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跟读练习(文化分享口语解字)
作者:王向坤
口语,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话,带有很强的地方特点,构成不同的口音和方言。一个地方的人,说话、沟通没有任何障碍;不同地方的人,因为口语、方言的不同,交流起来有一定困难,有时还需要借助其他方式,才能明白。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动性增大,获取信息很方便,很多地方口音、方言,逐渐为大家熟识,人们的口语也变的丰富起来,很多其他地方的方言被代入到交流当中,对沟通反而更为有利。
在我们的口语中,许多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在书写时却很困难,不知道或不确定用哪个字、那个词,有的是同音字很多,有时好像没有这个拼音的汉字存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能就拐了弯儿了,选个别的字、词代替,以表达我们的意思。
书写之外,我们更多的是阅读,就是读书,很多文章里会看到口语的文字表达,尤其是在乡土文学、地方特色小说里面,地方口语的文字化表达现象就更为明显,我们称之为“口语正解”。遇到那些我们很熟悉的口语,读起来就很亲切,还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是这么个字,感觉长知识。
很多时候,我们记在了心里,有时也会用一用,跟别人说一说。这里我们说几个日常口语,与大家共享。
我们说说“挼”,初看这个字,感觉很熟,一个提手偏旁,一个稳妥的“妥”,组合在一起,怎么读?啥意思?是“lǚ”?也不对,“lǚ”是“捋”这个字,并且计算机中文打字为了区分,拼音输入规定用“lv”出“捋”字,人们常说“捋一捋”,我们现在就是在“捋”,搞清楚事情的原委,本义为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
练过太极拳的朋友,对这个“捋”字那是太熟悉不过了,属于太极八法之一,且属于四正手,即“掤捋挤按”,还有四隅“采挒肘靠”。所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这都是耳熟能详的事情,不会搞错。
那“挼”是什么意思?作为口语,有“ruá”的读音,在河北等部分地区,有揉、搓的意思。洗衣服时,我们经常说“挼一挼”、“挼出来”、“挼两下”、“挼吧挼吧”;后背痒痒,让别人给“挼两下”、“给我挼挼”,又有抓挠的意思;小孩儿发废,把东西给“挼坏了”、“挼烂了”。通过这些日常用语,我们能够看出“挼”还是很轻的意思。还说洗衣服,现在手洗的已经很少了,大都使用洗衣机;不过,很多人家里还有一个搓衣板,用它洗衣服,那就不是挼了,而是搓。
口语的沿袭都有着很长的历史,越往前推,含义越纯粹。现在的农村,家电已经普及,洗衣机很常见,我们那里还是习惯到河里洗衣服。以前是用框背着出去,现在则是开着电三轮。河滩很大,河水不宽,也不深,水边摆着很多石头,人们就在这上面洗。大沙河,顾名思义,尽是沙子,流动的河水,永远纯净。
(图片来自网络)
我记得小时候,有两种木头棒槌,都是捶布的,一个粗糙一点,自己简单加工就成,洗衣服时捶打,相当于搓洗,省力气。另一个就很讲究,圆、整,还会有雕花造型,需要专门制作,用时在干净、平整的石头上捶打布料。以前基本都是棉布,浆洗之后,布料干了带僵性,就是硬,不展妥,穿用不舒妥,捶打一番,就可以了。这个石头,叫锤布石,这里就有点纠结了,感觉捶布石也可以,总之,也是很讲究的,我见过白色的,个人感觉像是大理石的,我也捶过。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还说洗衣服,大件衣服布料,用棒槌敲打,一边敲,一边翻,布料含水,敲在上面,“啪啪的”的声音带着沉闷,很多会是“噗噗”的,小水珠向两边溅出去,完了,在水里涮两下就干净了。小件衣服若需捶打,就混在大件衣物里面,不太脏的,就用手挼两把。
这都是以前的记忆,那时小鱼儿很多,会不时的围上来,又散开去。跟着出去的小孩儿一会儿想帮忙,一会儿又去水里扑腾,有小伙伴就会坚持的时间长一点,否则,很快就没意思了。
多少年过去,有些习惯可能已经改变,有的还在保留,某些口语可能用的越来越少,保留的含义也在改变。客观的说,这都属于正常现象。
“挼”字常见于地方口语,同时也有着古老的历史,至于什么时候确定了现在的发音,或者一直就是这个发音,我们先不考证。同样是洗衣服,古时见诸于诗文的多是“浣纱”(huàn shā),如:(唐)王轩题西施石诗:“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我们就不细说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