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出土的真实故事(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个玉人)

“君子比德于玉”,玉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温润儒雅之意,古人把君子的德行比成美玉,将玉石制成各种器物佩戴在身上,更能凸显自己的操守与尊贵。可是,在满城汉墓中出土了一尊玉器,却让人们对玉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它究竟是什么玉器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神神道道”地揭秘:

汉墓出土的真实故事(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个玉人)(1)

汉墓出土的真实故事(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个玉人)(2)

汉墓出土的真实故事(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个玉人)(3)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68年5月,河北保定市满城区陵山附近,正在进行紧张的国、防爆破工作,随着一阵巨大爆破声传来后,陵山上腾起了一大片尘土。可是负责爆破任务的战、士们却发现了异常,因为这次爆破的声音跟以往开山炸石不同,似乎有些发空。当硝烟褪去后,人们前往爆破点查看,发现此次并没有出现太多的碎石,反而是地面上被炸出了一个大黑洞,大家这才意识到,黑窟窿的下面,极有可能是一座古墓。

施工队的领导经过上报后,保定市文化局派了大量专业的考古人员,前来对该墓进行保护性发掘。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确定了这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墓主人为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满城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漆器等1万余件,著名的金缕玉衣和错金博山炉都是出于该墓葬。

汉墓出土的真实故事(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个玉人)(4)

汉墓出土的真实故事(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个玉人)(5)

专家在整理墓中玉器的时候,偶然间发现了一尊小玉人,该玉人通高5.4厘米,凭几跪坐且神情肃然,底部刻有“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的字样。考古人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也没有来得及细看,便只好先将其放置在盛装玉器的文物箱中,一同运到了博物馆进行深度清理与保护。

在文化局的办公室中,专家们对这尊玉人进行了清理和研究,发现玉人与其它玉器的风格完全不同。在古墓中发现的玉器,大多数都是生活器物或艺术品,但从这尊玉人的造型来看,似乎是用真人作为模特雕刻而成的,难道它是一尊人物写生塑像?

专家们带着这个疑问,又对玉人下方文字进行了分析,正所谓:不分析不知道,一分析吓一跳,专家们重新坠入到迷雾的包围当中。怎么回事?原来玉人下方的“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在专家团队中竟被诠释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义。

汉墓出土的真实故事(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个玉人)(6)

我们首先,看一下古人对玉的认识:在汉代时期,五行之说尤为盛行,他们认为土石沾染了“龙气”化为玉。其坚似金,通透如水,养人若木,正阳同火,所以玉是五行俱全之物。玉既然身具五行之德,则必然会有祛邪攘灾的功效。故此,玉人底部的那句话,可拆成“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意思是说这尊维古玉人,曾经让“中山王”延寿十九年,它是刘胜随身佩戴之物,也可以称它墓主的“护身符”。

不过其它专家却又有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第一种说法存在着明显的漏洞,为何?这些专家认为,假如按照第一种说法来解释,这个玉人曾经为“刘胜”延寿“十九年”就是说刘胜去世后,工匠们才在玉人的下面,雕刻的这样一段话,可是按照正常的道理,刘胜都去世了,工匠还有雕刻这段话的必要吗。

汉墓出土的真实故事(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个玉人)(7)

汉墓出土的真实故事(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个玉人)(8)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专家们认为“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应为“维古玉人王公延(名字),十九年”。令人惊讶的是,如果按照这个方式去解读,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王公延是谁?他的玉像为何出现在刘胜的墓中?王公延和墓主又是什么关系?重重的谜团仍然萦绕着这尊玉人,始终让人摸不到头脑。

中医认为玉石能够温润人体,更是在传说中能够“挡煞”的至宝。该尊玉人的出土,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两千多前的精湛工艺,更能感受到汉代时期人们对玉石的崇敬与信仰。即使到了现代,国人依然有着佩玉的习惯,因为在国人的眼中,玉代表着洁身自好与宁折不弯,是国人彰显智慧的最佳载体,更是几千年来华夏文明 “生生不息”的传承象征。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