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

来源“印象本溪”微信公众号,致谢编辑“一寸丹心”及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本溪大风”,分享更多本溪精彩生活!

作者简介:梁志龙,曾任本溪市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年逾耳顺,心如而立。他人嗜酒如命,此人则见酒忘命。尝自赞曰:喝得热酒,坐得冷板凳。主持和参加过三十余个考古发掘和调查项目,获得过国家和省市相关奖励,出版过《沸流集》等学术专著。

太子河名称考实——兼论衍水

原创:梁志龙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1)

太子河是辽宁境内较大的河流,其源有二,一出本溪县,俗称南太子河,一出新宾县,俗称北太子河,两源在本溪县南甸镇马城子村附近合流,西南经本溪、辽阳两市,在海城三岔河处与浑河相汇,注人辽河,最终流入渤海。关于太子河名称来源,古今有人虽做探究,但多未贴实,故做本文,予以考证。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2)

太子河古称大梁水,又简称梁水或梁,此名沿用时间相当长久。

先看汉晋及稍后时期对它的称谓。

《汉书·地理志》:“大梁水西南至辽阳人辽。”又,“居就,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辽阳、居就、襄平,皆为汉时辽东郡属县,室伪水即今辽阳境内的太子河支流汤河,辽,大辽水省称,梁,大梁水省称。

三国吴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辽东梁水鲂,特肥而厚,尤美于中国鲂,故其乡语云‘居就粮,梁水鲂。’”,鲂鱼,今称细鳞鱼,如今太子河中的鲂鱼几近绝迹,仍是餐桌上难得的珍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小辽水(今浑河)出辽山,西南流,经辽阳县与大梁水会。(大梁)水出北塞外,西南流,径至辽水。其水西南流,故谓之为梁水也。小辽水又经襄平县,入大梁水。司马宣王之平辽东也,斩公孙渊于斯水之上者也。”司马懿斩杀公孙渊,《资治通鉴》亦有记载:“襄平溃,渊与子修将数百骑,突围东南走,大兵急击之,斩渊父子于梁水之上。”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3)

唐宋时期,此水仍名梁水。

《全唐文》载唐太宗《克高丽辽东城诏》:“据城临险,激梁水以环流。”《册府元龟》载此语则云:“贼城地险,激梁水以环流。”唐杜佑《通典·高句丽》:“大梁水在国西,出塞外,西南流,注小辽水。”国,指高句丽国。宋《太平寰宇记·高句丽》“又有大梁水,在国西,出塞外,西南流,注小辽水。”《文献通考》亦有是语。

辽代,太子河名称始见,并出现了东梁河之称,但大梁水或梁水之名仍未废弃。

《辽史·地理志》:“东梁河自东山西流,与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于海,又名太子河,亦曰大梁水。”《辽史·耶律羽之传》:“梁水之地乃其(指渤海遗民)故乡,地衍土沃,有木铁盐鱼之利。”又云》:“是岁,诏徙东丹国民于梁水。”

大梁水得名根由,上引《水经注》解释说:“其水西南流,故谓之为梁水也。”此种解释本于古代分野观念。大梁,分野中的星次名,《国语·晋四》:“岁在大梁。”注曰:“自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岁即岁星,胃和毕,均为二十八宿之一。大梁在分野中所处方位正是西南方。《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可能是将大梁水中的大梁与分野中的大梁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流向西南,后者位居西南,遂作猜度,得出了上述结论。然而,这个解释有欠妥切。水流大地,纵横四野,西南向者,何止千八,此水之外,哪一条称作大梁了呢?在《水经注》的叙述里,与大梁水相挨的小辽水同样是“西南流”,为何不称大梁呢?显然,郦氏解释未必服人。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4)

冠有大字的地名,古今屡见,它常常用来区别另一同名的地理实体,后者常常冠以小字。如大辽水和小辽水、大凌河和小凌河、大清河和小清河、大雅河和小雅河等,这些河流均位于现今辽宁境内。放眼四望,我们还会找到许多这类地名,如大汶河和小汶河(山东)、大理河和小理河(陕西)、大渡河和小渡河(四川)等。水名如此,山名亦然。如大别山和小别山(湖北)、大凉山和小凉山(四川)、大孤山和小孤山(江西)等。翻开《山海经》,此种结构的地名亦见,如大咸山和小咸山、大次山和小次山、泰(大)室山和少(小)室山等等。综上举例,相对大梁水而言,似乎还应该有一条小梁水,因史缺载,今人无从确知罢了。小梁水有两条候选河流,第一,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史志中常将太子河北源枧作干流,南源则作支流,据此推测,小梁水或即太子河南源,亦即俗称的南太子河。第二,明代《辽东志·地理》分别记有“梁水”和“太子河”两个条目,梁水条目下云:“梁水,一名太子河,城东北三里,源出斡罗山,北流至武良站,经杨家湾,出梁房口,南入海。”太子河条目下云:“太子河,一名东梁河,又名大梁水,源出斡罗山,西流五百里,至都司城东北五里许,折而西南流,入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于海。”两水虽然都称太子河,但却一称梁水,一称大梁水,流向也不同,这里的梁水,指的或许就是小梁水。

大字地名的核心,一般应是居中之字,而非前边两字。举例言之,大辽水的核心是辽,而非大辽,大凌河的核心是凌,而非大凌,如此,大梁水的核心则应是梁,而非大梁。因而以大梁词解释大梁水,根基便已出现偏颇,结果肯定有误。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5)

梁水之梁何解?向来无人问津。按一般字书,梁主要有三意:一、桥梁;二、河堤;三、鱼堰。梁水之名见史之时,河上是否筑有桥、堤之设,未见遗物,不敢妄言。辽东的某些古代地名,若按汉字本意释说,常常缴绕,难获确解。我疑梁水或即凉水的异写。第一,梁、凉音同,可通。《好太王碑》梁谷,《三国史记》作凉谷,既是其证。第二,太子河上游波湍流急,水凉激肤,未至盛夏,不能入泳,以凉名之,尚有符实之理。当然,此亦推测之言,不敢凿凿。

辽代东梁之称,仍应脱于梁水。《辽史》“东梁河自东山西流”,东梁当即东山梁水之省。所谓东山,若是泛称,当指辽阳以东的群山,若是专称,则指今太子河上游的本溪县境。该地现存乾隆二十一年《重修温泉寺碑记》,内有温泉寺“固东山之第胜境”之语,此东山或与《辽史》东山当一。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6)

在现今许多出版物中,多认为太子河名称源于燕太子丹,此说最早出现于明代。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太子河,在司(辽东都司)东北五里,一名东梁河,一名大梁水,源出斡罗山。或曰:太子河即故衍水,燕太子丹匿于行水中,后人因名太子河。”一个“或曰”,表明顾氏仅是记录有的人的看法,并未将其视作定说。《全辽志·艺文下》载有明代韩承训《太水环带》诗,内云:“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已经深信太子河就是衍水,得名于太子丹。

太子丹,战国时期燕王喜的太子,曾质于秦,后逃归。据《史记》载,燕丹曾使荆轲入秦,谋刺秦王,不遂,反惹秦王大怒,发兵击燕,“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兵穷追不舍,为了保住社稷,无奈的燕王喜只好听从代王嘉的劝告,斩杀了藏身于衍水的太子丹。

由于两个偶然的因素,太子河与太子丹便发生了关系:第一,两者都有“太子”字样,第二,燕丹逃亡辽东,太子河恰在辽东。然而,根据偶然条件判断的结果,毕竟不是最初的史实。

出现太子河名称的辽代,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时距太子丹死事已经千有余年,一个异族王朝,为了纪念千年前的燕人太子,忽发奇想,将一条大河更改了名字,这一行为令人不解,实在有悖事理。《奉天通志》编者对此早有疑问:“燕丹逃匿衍水,见之《史记》,胡至辽千余岁,始忆及而名之?”又,《水经注》记水,常常附谈相关的掌故,在大梁水条目中,谈到了司马懿杀公孙渊之事,但却只字未提燕丹。如此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果真和大梁水有关,郦氏决不会空笔走过,不予理睬。显然,彼时大梁水尚未称名太子河,燕丹故事也就无由附身。这从侧面告诉我们,燕丹和梁水无关。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7)

于是有人又提出太子河名称源于辽太子耶律倍。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神册元年(916年)立为皇太子。辽灭渤海后,以渤海遗民设东丹国,“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太祖死后,其弟耶律德光当了皇帝,王权旁落。后东丹国迁至东平(今辽阳),“徙倍居之,尽迁其民”。此人后来叛辽,归降后唐,最终被杀于异域。耶律倍“性刻急好杀,婢妾微过,常加刲灼”。尽管做过东丹国主的耶律倍,曾徙居梁水之畔,然而这般行为的太子,人们怎肯为他改动一条大水的名字呢?太子河名称源于辽太子耶律倍之说,亦不可信。

由于太子一词的偶同,考释太子河名称的古今人士,都在围着皇太子打转,都在力促太子河和皇家攀亲,遗憾的是,太子河和太子们根本就没有血缘关系。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8)

子,本是地名中常见的一个词缀,有的缀于名后,有的嵌于名中,并无明显意义。

翻开《奉天通志》,在太子河发源地的兴京(新宾)、本溪两县,缀子地名比比皆是:东上坡子、二道河子、黄土岗子、半拉山子、两岭子、石棚子、前厂子。同样,亦可见到嵌子地名:甬子峪、苇子峪、样子沟、窑子峪、才子峪、台子山、洼子沟、沟子西、闹子沟、板子山等等。在《奉天通志》记载的辽东水名中嵌子者亦多,如苏子河、哨子河、勺子河、亮子河、石子河、马子河、赞子河、条子河等等。这些地名,如今许多仍在使用。

如按太子河的旧释,请问:苏子是谁?亮子是谁?马子、赞子、条子又是谁?好事者如若强做解释,或许会把苏子比附为苏东坡,把亮子比附为诸葛亮也未可知。

其实嵌子地名早已有之。

《辽史·地理志》临满府有辋子河,辽州有锥子河、巾子山,析津府有石子河。

《山海经·东山经》有孟子之山,当即孟子山,这个孟子,该不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吧?

汉时,鸭绿江称马訾水,訾,音同子,马訾水应即马子水。传说高句丽始祖朱蒙逃出夫余后,路遇一河,名淹滞水,滯,音亦同子,淹滞水当即淹子水。

地名中具有的这类子字,应是当地习用的方言语音,功用如同现今口语中的“儿”字,表示语调的拉长或徽变。实际上,儿可读倪音,与子字音通,因此,许多地名中的儿字可读子音,如帽儿山可读帽子山,洼儿沟可读洼子沟,鸭儿河可读鸭子河。

省去地名中的这类子字,无伤地名原有含义,现今许多带子地名既已如此。仿此,太子河便是太河,太、大相通,亦即大河。太子河确有太河、大河之谓。前引诗《太河环带》,太河,所指即是太子河。《重修温泉寺碑记》云:“前有太水,清波环绕。”又,本溪现存清嘉庆三年《重修青石沟玄真观碑记》亦云:“右临太河,尤龙潜而吐云。”辽阳旧有太河寺,本溪旧有太河楼,皆因太子河而名。《奉天通志》载,太子河经辽阳瓦子峪后,“又西北折,经大河沿村”。大河,当指太子河无疑。今本溪地区,乡人俗称太子河或沿岸处,常常作大河或大河沿,靠近太子河处现有一个批发市场,亦称大河市场。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9)

太子河和太子们无关,下亦为证。

太子河又称代子河,明《全辽志·边防》“清河堡”、“碱厂堡”下均注云:“代子河通贼道路。”《辽东志》“一堵墙堡”下有“代子河墩”。《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宁远受伤后,“诣清河温泉沐养,十三日,大渐,欲还京,遂乘舟顺代子河而下。”明辽东巡抚王之诰《过代子河》诗云:“代子津头泛野舫,澄波滉漾见晴光。”辽阳明嘉靖三十七年《宋国忠墓志铭》:“千山峨峨,代水渊渊。”辽阳后金崇德六年《新建弥陀寺碑记》:“神祖创基,于辽之阳。千峰岩岩,岱水汤汤。”代子河、代子、代水、岱水,均是太子河的异称,代、太音通,故此。太子河又称太资河,《兴京县志》:“太资河源出杉木厂。”子作资,亦音同之故。代子、太资,该不能释作燕太子或辽太子吧?

辽时太子河的规范名称为东梁河,太子河仅是别名而已,既是别名,当非官方所命,应自民间而来。这点,《金史·地理志》已明言:“东梁河,国名兀鲁忽必喇,俗名太子河。”太子河原是人们习用的一个俗称,内中根本没有埋藏什么关于太子们的典故,其意平实而简单,大河而已。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10)

衍水和太子河挂钩也不牢靠。

衍水之名,《史记》凡两见。《王翦列传》:“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刺客列传》:“其后李信迫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关于衍水,唐司马贞《索隐》:“在辽东。”

《史记》之后,衍水断条,再不见记载。明代,随着太子丹和太子河的误叠,衍水被视作了太子河,后人不察,盲而信之,如《奉天通志·沿革一》:“衍水,今太子河。”

衍水如是太子河,当即汉时大梁水,汉去战国晚期的燕丹不远,衍水为何突然在短期内换了名字,改作大梁?让人难以思议。如说梁水是衍水的别名,翻检史料却不见一丝影迹。我疑衍、梁为二,本来就不是一条河。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11)

关于衍水在否辽东,《史记》无言,司马贞《索隐》却予以肯定,司马贞为唐代人,唐人概念中的辽东,范围甚大,不仅包括战国及汉代的辽东郡,而且囊及曾被高句丽占领的汉玄菟郡、乐浪郡诸地。因此,考求衍水所在,不应拘泥于辽东郡一隅,目光自应放宽。跳出辽东郡,我们发现了盐难水,把它比作衍水,或许更加具有合理性。

盐难水,即今浑江,源出吉林省浑源市,西南流经吉林通化、辽宁桓仁、宽甸诸县,注入鸭绿江。《汉书·地理志》:“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马訾水为鸭绿江,“入”,纳入的意思。《新唐书·高丽传》:“鸭绿水历国内城,西与盐难水合。”盐、衍音同,当通。我曾撰文考证,难与屡音通,屡、子音近,“难”或“子”音之变。如此,盐难水当即淹滞水。历史上,辽东各族更迭频繁,相居错杂,同一地名辗转口传,读音变异势必难免,这应是一个正常现象。

许多史料记载高句丽始祖朱蒙(又称东明)从夫余南下,途中遇一大水,此水即是淹滞水。由于各位史家不谙其意,便用了音同或音近的文字摹写这一地名,于是淹滯水有了不同写法。《论衡·吉验篇》:“东明走,南至掩褫水。”《后汉书·东夷列传》亦作掩褫水,唐李贤注曰:“今高丽中有盖斯水,疑即此水是也。”《梁书·东夷传》作淹滞水。《魏略》作施掩水,注曰:“《后汉书》作施褫。”按,“施掩”应是“掩施”误倒,注文“作施褫”应是“施作褫”,意即《后汉书》中“掩施”的“施”写作“褫”。《好太王碑》作奄利大水。朝鲜《三国史记》作淹褫水,注云:“一名盖斯水,在今鸭绿东北。”盐、掩、淹、奄,字形虽异,音则相同,滯、褫、施、利,皆一音之转,亦即现今地名中常见的“子”字异写,如果把它暂且厘定为一个规范地名,当是淹(掩、奄、盐)子水,舍去中间的“子”字,那便是淹(掩、奄、盐)水。而《隋书·百济传》中,也确实把它叫作了淹水:“东明惧,逃至淹水。”《后汉书集解》注引此文,淹水又作掩水。《好太王碑》另有盐水之名:“永乐五年,王以裨丽不归口人,躬率往讨,过富山、负山至盐水上,破其三部落六七百营。”有学者认为,盐、衍同音,盐水即是衍水,此说甚确,但又将它按照传统说法比定为太子河,恐怕有误。现代史家刘节曾云:“盐水,自当为盐难水或其支流。”应有一定道理。

淹水、掩水、奄水、盐水,不就是衍水吗?

通过上述音证,我们说《史记》中的衍水不是太子河,而是今天的浑江。同时又知,《史记》之后,衍水一名并未绝迹,而是变作了盐水(盐难水)、淹水(淹滞水等)继续流传。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12)

准上,我们又说,燕太子丹藏身和遇害的地方不在太子河流域,而在浑江流域。

目前,在浑江流域或远在长白山区,发现许多重要的战国遗迹和遗物,如桓仁县抽水洞战国至汉代遗址、三道河子刀币窖藏、四道河子出土的秦戈、宽甸县小挂房村出土的秦李斯戈及刀币、一化钱、集安县出土的赵国青铜剑、长白县出土的赵国蔺相如戈等等,这些遗物,或与秦人辽东伐燕有关。《史记·太史公自序》曾云:“燕丹散乱辽东,〔卫〕满收其亡民,厥聚海东,以集真藩。”我们推测,秦将李信率兵攻入辽东,为避秦兵追剿,燕丹可能从辽东再次远窜,匿居衍水,藏身浑江流域的某个据点,最终成为了秦世统一六国的牺牲品。顺便说一句,燕时的桓仁、宽甸,也为燕国的辖境或外徼。

古人描写沣河的词句(太子河名称考实)(13)

总结本文观点如下:一、大梁水或梁水是太子河的古称,相对大梁水而言,似应有一条小水。二、太子河得名与燕太子丹无关,太子河的真实含义就是极其简单的大河。三、衍水应为盐难水,亦即后来的盐水、淹水、掩水、淹滞水、掩施水、掩褫水、奄利大水等,就是今天的浑江。四、燕太子丹死身之地应在现今的浑江流域。

本文最初发表于《北方文物》2006年第二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