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热可以一个月汗蒸几次 就算热成小笼包
来源:【大河健康报】
时值中伏,盛夏未央。所以,热很正常。
只是相比雨多凉多的7月,8月的第一周就上演“高温连续剧”,突然有点不适应。
看了一眼温度也就才35℃~37℃(不过尔尔),毕竟那段“河南热成可南”的日子里大家都是经历过40℃ 的“老熟人”了。
可为什么这轮高温感觉相比之前的40℃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呢?
温度相对不高为啥感觉更热了?这是因为,本轮高温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势力控制的结果。
本轮过程不会出现6月份那种大范围的气温破极值的现象,总体气温不会有6月那么高,但是最突出的特点是湿度较大,昼夜温差小,体感舒适度比较差,闷热感更强烈。
通俗点讲:本轮高温过程中,“副高”就像一个大大的“蒸笼”罩在空中,说大家都是“小笼包”一点儿也不为过。
高温、高湿的魔法加持,闷得喘不过气,而且未来几天,这种感觉还会“变本加厉”。
预计3日~8日,副热带高压仍将稳稳盘踞在河南上空,高温天气也会持续“加码”,尤其是7日~8日,南部、中西部部分县市最高气温将达37℃到39℃,局部40℃以上。
高温加高湿,南部、东南部、西北部部分地区体感温度或将达到50℃或以上。
点击可放大
治疗上焦湿气宜微微发汗高温容易伤津耗气,加之近期湿气大,水汽上腾,阳热下降,不少人被湿邪侵袭。
“百病皆由湿作祟”,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中,湿邪最易反复。那该如何正确祛湿呢?
近日,市民刘女士因出汗过多导致气血两亏、浑身无力,前往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就诊。
“她听信了所谓的‘空调有害论’,认为夏天出汗可除湿、减肥,于是让自己大量出汗。”
该科室副主任李欢介绍,凡事皆有度,过度出汗会耗阴液、伤阳气,对祛湿邪有害无益。
现正值暑季,加之雨水较多,人体的确容易感受外在湿邪。
加之天气炎热时很多人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导致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停聚体内而成内湿。
李欢说,当湿邪在表,可用发汗法解之。
微微发汗是治疗“湿在上焦”的重要方法,“风湿在表”用微汗法治疗同样效果显著。但该法讲究中病即止,最忌发汗太过。
中医不仅用药物发汗,还用浴法、蒸法、熏法、推拿、饮食及运动等方法发汗,多能汗出邪去。
但体质虚弱、严重失血、吐泻失水或阴虚之体者,当慎用发汗法。
此外,湿在中焦,宜健脾燥湿,治疗上主要以理气、健脾燥湿为主。湿在下焦,则宜清利渗湿,用药以利小便为主。
中医辨证多种方式可祛湿李欢表示,中医中药拥有丰富的祛湿经验,如:
-
湿气留滞在胃肠,表现为腹泻,可用附子理中丸;
-
湿气流注于脚足,发为足痛,可用鸡鸣散;
-
湿气黏滞在关节,以关节疼痛为主,可用木防己汤加减。
具体来说,祛湿方法主要分为两类:
☞ 祛湿化痰
祛湿化痰法是运用辛散苦燥药物去除痰湿,适用于脾胃湿困、湿蕴化痰、上阻于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痰多色白、头晕身困、脘腹胀满、大便溏软、舌苔腻浊等。
代表方剂有二陈汤、杏苏散等。
☞ 益气健脾
湿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去除多余的湿气后还需养脾胃。
益气健脾法是运用甘温或甘平药物,适用于湿浊阻滞日久、脾肺气虚所致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恶风、眩晕耳鸣、咳嗽胸痹、大便溏软、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舌苔白腻等。
代表方剂有六君子汤、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
此外,三伏贴和艾灸也是祛湿的好选择。
三伏贴以辛温散寒药为主,按不同比例调配而成,分别在三伏的各个时期将药膏贴于对症穴位,可达祛寒通阳、防治疾病的目的。
艾灸则是借助艾火的温热和疏通,作用在对症的穴位上,也可很好地祛湿化浊。
本文综合大河健康报、河南气象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