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女性百年造型演变(印度美女脸上的神秘面纱)

印度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脸覆面纱的美丽女子,估计各位条友是司空见惯了。

那朦胧的美感,风情万种的眼神,美丽曼妙的身姿,还有那神秘的异域风情,因为多了这一片小小的面纱,让不少条友心荡神驰,不能自已,顿生爱慕之心。

咳咳……

这小小的一片面纱,其实和印度历史上的“深闺制度”有关。

历史上的印度女性倘若不戴面纱,不小心就会有生命之忧——知道了这一点,各位条友还觉得很美吗?

印度女性百年造型演变(印度美女脸上的神秘面纱)(1)

印度历史上的“深闺制度”

“深闺制度”是印度历史上针对女性言行的一系列规范制度,它的本意是用面纱或者围巾,遮住女性的脸部和身体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从而让女性同外人,乃至外面的社会隔绝。

“深闺制度”的历史起源,也许是出于对女性的某种保护——仅仅是也许而已,五斗没有认真考证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深闺制度”越来越细化,越来越苛刻,对女性的迫害也越来越深。

◆家里的住宅要至少分为两个部分,男性住在相对开放的区域,而女性住在相对封闭的区域。

◆若非家长或者丈夫同意,女性不得随意外出。

◆不得不外出的女性,要把身体从上到下覆盖起来,外出所乘坐的工具也必须有遮盖措施。

◆妻子面对除了自己丈夫以外的男性时,必须佩戴面纱,并不得随意讲话。

◆妻子不得和丈夫或者长辈一起用餐。

◆待嫁女性不得和(除了自己家人)以外的男性接触,家里的男佣也不例外。

……

印度女性百年造型演变(印度美女脸上的神秘面纱)(2)

1895年“深闺制度”下印度女性出行车辆

一言蔽之,印度历史上的“深闺制度”就是限制女性的行动自由,歧视女性的制度,是男尊女卑文化的表现之一。

至于一个女性违反了“深闺制度”会有什么后果,这么说吧,和中国历史上的“浸猪笼”差不多。

不过印度的历史文化有其特殊性,竟然创造出“荣誉谋杀”这样的名堂,五斗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印度女性百年造型演变(印度美女脸上的神秘面纱)(3)

依然受旧文化影响的印度女性

“深闺制度”的历史渊源

对于“深闺制度”在印度历史上的起源,史学界目前并没有形成定论,但持有“双源头论”的学者比较多。

所谓的“双源头论”,是指印度历史上本来就有“深闺制度”的因子,并已经出现了雏形;在此基础上,外部“深闺制度”文化对此进一步强化,最终形成印度的“深闺制度”。

◆印度历史上的文化因子

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左右,印度的贵族就开始限制家里的女眷和外面人接触,从而可以看成是“深闺制度”的雏形。

印度教的圣典——《摩奴法典》中也有相关的记载,例如“只有乞丐、颂者和婆罗门才可以和已婚女性说话。”

◆外部入侵者的影响

自公元8世纪开始,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相继侵入了印度,建立了诸多的穆斯林王国,乃至莫卧儿王朝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

外部入侵者针对女性的深闺文化,进一步强化了印度“深闺制度”的基础,最终形成了一套复杂苛刻的制度。

印度女性百年造型演变(印度美女脸上的神秘面纱)(4)

五斗需要指出的是,在印度历史上,“深闺制度”对印度上层社会女性的限制,其实要远远大于对普通平民的限制。

原因很简单,因为下层的劳苦大众要为生存奔波,要下地干活,而遮头遮脚蒙脸的“深闺制度”不利于生产劳作。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把它归结为“礼不下庶人”的印度版本和另类解释。

印度女性百年造型演变(印度美女脸上的神秘面纱)(5)

中国“深闺制度”的受害者——宋共姬

提到了“礼不下庶人”,五斗还是想慎重指出:“深闺制度”并不是印度历史上独有,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只是我们不称它为“深闺制度”,而是泛指为“女性应该遵守的礼法”。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深闺制度”受害者,是春秋时期的宋共姬。

宋共姬是春秋时期鲁国国君的女儿,因为嫁给了宋国国君宋共公,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宋共姬。

宋共姬以恪守礼法而闻名,也因为恪守礼法而丧命。

按照春秋时对于贵族女子的礼法,女子不得在夜间随便出门。

即使有迫不得已的理由,也必须在老年女性仆人(傅母)陪伴下才可以成行。

忽然有一夜,宫中失火,宫中奴仆四散逃命。

宋共姬当时虽然有很多的奴仆,但傅母恰恰没有在身边,她为了遵守礼法,竟然宁肯烧死也不愿意逃生。

宋共姬死后,她的事迹被记载在《谷梁传》和《列女传》等书籍里,被封建士大夫极力颂扬和鼓吹,成为女性遵礼守德的典范,现在想想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印度女性百年造型演变(印度美女脸上的神秘面纱)(6)

总结

以必须戴面纱为特征之一的印度“深闺制度”已经成为了历史,最起码在印度法律上已经实现了这一点。

但彻底摒除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平等,并非一日之功,让我们一起为那些可爱的印度女孩子祝福吧。

印度女性百年造型演变(印度美女脸上的神秘面纱)(7)

参考资料:《印度的妇女运动》、《印度妇女的地位和位置》等资料。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五斗出品,只做原创,有理有据,欢迎关注@五斗侃史论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