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22章解析(道德经第五十出生入死)
第五十章 [原文]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道德经第22章解析?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经第22章解析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十有三②,死之徒③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④。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⑤。盖闻善摄生者⑥,陆行不遇兕虎⑦,入军不被甲兵⑧:兕无所投其角⑨,虎无所措其爪⑩,兵无所容其刃⑪。夫何故?以其无死地⑫。
[通释]
人生下来到走向死亡:出生以后自然生长到晚年的约占十分之三,生下来便死去的约占十分之三,人生下来因后天活动走向死地的人也约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繁衍不息。听说善于维护生命的人,在大地上行走遇不到兕牛和猛虎的伤害,上战场不会被兵器伤害:兕没有使用它的角进攻的机会,虎没有使用它的爪撕掳的机会,武器没有使用它杀伤的机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没处在死亡的境地。
[注释]
①出生入死:从出生到走向死亡,即人的一生。《韩非子·解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
②生之徒十有三:出生以后自然生长到晚年的占十分之三。徒,一类人,……的。十有三,十分之三。王弼《老子注》:“‘十有三’犹云十分有三分也。”有,用于整数和分数之间。
③死之徒:生下来便死去的。根据老子的表述,生下来便死去的比例相当高。
④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生下来因后天活动走向死地的也占了十分之三。第一个“之”,放在“人”与“生”这个主谓短语之间,是取消该短语独立性的助词。动,活动,如为生计奔波,为义气殴斗。第二个“之”,动词,走向。
⑤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类繁衍不息。以,因为。生生之厚,繁衍众多。生生,不断繁衍的样子。“以其生生之厚”河上公本作“以其求生之厚”。
⑥盖闻善摄生者:听说善于维护生命的人。盖,发语词。摄生,维护生命。摄,音shè,护持,保养。
⑦陆行不遇兕虎:在大地上行走遇不到兕牛和猛虎的伤害。陆行,在陆地上行走。“陆行”,有版本作“陵行”。兕,音sì,古书上说的类似犀牛的一种野兽,形状像牛,头上一只角。
⑧入军不被甲兵:上战场不会被兵器伤害。入军,上战场。被,遭遇,蒙受。甲兵,战衣和兵器,这里是偏义复合词,只指兵器;又活用为动词“为兵器所伤”。
⑨兕无所投其角:兕没有放它的角的地方,即兕没有使用它的角进攻的机会。无所,没有……的机会。参见第二十章注释⑦。投,放置,这里是“攻击”的意思。
⑩虎无所措其爪:虎没有放它的爪的地方,即虎没有使用它的爪撕掳的机会。措,放置,这里指“用……撕掳”。 ⑪兵无所容其刃:兵器没有容纳它的地方,即兵器没有使用它杀伤的机会。容,容纳,引申为插入、刺入。 ⑫以其无死地:因为他没处在死亡的境地。其,指善摄生者。死地,死亡的境地。
[意义归纳]
本章通过对人类繁衍生息的生死因素分析,阐释循道的“善摄生者”无死地的道理。 全章分两层:
第一层:“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分析人“出生入死”的比例。
第二层:“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阐释“善摄生者”无死地的道理。
[语法分析]
由于头条不支持格式,略。
[考辨]
众多学者把“生生之厚”与第七十五章中“以其上求生之厚”联系起来,认为是“求生之厚”之误。谬矣!“生生之厚”非“求生之厚”,生生之厚≠求生之厚,“生生之厚”与“求生之厚”谈的是两个问题。“生生之厚”之“生生”犹成语“生生不息”之“生生”。
“以其生生之厚”河上公本作“以其求生之厚”——原来多把这句话解释成“求生之厚”源于此。王弼也把“生生之厚”释为“求生之甚”说是“贵生”的意思,后人多沿袭。“以其求生之厚”系传抄者在错误理解基础上妄改所致。生下来便死去、后天行动走向死地怎么能是“求生之厚”的结果呢?而且如果将“生生”释为“过分地奉养生命”,我们再用它套解“生生不息”,这个“生生不息”就变成“过分的奉养就会生命不停止”了,显然,此种解释大谬。
这里还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即三个“十有三”之和不足“十”。给后人留下一个悬念,这大概是老子始料不及的。对此,大家只有妄测,有人提出有“不生不死”之徒。 “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苏辙揣测尚有十之一者“不生不死之道”系“《易》所谓‘寂然不动’者也”,并认为“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无思无为之妙也。”。
我认为,老子既然没有再说“十有一”,就是把三个“十有三”之和当作了“十”。老子的三个“十有三”只是个模糊概念,是大致估算的判断,犹如我们今天说的三分之一。那时,常将事物分成十等份,然后取舍,如“什一税”“什二税”,有时推测也用“十之七八”之类。他不能说“十有三点三三三……”或“十有三有十有三有十有三……”(加点的“有”音yòu)吧。为什么不说“三有一”呢,老子之时大概还没有这种表述方法。当时单独用的“三”是表示多数的一个概念,“三生万物”即是一个佐证,它不是整数概念。在“十有三”中“十”是整数概念,是“全部”概念,“三”是表多数的“部分”概念。 结论是,这里的“十有三”就是“十有三点三三三……”的意思,就是“约占十分之三”的意思。 在这里还要谈一下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有助于厘清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王弼本的句读是这样的: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河上公本是这样的: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河上公本无“亦”) 首先,这两个本子让“出生入死”独立存在,使它与后面的内容联系不起来;其次,他们都在“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嵌入了隔号,肢解了本来是一个整体句子,而且王弼本在“死之徒十有三”后用的还是句号,明显将“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割裂出去了。 我首先将“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直接处理成三个并列的单句,把王弼本“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河上公本“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中的逗号去掉;然后在“出生入死”与“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之间加了冒号,表示前后之间是解说与被解说的关系;发挥了标点符号“会说话”的作用。
另外,我在“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后也使用冒号,明确了它与“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也是解说与被解说的关系。
[解读与点评]
“出生入死”是一个过程,人人都要经历的,只是长短不一。从出生到死亡,情况各异:自然生长到晚年的是“生之徒”,生下就死去的是“死之徒”,先是活下来后由于各种因素非正常死亡的是“人之生动之死地”之徒。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类繁衍不息,“生生之厚”。
用“生生之厚”来回答自然法则使之出现“生之徒”“死之徒”“人之生动之死地(之徒)”。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一问一答不是单纯的针对“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而言,而是针对前面“生之徒”“死之徒”“人之生动之死地(之徒)”三个“十有三”来问答的。
“夫何故”——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生有死、有先死有后死?这是针对“生之徒”“死之徒”“人之生动之死地”三种情况发问。“以其生生之厚”——因为人类繁衍不息。“以其生生之厚”概括三个“十有三”来分析。“夫何故”隐含了“人何以犹甚众”之问。也可以这样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三个‘十有三’”?因“生生之厚”而物竞天演,自然淘汰,适者(善摄生者)生存。
“善摄生者”何以无死境?依道而行,知晓怎么趋吉避凶。“生生之厚”不同于“贵生”。要注意,“求生”≠“贵生”。
老子生活在落后的农耕时代,由于医学不发达,医疗技术落后等原因,“死之徒”占“十有三”,这个比例相当高;加之战争、统治者暴戾虐杀,“人之生动之死地”的非正常死亡比例也相当高。 “人之生动之死地”是指“人出生后存活了,但由于各种原因走向死地”。走向死地的原因太多太多,如为生计而奔波,为义气而斗殴,为美色而引诱,为游乐而历险,为战争而陷阵,为吃食而中毒,为积劳而成疾,为无助而冻馁,为疫病而殃及……如死于战争人祸,如陆行遇兕虎,如入军遭兵刃。“动之死地”之“动”,既有“赴死者”之主动情况,亦有“赴死者”之被动情况。“死之徒”是被自然淘汰的,“入之死地”是被“道”淘汰的。“生之徒”即“善摄生者”,“善摄生者”即循道而行者。
本章先后两次出现“夫何故”的设问与自答,分别回答了三个“十有三”的原因是“生生之厚”,三个“不死”的原因是“无死地”。
本章对“善摄生者”予以肯定,旨在宣扬“善摄生”之道。“善摄生者”就是第五十五章之“含德之厚”的“益生”者,是“心使气”者。“善摄生者”系有道者,“善摄生者”之“无死地”是尊道贵德的结果。何谓“尊道贵德”?“守柔”,“见小”,“处下”,“为之下;“知足”,“知止”;守慈,守俭;“后其身”,“外其身”;“以身后之”,“以言下之”,“善摄生”者“终日行不离静重”(第五十二章、第七十六章、第六十八章,第三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六章、第六十七章、第二十六章、第七章、第六十六章)等等。 因为“善摄生者”懂得规律,顺应规律,知晓躲避祸患。“善摄生”就是珍重生命,就是不任性,不碰运气,不乱跑,不乱吃,不暴饮暴食,不乱玩,不贪不占,不树敌,不争强,不炫富,不恃才,不傲物,不冒险,不自悲,不贪慕虚荣等等等等。
下面还要针对老子的“以其无死地”的结论说说我的不同看法。 老子认为“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的原因是他“无死地”。 是不是“善摄生者”总能找到存身的机会?我认为绝对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比如要使“善摄生者”做到“入军不被甲兵”可能就有些难度,一是可能会出现“善摄生者”为使自己存生而牺牲他人的情况,二是由于长官命令或指挥失误,迫使“善摄生者”进入“死地”。 怕“遇兕虎”我们可以不“陆行”,但足“不出户”不见得绝对安全,比如瞬间的地震,比如美国对日本投放的原子弹那样的情况。动车本来应该安全,可居然也会出现追尾;楼房本来应该坚固,可居然也会坍塌……突然降临的灾祸,碰到的都不是“善摄生者”吗?粮油是生活必需品,购买选择时标明为正宗品牌,可那是农药粮、地沟油,吃它的都不是“善摄生者”吗?“善摄生者”只是老子凭主观想象编造出来的。人们可以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这样可能避免一些“动之死地”情况,但是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还需要补充一点,“服食药饵以求长生”这类事产生于老子以后,恰恰是伪道家所为。“摄生”系老子后道家及伪道家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探索的过程。这种探索恰恰是“有为”,有悖老子所言之道——当然,我并不否定“服食药饵以求长生”的探索,只是以为它并非老子提倡的。
本章有成语“出生入死”和“生生之厚”,但意义都发生了变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