欢,它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它就有它的生命力。二人转也是一样。

其实二人转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东北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地域因素制约,又缺少宣传意识,所以从前很多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魅力所在,甚至对它产生了误会。有些人甚至片面的认为二人转只是靠一些“荤段子”来吸引观众,其实二人转是有很多“亮点”的。它有正规的曲目,不是每个人都能唱的,演员都要经过专业的训练。而且每个二人转演员都是要有许多“绝活”的,他们不但要会唱正规的曲目,演出时还要涉及流行歌曲、小品、杂技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会唱、会跳、会翻跟头,有时还要随机应变,观众喜欢什么就得给演什么……真的很不容易。

近些年,民间文化已经濒临灭绝,比如皮影戏在很多城市已看不到,相声如“走钢丝”,京剧、昆曲的出路也不知何在。还好,二人转近些年来还有赵本山为它奔走呼号:举办“赵本山杯”,将“刘老根大舞台”搬进电视荧屏,广纳弟子培养二人转接班人……真可谓是用心良苦。我想本山大叔这么辛苦,目的其实也只有一个--------希望二人转艺术可以发扬广大。

想当年,被国人誉为国粹的京剧,也只是普通的民间地方戏。但自从进京献艺,被皇亲国戚独宠后,经历磨炼,才逐渐成为了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国粹”!真的希望大家也要以这种胸怀来容纳二人转,改良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成为可以堂堂正正代表东北文化的戏曲!

后记:介绍了这么多,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改变一些以前对东北的看法。东北是与时俱进的,现在的东北也站在时尚的前沿哦!欢迎大家有空可以来东北坐坐,我一定做东,请您吃正宗的猪肉酸菜炖粉条,看二人转,踏雪,滑冰,包您不虚此行!

亲爱的朋友,东北欢迎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