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

俗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束缚着人们,制约着人们。初时,人们在享受规矩带来的好处时,却似乎并不能消退心底里边的被束缚的怨恨。

可是当这样的束缚逐渐被人们习惯时,那股子怨恨也就渐渐埋藏到心底,埋进潜意识里面了。“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似乎是完美形容这一状态。

可是,当你发现你习以为常的规则其实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你是否还能激发心里里面曾经存在的那份怨恨,从而突破这份规则?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

契诃夫写过两篇短小但充满深意的小说,《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这两篇小说,虽然从头至尾并没有提及规则,但其实方方面面都在说着规则。

《套中人》又叫《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中契诃夫写了一个十分奇怪的人——别里科夫。别里科夫带着雨伞,穿着棉大衣,还将棉大衣的领子竖起来包裹住自己的头。整个人如同在一个封闭的套子里面。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2)

对于任何违反规则不合规则的事情,他都不会去做。而且在别人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会很害怕,说出那句:“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甚至有时候他还会向上级举报这些不合规则的事情。因此他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噩梦,有他在的地方,大家的行动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后来大家撮合他和一位科瓦连科的女性在一起,但是他对于科瓦连科逾越规则的行为很是害怕,因此结婚的事一推再推。

偶然的机会,别里科夫被科瓦连科的弟弟从楼梯推了下去。科瓦连科看见大声笑了出来。这让别里科夫感到害怕和害羞,最后他在这种情绪的交错中死去了。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3)

《小官吏之死》,也叫《小公务员之死》。说的是一个庶务官契尔维亚科夫在剧院,无意中打了一个喷嚏,溅到了前面的将军文官身上。对此,契尔维亚科夫十分害怕,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道歉。其实那位将军根本不在意,但是因为多次道歉使得这位将军烦不胜烦,最终让他离开。而契尔维亚科夫却认为“离开”就是让他去死,顿时失魂落魄,走着走着,回到家就死了。

在这两篇小说中,契诃夫写了完全不同的故事,但是其中却有着很多的相同点,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对于规则的思考。


1.从手法,人物,思想,看两篇小说的异同

01.手法:不同的故事,相同的黑色幽默。绝妙的讽刺,尽显作者的手法高超。

黑色幽默是什么?

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黑色幽默是一种文学流派。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使用黑色幽默的方法进行写作,因此黑色幽默逐渐变成了一种写作的手法。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4)

通过学习和归纳,我总结出黑色幽默手法的特点:就是用荒诞的,幽默的,可笑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悲剧。

这种看似不协调的方法,其实比单刀直入,直接写人物的悲剧,要有趣味的多。甚至由于这种落差感,使得悲剧的气氛更加浓重。常常给人一种笑着却流下了眼泪的感觉。

而在契诃夫的这两篇小说《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中同样运用了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

①相同荒诞的故事

在阅读这两篇小说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对小说情节“真实性”的怀疑。虽然小说情节本就还有很大的虚构性,但是一般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人们常常喜欢将小说描写得十分现实,从而让读者能够更自然地融入情节。

但是在这两篇小说中,契诃夫完完全全抛弃了小说的真实性,尽力地将荒诞的元素融入小说之中。

《套中人》中,契诃夫首先就创造了一个荒诞的人物,别里科夫。他喜欢将自己包裹起来,如同装在一个套子里面。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能见过这样的人吗?反正我从来没见过。

这便是小说的荒诞性。虽然现实生活中没有将自己装在套子里面这样的人,但其实有类似的人。契诃夫只是将其放大,夸张。这只是小说荒诞常用的手法。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5)

而在小说的情节中,别里科夫的死亡也充满着极强的荒诞性。他被科瓦连科的弟弟推下楼梯,如果这时候写他推下楼梯死了的话,那倒充满了一定的真实性。可是契诃夫并没有这样做。别里科夫被推下楼梯之后并没有什么事,但是他遭受了科瓦连科的嘲笑。在这嘲笑中,别里科夫害怕,害羞。最终煎熬死去。这其中的荒诞性,很多神话小说都无法媲美。

《小官吏之死》就更加的荒诞奇特了。经常被人们称为“一个喷嚏引发的惨案”。契尔维亚科夫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失魂落魄,最终走着走着,回到家之后就死了。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6)

这两篇小说情节让人根本难以想到。如果说“欧亨利式结尾”能够让人感觉到虽然出乎意料,但是情理之中,有理有据。那么契诃夫的这种荒诞性手法绝对让你摸不清头脑。

②同样悲剧的结局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两篇小说的主角结局都很荒诞,这是我们知道的。但是细细品味,这些荒诞之中又都蕴含着悲伤。当然要体会出这其中的悲伤,就必须知道悲伤的来由。

《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他的一生都将自己包裹起来,不仅仅是穿着,在他的思想上也是。

他害怕触碰任何的规则,如同一只惊弓之鸟一般,任何的逾越都会让他心惊肉跳。因此他的一生其实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而这恐惧的由来,是当时社会的规则。这些规则压迫着人们,严重束缚人们的行为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7)

但其实别里科夫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他将自己的害怕和自己的束缚,转嫁给其他的人。他以一己之力成为整座城的噩梦,因为他会打小报告。

“我们的太太们星期六不举办家庭戏剧晚会,就怕他知道;教士们羞于当着他的面吃荤和玩纸牌。”

这也使得别里科夫死了之后,大家的心里没有悲伤,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喜悦之情。仿佛那些压迫着,束缚着他们的规则不见了。

但是后来他们终究会发现,别里科夫仅仅只是这个规则的一个化身。而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没有消失,他们还会回到那样的规则之下。

“这生活既没有被明文规定禁止,但也没有得到完全准许,生活没有一点儿好转。”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8)

可怜的别里科夫,不仅成为这样规则的受害者。而且还成为了其他人眼中钉,肉中刺,代替着规则成为别人心中泄愤的对象。

而《小官吏之死》看起来是由于契尔维亚科夫自身过于敏感,杞人忧天才导致死亡的结局。但是细细分析,他究竟为什么那么敏感,那么害怕?就是由于束缚着他的等级的规则,太过森严。他害怕自己触碰了那条红线之后,就会有一个悲惨的命运。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9)

因此,不管是《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还是《契尔维亚科夫》中的契尔维亚科夫,他们看似荒诞可笑的结局,都蕴含着很深的悲剧色彩。而这荒诞的做法,只是为了加深对悲剧的讽刺。

这便是契诃夫黑色幽默的手法。他通过这样黑色幽默的手法讽刺着当时时代之下,不合理的规则给人们带来的迫害。

02.人物:相同的规则之下,不同的性格造成的相同悲剧。

通过了解小说的背景,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篇小说其实都写了同一个时代的故事。就是19世纪末,沙俄统治下,一段十分黑暗的时期。因此在同一时期之下,两篇小说的主人公,他们受到的是相同规则的束缚。这种束缚存在于等级,存在于言行,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我们在读完小说的结局后便会发现别里科夫和契尔维亚科夫的结局是一样的。一样的悲剧,一样的荒诞。但是造成这样悲剧的结局的过程却截然不同,而对于这过程起决定性影响的,我认为是两位主角的性格。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0)

《套中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他害怕规则,畏惧规则,唯唯诺诺。而《小官吏之死》的主人公契尔维亚科夫也具有同样的性格特征,他也同样惧怕着规则,对于触碰规则战战兢兢。虽然他们身上有一样的特点,但是同样,他们还有各自的光彩。

  • a.冰一样的别里科夫,冷冻自己的同时,冻伤他人。

契诃夫对于文中像别里科夫这样的套中人,有一个性格总结:

性格孤僻的人,他们像寄居虾或者蜗牛,尽力要钻进自己的硬壳里去。

这句话一下子就点明了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性格孤僻。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孤僻的人,可是他的孤僻在隔绝自己的同时,也刺伤了他人。

他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不仅仅写出了他对于现实的畏惧,也同样写出了他的孤僻。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1)

别里科夫他害怕规则,因此他时时刻刻遵守着规则。对于规则给他的束缚,他也全盘接受。在他的意识中,这些规则都是合理的,而那些违反的规则的事情都是一种错误。

这种意识在他的心里面生根发芽,最终他成为了一个规则的化身

文中有一段别里科夫要去打小报告的话语很有意思:

为了我们的谈话不受歪曲,为了不出什么乱子,我应该把我们的谈话内容向校长先生报告。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别里科夫在潜意识里已经将自己当成了规则的化身。

因为害怕规则,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孤僻的人,与那些同样害怕规则却实施违反规则的人产生了距离。

因为害怕规则,从而使自己成为了规则的一部分。成为了规则的一个执行者,监督着他人遵守这样的规则,最终成为整个城池的噩梦。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2)

由此可见,别里科夫的性格之中有着冰一样的特点,它冷冻自己,使别人敬而远之。也能够冻伤别人,成为别人害怕痛恨的存在。

  • b.火一样的契尔维亚科夫,拼命挣扎,不愿停息,却也惹人生嫌。

别里科夫是一个很孤僻的人,但是契尔维亚科夫并不是。他虽然是一个小官员,但是他终究要处理剩下的人情世故,外向的性格与圆滑的处事,是那个时代之下官员的基本素养。因此契尔维亚科夫绝对不是别里科夫那样孤僻的人。

别里科夫害怕规则,契尔维亚科夫同样害怕,对于那样的等级规则,他奉为圭臬。

但是不一样的是,别里科夫在心底里面承认规则。而契尔维亚科夫他却十分明白规则的不合理,如同所有清醒的普通人。他们都知道这种规则对人们,自由的束缚。但是他们却无力反抗,只能遵守。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3)

也正是这样,契尔维亚科夫才没有成为规则的一部分,而是在规则之内拼命地自救。

可是他这样如火一般疯狂,强烈的自救行为让人感觉到厌烦,最终才导致了他的悲剧。

对比两者不同的性格,我们可以发现,在这相同的规则之下,两者不同的性格,对各自相同悲剧性的行为,形成了不一样的影响。

③思想: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思想诉求。

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在《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中,契诃夫为什么要给这两位遵守规则,敬重规则的人,一个悲惨的结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这是19世纪末,是沙皇统治下的一个时期。学过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沙皇统治代表着封建社会。而封建专制统治下的规则,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束缚。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4)

虽然这是一个黑暗的时期,同样也伴随着丝丝缕缕的光明。这个时期的人们经济得到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势头已经越来越足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开放,他们渐渐明白了从前那些专制统治下的规矩,束缚是不合理的,是对人的一种压迫。

可是国家毕竟还是掌握在沙皇的手中,虽然他们心里面知道这些规矩规则的不合理,也有着想要打破的愿望。但是害怕和恐惧仍然压迫着他们。因此就形成了心里面透亮,但是表面还做着荒唐事的现象。

回归小说,契诃夫在写这篇小说中,给两位主人公一个悲惨的死亡结局。但是他也给了这个死亡结局一个大的前提,就是主角,都遵守规则,害怕规则。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5)

由于遵守规则,害怕规则而导致死亡的悲惨结局,这才是契诃夫隐藏在小说之中,想要提醒人们的话。

他想要通过这两篇小说告诉人们,如果你再继续遵守这样不合理的,束缚人的规则,那么你最终会死在这些规则之下。而如果你不想,那么就站起来反抗,突破这些规则。

这便是契诃夫写这两篇小说的目的,一个警示也是一个号召。

2.为什么小说中的人们不敢去冲破那些不合理的规则?

文章写到,这其实已经可以结束了,但是我仍然想要探究一下小说中人们的心理。

他们为什么宁愿忍受着这些束缚着他们的规则,也不愿站起来去反抗突破呢?

01.冲破规则,意味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在教育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做“舒适圈理论”。

“舒适圈理论”指的是,人长久待在一个习惯了的环境之下,那么相对于其他的环境来说,这便是一个相对舒服的环境。如果要走出这个环境,便会感觉到很不舒服,从而产生一种想要回到舒适圈的动力。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6)

《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中有很多普通人,他们经历过思想的解放,已经知道了他们所面临的专制统治规则是很不合理的,可是他们却并没有起来反抗。

如《套中人》中一段话:

“是啊。有思想的,正派的,读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作品,还有别的例如勃克尔等人的著作等等,可他们还是屈服了,容忍。”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些人已经习惯了这种规则下的生活,虽然他们意识到规则的不合理。就如同先天缺了一根手指,知道这不正常,但是自己还是习惯了。

习惯了规则下的生活,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舒适圈。当他们想要走出舒适圈,反抗这种规则时,他们便会感觉到不适应不习惯。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7)

而这种不适应,不习惯就会和之前的习惯形成对比,在心里面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之前那种被压迫束缚着,生活反而舒服多了。从而放弃这种走出舒适圈打破规则的行为,安安静静地回到自己的舒适圈内。

被束缚的反而舒服,听起来十分讽刺,但的确就是这样。这便是舒适圈的威力。

不仅如此,舒适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

当我们为自己确定一个计划的时候,可能刚开始两天,心里充满着热情努力的完成计划。可是做了两天之后,便会发现完成计划的痛苦,因此渐渐地就放弃了计划,从而最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不也是舒适圈吗?

由此可见,人们不敢站起来反抗突破规则,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02.改变代表着未知,人们对于未知有种莫名的恐惧。

黑箱心理效应是一种在心理学上很有名的效应。

黑箱心理效应告诉我们:个体在不知道情况的同时,往往会向坏的方向去想。

在小说之中的人们,他们虽然遭受着沙皇专制统治的痛苦,他们也想要起来去突破这样的规则去反抗这样的统治。

但是在黑箱心理效应的影响之下,他们便会想到如果去反抗会有什么后果。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想到好的情况,他们只会向坏的情况去思考。比如反抗失败,最后人头落地。

如此一来焦虑和恐惧就席卷了所有的人群,也就没有什么人敢站起来突破这样的规则了。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8)

结合以上两点,我认为小说中的人们之所以不敢反抗这样不合理的规则,一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规则,倘若反抗,便要走出舒适圈,这固然困难。二是出于人们对未知的恐惧,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行动。

3.立足生活,面对规则,我们究竟应该呈现什么样的态度?

01.合理的规则:树立正确的规则观

规则对于人都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如果我们狭隘地认为束缚人的规则不是好规则,那么这种规则观就是错误的。

没有约束作用的规则还叫规则吗?

刘同说:“风筝是因为束缚才飞得更高。”

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规则的重要性,同样也告诉我们什么是好规则,即一个好的规则是能够对集体发挥作用的。

一个好的规则必将是正义的,是为了集体发展而作出贡献的。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19)

曾经在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中读到一句话:

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每个人又都在同流合污。

对于束缚,人们都不愿意。对于追求个人私利似乎又极为的自然。因此一个好的规则的作用便是使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如此一来集体才能长存,社会才能正常运行。

02.不合理的规则:要敢于突破。

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对于未来的害怕。这种心理人人都有,可如果仅仅因为这样,我们便不敢突破不合理的规则,那么只会使得自己遭受更多的痛苦。

秦朝实行苛刻的刑罚。陈胜和吴广,他们同样害怕未知的事情,他们也知道起义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样子。可是他们毅然决然,因为他们知道这样不合理的规则,也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痛苦。因此他们起义了,天下豪杰并起,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朱元璋倘若他不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仍然蜗居在法华寺这样的小地方,又怎么会有大战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的盛世。

当下不正之风仍然存在,不合理的规则,也并未完全消除。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20)

我有一个朋友,他以前虽然成绩不好,但在读书时是很认真的人。而班级里和他同样成绩不好的同学,看他在认真学习,经常就会来打扰他。甚至给他冠上“学习狗”的绰号。

他在讲给我听这件事的时候,脸上很自然,似乎是早已经习惯了。可是我听的却义愤填膺。

这便是在校园里存在的不合理的规则。这种不合理的规则,影响着其他人的行为,对其他人的行为,乃至心理产生严重的束缚。

因此对于生活中这些不合理的规则,我们要敢于打破,敢于突破。


结语:

契诃夫的这两篇小说《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存在着很多的相似点,也有着不同点。

庙堂里失盗谁的责任最大(套中人和小官吏之死)(21)

作者通过黑色幽默的笔法,旨在告诉当时的人们要突破不合理的规则。但是换至当下,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不合理规则的思考。

人,生而是不被规则束缚的。但只有以合理的规则为准绳,敢于突破不合理的规则,才方为一个社会人。

(全文共计6000多字。原创不易,谢绝抄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