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百景图中的苏州府探险解锁(乾隆盛世的城市指南)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作者徐兴无,为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本文经授权转载,转载时有删减。
扬州四景之春台明月 清·袁耀
据说早在17世纪末,欧洲的巴黎就出现了为徒步游客设计的袖珍旅游指南,并配有地图。而在中国,虽说很早就有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这样写一座城市生活的书,但都是回忆录式的著作。直到18世纪末,中国才出现了类似的书——《扬州画舫录》。
《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字北有,号艾塘,江苏仪征人,居住在扬州,没有做过官,写过几个剧本。他的朋友张居寿在《题李二》称赞他“短李抱奇才”,所以他可能是矮个子,在家排行老二。
李斗在《自序》中认为有关扬州的地方文献大多详于古代,略于近世,而自己“疏于经史,而好游山水。尝三至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退而家居,则时泛舟湖上,往来诸工段间。阅历既熟,于是一小巷一厕居,无不详悉。又尝以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上之贤士大夫流风馀韵,下之琐细猥亵之事,诙谐俚俗之谈,皆登而记之”。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从乾隆二十九年(1764)开始,将他熟悉的扬州生活场景、街谈琐事、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写成《扬州画舫录》(下简称《画舫录》)十八卷。
《画舫录》之所以算得上是一部旅游指南,首先在于全书“以地为经,以人物记事为纬”,讲到某处市井或园林,作者就驻足下来,讲述这里的人物和故事;其次,书中虽无地图,但叙事的路径至为具体,刊本中还配有许多景点的插图;其三,贯穿全书的是交通工具——画舫,也就是游船,因此,《画舫录》是一部真正的城市导游指南。
扬州四景之平流涌瀑 清·袁耀
可是中国古代并没有导游这样的职业,所以李斗必须请一位重要的游客出场,通过写这位游客的游踪来介绍景点,凭借游客的身份确立导游指南的权威性。
李斗请来的游客是乾隆皇帝。清代的康熙皇帝(1654-1722)和他的孙子乾隆皇帝(1711-1799)都到江南巡视过六次,每次往返都要经过扬州。
清代盐业由官督商办,于是在扬州设置了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管理淮南淮北食盐生产、运销和税收等事务。盐商和盐官聚集的地方,就是中国财富聚集的地方,他们让城市繁荣了起来,其中特别的文化风景就是园林。据说清代的扬州有200多座园林,连官府、寺院、书院都建有园林,这和盐商的聚居有很大关系。这些园林很多是用来会客、提供餐饮、游乐的地方。《画舫录》记载名士刘大观的评价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这些园林,大都是盐商购置或兴造的。
而为了接待皇帝并展示政治和经济成就,扬州的盐务官与盐商们花费了很多钱不断地营造、修整园林别墅,使扬州的城市风貌和经济文化得到大幅提升。
扬州城的北郊横贯着一条小丘陵,相传其地脉通蜀,所以叫“蜀冈”。唐代的扬州城就建在上面,有禅智寺、观音寺、大明寺等寺院。明清以来的扬州城坐落在蜀冈脚下的长江冲积平原上,城中有一条河贯穿南北,沿河市井繁华,人们比作南京的秦淮河,号称“小秦淮”。其实这也是一条护城河,河西的城先建,称为“旧城”,河东的城后建,称为“新城”。扬州城的东侧是京杭大运河,直入长江。流经扬州城东北方的朱萸湾,又向西开挖一支运河,因为运草料的船多从此入城,所以扬州人称为“草河”。草河围绕扬州城形成一个封闭的四方形的护城河水系,为了防止洪涝灾害,又从扬州城的西北角挖出一个人工湖用来渲泄洪水,蜿蜒北流,经过廿四桥,直抵蜀冈脚下,称为“保障湖”。护城河水系在城南汇聚为另一条较宽的运河,向西南方向,一支流到瓜洲进入长江,一支再向西经过仪征进入长江。所以,扬州护城河的西北方向连接京杭大运河,西南方向连接长江。
《画舫录》开篇即曰“扬州御道,自北桥始”,叙述乾隆皇帝的御舟从运河进入“草河”的护城河水系,到城东北角的“便益门”入城,西行至天宁寺行宫前的御码头登岸。完成巡幸后,从城南的税收关卡“钞关”出城登舟,向南驻跸高旻寺,再从瓜洲渡江到镇江去。御舟进入草河时,由淮南和淮北三十个盐商总会分工派人在岸边建牌楼、香亭、戏台,展示花草奇异之物,奏乐演戏。此后这一带的水岸就形成了扬州八景之一的“华祝迎恩”。盐商的花园以及酒楼、茶肆也随着草河分布,从东向西,沿着城北的护城河和保障湖的水域展开,为游人出城旅游提供了消费的去处,市井也由城内拓展到了城外。
由于是城郊,所以开发了一些农业和花木观赏的产业,比如“邗上农桑”“杏花村舍”,陈设农具和农村生活场景,祭祀农神、蚕神。有的花园还印有门票,比如“桥西草堂”的门票上书写着“年月日园丁扫径开门”。花卉、盆景和鱼鸟是园林里不可缺少的生机,所以种植花木盆景、蓄养金鱼、笼养鸟类的生意发达起来。
《画舫录》中记载了扬州盆景的制作产业,还记载了养鱼的产业,比如柳林别墅主人朱标:
善养花种鱼,门前栽柳,内围土垣,植四时花树,盆花庋以红漆木架,罗列棋布,高下合宜。城中富家以花事为陈设,更替以时,出标手者独多。柳下置砂缸蓄鱼,有文鱼、蛋鱼、睡鱼、蝴蝶鱼、水晶鱼诸类。《梦香词》云:“小队文鱼圆似蛋,一缸新水翠于螺。”谓此。上等选充金鱼贡,次之游人多买为土宜,其馀则用白粉盆养之,令园丁鬻于市。
又载,糕铺店老板米景泉,是个诗人和养鸟高手,当时的盐商总管姓安,他便训练八哥鸟在笼子里练习叫“安公买我”。一天,安总管经过时听到大喜,以重金购买。
为了方便游人选购休息,城市郊外的园林附近开设了许多茶社,出售点心。据《画舫录》记载,扬州的茶肆,天下第一。做这个行业的人,或者建造花园,或者购买有钱人家的大宅子和荒废的园林,里面亭台楼阁,花木景观,杯盘餐具,十分精美。沿着河岸、桥边,借着城外的湖光山色营业,许多茶社的点心都很出名。比如有馅的烧饼、灌汤包子、松毛包子(用松针做笼垫蒸出的包子)、淮饺、稍麦(烧麦)等等,供不应求。
明清时期,盐商们在城外的保障湖沿岸修筑了许多私家园林别墅,一直修到蜀冈平山堂下。《画舫录》记载乾隆皇帝住过黄、江、程、张、汪、周、王、闵、吴、徐、鲍、田、郑、巴、余、罗、尉等家的园林。为了接驾,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将这一带修建成一条风光带。到乾隆第四次南巡的那一年(1765),他在北郊建成了“二十景”,计有:
“拳石洞天”“西园曲水” “虹桥揽胜”“冶春诗社”
“长堤春柳”“荷浦熏风” “碧玉交流”“四桥烟雨”
“春台明月”“白塔晴云” “三过留踪”“蜀冈晚照”
“万松迭翠”“花屿双泉” “双峰云栈”“山亭野眺”
“临水红霞”“绿稻香来” “竹楼小市”“平冈艳雪”
乙酉后(1765),湖上复增“绿杨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他将二十四景刻在象牙牌上用来行酒令,也称“牙牌二十四景”。
扬州四景之万松叠翠 清·袁耀
皇帝坐着御舟巡幸扬州,而扬州的百姓也坐着船分享这座城市的繁华。扬州是一座水城,唐代诗人姚合的《扬州春词》中就写道:“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清代的人,只要在扬州的旧城与新城之间的一些城门口的码头登船,就可以到城里城外的市井和园林游赏。因此,清代扬州的旅游业中,游船产业十分发达。扬州的游船叫作“画舫”,往来于市井与园林。李斗对画舫十分钟爱,不仅用来作为书的名称,其中第十一卷《虹桥录下》生动描写了画舫游乐的场景。第十八卷(最后一卷)名为《舫扁录》,介绍了扬州画舫的由来、画舫的名称和扬州画舫的码头。
画舫码头多在城门附近,人们在春秋花市或一年中的各种庙会到来时,登上画舫,沿着护城河游赏,到虹桥之处就进入了瘦西湖的宽阔水域,鱼贯而行的画舫往往并舟而行。
即便不在节日,人们也可以叫一只画舫,约三五朋友,从城里出来,到湖上那些皇帝巡幸过的园林中饮茶、喝酒、赋诗、游乐。比如江园,是康熙和乾隆都巡幸过的园林,乾隆御题“怡性堂”匾,又有天光云影楼。李斗在《画舫录》中附录了他与朋友游园的游记,其中写二十多人放舟湖上,弈棋、饮酒,听曲、讲故事,“是时夕阳晚红,烟出景暮,遂饮阁中”。“酒酣耳热”之后,再“摇艇入烟波中”观赏夜景,“归舟共卧于天光云影楼下”。
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到扬州时,已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晚年的他当着储君、未来的嘉庆皇帝的面,对大臣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已接近尾声。
扬州四景之平冈艳雪 清·袁耀
《画舫录》记载的学者当中,有盐商江春的甥孙阮元,为“乾隆己酉进士,官侍郎。工隶书,经学深邃”。道光十四年(1834),阮元已经升任云贵总督,他为《画舫录》作了《跋》,他说嘉庆八年(1803)之后,扬州园林已经“楼台倾毁,花木凋零”。“近十馀年闻荒芜更甚。且扬州以盐为业,而造园旧商家多歇业贫败”。扬州盐业的衰败原因很多,主要有盐产地的转移、漕运的衰败等等。阮元说,他在云南的任上甚至见到因为江淮水患流浪到云南的故乡的饥民,于是感慨道:“五十年尘梦,十八卷故书,今昔之感,后人所不尽知也。”
道光十九年(1839),七十六岁的阮元已经致仕还乡,再为《画舫录》作了《跋》;道光二十年(1840)的寒食节,阮元约上江南河道总督、署理两江总督完颜麟庆登上小舟,又从虹桥出发,经治春诗社、白塔、莲花桥,抵达蜀冈脚下上岸,乘舆上山,游平山堂,闲话扬州园林的兴废往事。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历史告别了古代,扬州的繁华成了清王朝过去荣光的一瞥。
来源:紫牛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