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太孤独(父母需用心发现孩子的)

来源: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凯 耿兴敏,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太孤独?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太孤独(父母需用心发现孩子的)

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太孤独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凯 耿兴敏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内心丰富却无法与人沟通;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美丽可爱却沉沦在孤独世界里,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孤独症患儿。

“孤独症对患儿身心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早期科学干预,中重度孤独症可致残,轻度孤独症也可出现严重和复杂的社交、情绪和行为问题。患儿家庭也常常面临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邹小兵近日在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在线访谈中提醒:近几十年孤独症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许多国家新的公共卫生问题。

邹小兵介绍,孤独症又叫自闭症,是一类(组)先天性或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社交沟通障碍、狭隘的兴趣、重复刻板行为以及感知觉异常。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19年发布的《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Ⅲ》显示,我国目前已有超过1000万自闭症患者,自闭症发病率达0.7%。该病致残人数超过目前我国统计在册的残疾人数的1/8。

孩子若有7种表现,需高度警惕孤独症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刘靖教授于在线访谈中介绍,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约有2/3的儿童在婴儿期开始起病,还有1/3孩子虽经历了一个相对正常的发展阶段,但到1岁半左右孩子言语能力开始倒退,出现特征性的孤独症症状表现。刘靖指出,孤独症三大类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局限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当孩子出现以下7种行为时,家长一定要高度警惕。

1.跟孩子说话,他根本不予理会。孤独症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动机,会孤僻离群、我行我素、自娱自乐,不主动与人交往,尤其是不主动与同龄孩子交往。如果跟他说话,他可能根本不予理会,也没有目光的交流和互动。

2.用一些奇怪方式跟人交往。刘靖指出,轻一些或年龄稍大的孤独症患儿,会有与别人交往的一些兴趣和愿望,但是启动存在困难,不知道如何交往,只能在旁边默默看着;还有的孩子会用一些刻板重复的语言跟人交往,比方说见了小朋友就问“你多大了?”“你家住在哪里?”还有孩子会用一些奇怪行为跟人交往,比如不分场合去搂抱、亲别人或掐人,这是他潜意识里跟人交往的方式。

3.不会用点头、摇头来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孤独症患儿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也难以理解社会交往的规则。”刘靖说,交流障碍包括言语交流障碍和非言语交流障碍,前者家长会予以更多关注。而非言语交流障碍方面的表现,有的家长可能没有关注到,比如有些孩子不会用点头、摇头来表示同意、不同意,这就是非言语交流障碍的表现之一。

4.在语言理解上存在困难。刘靖介绍,比如问孩子“你多大了?”他就会比划着告诉你“我这么大了。”因为他不知道这是问他几岁了。一些智力发育较好的孤独症儿童,在言语理解方面同样也会出现问题,他们对一些幽默、玩笑等也不能很好理解。

5.出现即刻模仿和延迟模仿行为。比如问孤独症患儿“你多大了?”他也会重复问“你多大了?”有的孩子还特别喜欢听广告,会自言自语重复广告词;甚至会重复问同一个问题,重复说一个他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其语言、语调、语法、句子结构也会出现异常;他们难以去描述一些事情,难以启动话题,同时也难以维系话题,或靠刻板重复的语言跟人沟通和交流。

6.对重复、旋转的事物高度痴迷。如有的孤独症孩子喜欢转的东西,会转锅盖,一转转半天,乐此不疲;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听下水道的流水声;有的孩子会反复倒录像带,就看那一段电视;有的孩子重复上下楼梯、重复用一种方式玩玩具,吃饭就吃一种饮食,衣服也不换;还有的孩子会有一些奇特怪异的刻板重复动作或行为,如看手、转手、自己转圈等。

7.拒绝改变。比如家里家具位置不能变,老师发型不能变,变了以后孤独症患儿就会很焦虑不安。他们还会对一些感觉刺激产生和同龄孩子不一样的反应或特殊兴趣,如有的孩子痛觉特别迟钝,有的孩子对某些声音特别敏感,还有的孩子会追着闻别人身上的味道,或是斜着眼看东西等。

刘靖提醒,这三大类核心症状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功能,对孩子的发展和其整体社会功能和适应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早发现早干预,对孤独症治疗非常重要

邹小兵强调,孤独症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可为早期干预奠定很好基础。但是对于家长和基层保健医生而言,早期发现还是挺困难的,尤其在1岁前。大多数家长往往可能要到孩子1岁半左右才会注意到孩子发育的一些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一定要带孩子及时去看医生,儿童保健医生也通常可能在这个年龄段注意到一些孤独症早期迹象。

刘靖认为,早期发现孤独症实际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去实施。作为家长,要了解孤独症的早期临床表现,从而能识别孩子的一些症状。在预防保健体系,要把孤独症筛查融入儿童日常保健工作之中,通过孤独症预警征、疾病线索、筛查量表的使用,使孤独症孩子在日常保健中被发现。其中很重要一个途径是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对幼儿园老师、儿科医生的培训。刘靖说,现在经常接诊到幼儿园老师和其他儿科医生推荐来的孩子,这些对早期发现和诊断孤独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两位专家均认为,早期发现孤独症是早期诊断和干预的基础。应加强指导家庭、学校、社区、医疗和康复机构做好儿童孤独症健康管理,建立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的服务机制,促进孤独症患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住“五不法”,可早期识别儿童行为异常

其实,孤独症的早期发现主要依靠家长和医生对孩子行为的仔细观察。邹小兵介绍,目前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提出简明扼要的“五不法”,即当孩子在1岁半左右时,如果他不怎么看、不怎么应、不怎么指、不怎么说、行为有些不当,其中也包含少看、少应、少指、少说、行为不当,家长应能早期发现儿童行为的异常。

邹小兵对“五不法”进一步解释说,比如孩子对你的目光注视是不是少或没有;他不怎么会用手指指物,比如妈妈问“爸爸在哪儿?”他会不会用手去指一指;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孩子跟爸爸妈妈之间会不会形成很好的目光注视;在1岁到1岁半、2岁之间,孩子会不会出现第一批有意义的语言,如看见妈妈说“妈妈”,看见爸爸说“爸爸”。如果这些都没有出现,同时伴随着孩子喜欢看手、转东西、看灯光,手上总是拿着某些东西,该笑时不笑、不该笑时又笑,孩子如果出现这样一些反常行为时,家长就应考虑带孩子去看医生。

邹小兵特别提醒,在等待医生确诊期间家长也要有所作为,别让孩子总是一个人独自闲着或总一个人独自忙着,要让他总是处在与爸爸妈妈或养育者一对一、面对面、快乐、密集、互动的情景活动和游戏中,这样才不会耽误孩子。即使到了再去看专科医生时,可能发现孩子已有些进步了。总之,家长要尽量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尽量多一些亲子互动和陪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