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战役讲解(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军队在将士数量、装备以及后勤等方面与国民党相比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动辄派出百万大军的国民党军队却屡战屡败,被日本关东军打得抱头鼠窜,在抗日战场上所起作用甚微;而共产党军队却时常避敌锋芒,化险为夷,甚至以较弱的实力赢得战争。

这一落差一方面是由于我党卓越的指挥和严明的军纪,另一方面也与民心向背息息相关。黄桥战役中,我军以7000余士兵对抗3万国民党精锐,非但没有吃败仗,反而守住了黄桥,将大部分敌军歼灭、俘虏,这一战或许是国共两党军队差异最好的写照。

那么,黄桥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我军又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来应对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打开华中抗战新局面的黄桥战役。

1940年7月初,抗日战争已进入了僵持阶段,为独立自主地开辟苏北,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敌后抗战根据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接到命令,渡过长江向苏北进军,陈毅、粟裕分别任指挥长和副指挥长,率领7000余人开始向指定地点前进。

黄桥战役讲解(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1)

粟裕(左)与陈毅(右)

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当地国民党将领韩德勤的不满。韩德勤为国民党苏鲁战区司令,但作为一名顽固派,韩德勤对日本侵略者向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互不侵犯,在全民抗日的大背景下,他率领的部下几乎全都消极抗战,耗费了大量的抗日资源。同样,拥兵自重的韩德勤也不愿意让共产党军队踏足抗日,得知新四军到达黄桥后,号称拥兵10万的韩德勤立刻集结约3万士兵、分5路向驻守黄桥的陈粟部扑来,意图歼灭新四军,独霸苏北。

黄桥战役讲解(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2)

韩德勤

其中,韩部主力军队为第33师和第117师,由李守维指挥,作为进攻黄桥的主力;其余三部军队分别由左翼、右翼和后方包抄,堵截新四军撤退路线。除此之外,驻守泰兴一带的日伪军也作壁上观,打算在战斗结束后坐收渔人之利。

而我军的情况就相形见绌了,陈粟部成功渡江但损失惨重,七千余人的军队,实际战斗人员不足六千,装备落后,甚至有的战士无法获得配枪。重武器更是乏善可陈,一个纵队甚至只有一两门山炮,炮弹也不过数发。六千对三万,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我军的优势集中于渡江胜利后高歌猛进的士气,黄桥、姜堰、海安、营溪,诸多重要节点一一攻克,我军将士上下一心、对战斗有着超乎寻常的信心。

战前陈毅、粟裕指挥员经过慎重分析,黄桥虽是长江边一个小镇,但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作为交通必经之道,此地如果被日伪军占领,整个华中战场会被分隔,抗日力量会被大幅削弱,以后再想将日军赶出江浙皖等省份,就十分困难了。不仅如此,我军一旦输给国民党军队,就意味着苏北地区拱手相让,只能退回长江以南,甚至于全军覆没,对共产党军队是个巨大打击。所以黄桥必须守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与此同时,黄桥地势平坦,为一望无际的平原,无险可守,无处掩蔽,我军在山地积累的深厚战斗经验无从施展,可谓易攻难守。

我军虽是有两处支援,西北方向黄克诚率领八路军夜以继日地行军,却因相距过远,迟迟没有赶到;江南地区的新四军也试图渡江支援,但在沿途被伪军纠缠,耗费了大量时间,也没有赶来。他们客观上的确起到了一定牵制作用,但仗最终只能靠陈粟部六千将士去打。

黄桥战役讲解(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3)

在此危急存亡之际,噩耗再次传出,我军通讯装备大多被炸毁,战争开启,三个纵队必须各自为战,考验新四军默契和指挥调度的时候到了。

要想以弱胜强,在战场上随机应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战前做好充分筹划。我军为了打赢这场仗,做了三个准备工作:一、陈毅将军三次到访泰州,与地方派系谈判,结成抗日联合战线,共同反抗韩德勤,如此一来,在黄桥西北和东部我军便有了盟军,韩德勤陷入孤立状态,无法包抄,我军创造了有利的战争态势;二、陈毅调动2纵驻守黄桥边顾高庄一带,调动1纵埋伏在黄桥近郊一带,作为伏击兵力,可以对付正面来袭的韩部主力军翁达系。三、韩德勤一向凶狠跋扈、趾高气扬,战斗未打响便向蒋介石夸下海口,称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垮新四军有生力量,我军得知其急躁冒进的性格,决定诱敌深入,假装节节败退,将敌人引入我方包围圈中。

黄桥战役讲解(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4)

除了准备工作,战前部署、策略制定也至关重要。在当时军中,存在着两种声音:一些同志认为应当抓住韩部攻打黄桥时机,领兵北上,攻打海安,战略上放弃黄桥,而取得别处优势;另一些同志则建议将主力军队集中于黄桥一带,正面对抗韩部,依托着先发优势和所筑工事,可以与敌人血战,同时抽出小部分兵力向东部进军,趁乱夺取南通一带。

但这两个提议都有一定缺陷,对于前者而言,放弃已经攻占的黄桥,看似出其不意,但是会挫伤士气,给外界一种新四军只擅长打游击战,不会打大规模战斗的印象,影响我军形象不说,还有可能顾此失彼,导致一败涂地;而对于第二个方案,东部地方派系已与我军结盟,如果贸然东进会破坏盟约关系,影响抗日统一阵线,甚至将他们推向韩德勤一方,危害更加深远。

但是,在千钧一发之际,这两个方案已经是指挥部能想出的最佳计划了。此时,粟裕正在地图前踱步、不发一语。粟裕今年33岁,虽是教师出身,并非黄埔军校的高材生,但他从小参军,在毛主席和彭德怀的麾下,有一名不起眼的士兵,一路真刀真枪地打上来的,立了无数的赫赫战功。

黄桥战役讲解(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5)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粟裕给出了他的方案:要打就必须打一个歼灭战,无论是趁机撤退还是与敌军周旋,都会对我方不利,应当调动小部分兵力以黄桥为核心进行攻势防御,而军队主力埋伏黄桥附近,在最短时间内对韩部逐一击破,争取全歼敌人。

指挥部众人皆咋舌——这是一个相当冒险但是值得一试的方案。陈毅将军认为这一方案独辟蹊径,可以一转攻势,不仅用兵灵活,而且是自卫作战、深得民心,但其中蕴含的危险也令人望而却步。陈毅举棋不定,只好将方案汇报给毛主席,毛主席闻讯大为赞叹,称这是一个以弱胜强的良机,各军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打赢这场战役。

在获得毛主席支持后,粟裕进一步解释了部署细节,将利弊一一陈述清楚,将士们信心更足了,三个纵队司令员叶飞、王必成、陶勇当即表态,愿意率领部下誓死捍卫黄桥、决不退缩。一番详谈之后,各方任务分工明确,陈毅在严徐庄运筹帷幄,而粟裕到黄桥前线亲自督战指挥。

黄桥战役讲解(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6)

10月3日,韩部心腹李守维率领九千部队向黄桥一带进发,行至20公里处,道路变窄,李守维部只能分散队伍,以一个纵列前进。我军第2 纵队某营300余人便埋伏于此处,利用手榴弹和机关枪骚扰,李守维部以为中了伏击,士兵开始反攻,但我军以之前确立的诱敌深入战略为指导,假意不敌对方,且战且退。此时李守维部开始轻敌,认为新四军不过如此,因此不等待后续部队,单兵直入。2纵主力耐心等待在黄桥附近,等李守维部排头兵到达,便利用部署优势,将其包围,依托工事以一敌多,打了一个开门红,歼灭一千余人。后续部队相继到达,但他们过于冒进,军力分散,我军采用相同战术,一再打击敌方,等到傍晚时分,李守维部已经损伤过半,诸多武器装备被缴获,这大大缓解了黄桥的防御压力,给最终的决战至少留下了一夜的时间。

而由古溪南进的是翁达旅,这是韩德勤所有部队中最精锐的一支,号称“梅兰芳”部队,装备着美国援助的先进武器,三千余人气势汹汹地向黄桥方向袭来。相比之下,在沿途设伏的我军1纵就要“寒碜”得多,仅2000不到的士兵,很多无枪械可用,只能配备红缨长头枪,两军实力真是迥异。

翁达旅一路挺进,曾战无不胜的他们对新四军部队并不上心,只想着速战速决。在他们行至张家庄一带时,粟裕观察到,在这不到一米宽的土路上,他们只能以一字纵队前进,考虑到兵力,这支军队长达7到8公里长,将队伍分散到如此长度是兵家大忌,于是粟裕一声令下,1纵战士们打响了第一枪,尚未搞清楚状况的翁达旅被分割成了四节,各自为战,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下,他们自乱阵脚,指挥官甚至分不清自己的部下。我军将每一颗子弹都向敌人打去,子弹打完就拔出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手榴弹也用完了,就举起明晃晃的刺刀和长枪,与敌人贴身搏杀,一向骄傲的翁达旅,竟然被打懵了,丢盔弃甲、向古溪方向逃窜,在路上又被我军伏击,最终溃败,3000余人悉数被歼被俘。

在战斗力最强的两支军队相继品尝败绩之后,韩德勤部早已无心恋战,在各个方向都被击退,到10月6日上午,33师和117师逃亡富安、安丰地区,我军乘胜追击,最终歼灭大部分韩部主力,至此,黄桥战役取得大胜。

黄桥战役讲解(黄桥战役粟裕一战成名)(7)

这一战役中,陈粟部以6000士兵,大败顽固派韩德勤部,歼敌1.1万余人,俘虏3800人,其余1.5万军队也被重创,无力再与我军对抗,一改华北地区被国民党和伪军控制的局面,为将来的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此战中,粟裕将军开始展露锋芒,以高超的指挥艺术率军战胜强敌,打出了新四军的名气。收到胜利消息后,毛主席亲自起草嘉奖电报,在电文末尾,他特意加了句“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在主席数十载的戎马生涯中,这中赞誉可谓是第一次。

当然粟裕也没有辜负主席的厚望,在之后的解放战争期间,指挥的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以及渡江战役等等,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也无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所谓“一生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渡长江,五虎战将,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战役,百战百胜,千将之首,万古流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