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价之宝排名第一(故宫博物院收藏)

故宫博物馆陈列着许多国宝级的古董,中国几乎所有的稀世珍品都在里面进行了妥善的收藏与保管故宫博物馆里面的国宝级文物不仅价值连城,而且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单霁翔特别强调,院藏文物的最大特点是“倒金字塔”结构,“珍贵文物占比93.2%,一般文物占6.4%,资料只占0.4%,几乎件件都是国家定级的珍贵文物”,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世界无价之宝排名第一?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无价之宝排名第一(故宫博物院收藏)

世界无价之宝排名第一

故宫博物馆陈列着许多国宝级的古董,中国几乎所有的稀世珍品都在里面进行了妥善的收藏与保管。故宫博物馆里面的国宝级文物不仅价值连城,而且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品。单霁翔特别强调,院藏文物的最大特点是“倒金字塔”结构,“珍贵文物占比93.2%,一般文物占6.4%,资料只占0.4%,几乎件件都是国家定级的珍贵文物”。

其中陶瓷35万多件,玉石器、瓷器、珐琅器、玻璃器、文具及雕刻品等近15万件,织绣13万件。珍宝、配饰、武器、乐器、钟表仪器、生活用具等宫廷器物近10万件,书法和绘画近10万件。铭刻6万多件,金属器3万多件,雕塑近2万件。

(一)陶瓷器;故宫博物院在近百万件藏品中,陶瓷器占约三十五万件。另外,还收藏有数千件实物资料和自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从全国各地150多个重要窑口采集的3万多片瓷片标本。

目前这些瓷器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国内外其他一些博物馆及私人也有零星收藏,其中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收藏约三十二万件。许多闻名于世的精品,如唐代邢窑白釉葵口碗,宋代汝窑三足樽、哥窑鱼耳炉、官窑弦纹瓶、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龙泉窑青釉凤耳瓶、定窑孩儿枕,元代蓝釉白龙纹盘,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成化斗彩鸡缸杯、弘治黄釉描金兽耳罐、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清代康熙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等,均属于原清宫旧藏品。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拨交、个人捐献、出土流散文物征集等方式,使故宫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日益丰厚,并弥补了原清宫收藏品在某些年代方面的欠缺。

如今,故宫博物院所藏中国古代陶瓷可谓自成体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陶瓷生产八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特别是所藏宋代五大名窑及明、清官窑瓷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世界上均堪称首屈一指。

(二)金银器;金银器在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金器。历经各代王朝,金银器的制作和使用久盛不衰。作为贵重金属,金和银的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又有亮丽的天然色泽,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宫廷里的金银器采用了铸造、锤鍱、錾刻、累丝等多种技术,还有的镶嵌着珍贵的宝石,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极富宫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故宫博物院藏金器约2400余件,主要为清宫遗存,大部分为清代制品。清代皇家用金器遍及典章、祭祀、冠服、生活、鞍具、陈设和佛事等各个方面,既有册、宝、金编钟、皇帝宝座前的金甪端、金香筒等礼器和祭器,也有塔、佛像、供器、佛龛、坛城等宗教用器,还有大吉葫芦,挂屏,盆景等室内陈设用器,当然数量最多的是金质的酒具和餐具等生活用器,另外,帝后的服饰佩饰中,也有一大部分以金器为主的首饰,如金指甲套、手镯、扁方、头簪、头约、领约、累丝香囊、搬指、火镰等。此外还有礼品或赏赐品,如一套六十柄的金累丝如意等。

故宫博物院藏银器900余件,亦绝大部分为清代制造,大部分以银壶、银杯、银盒等为主,制作工艺极为精致,如一套十二件的银方斗式杯等。

故宫博物院藏锡器200余件,其中各式各样的锡壶占据了多数,形状不一,上刻诗文、花卉、山水人物,还有一部分刻有私人收藏款。

(三)青铜器;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大件青铜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到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和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缛的呈组合的青铜器。进入西周、东周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长篇铭记历史事件文字的青铜器,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两个特有现象。青铜器的制造和发展,历代绵延不断,但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在先秦时代。

传说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以为传国之宝,鼎移则王朝易主。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楚子过周境,问鼎之轻重,则其觊觎王权之心,路人皆知。鼎彝或列于宗庙,或随葬于墓室,称为“礼器”,是先秦贵族等级身份的标志。这种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称为“周礼”。它对我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自汉代以来,青铜礼乐器时有出土,其上威严的纹饰,雄伟的气度,深得帝王之心,被视为国之祥瑞。于是官民贡献于上,皇室搜求于下,逐渐成为皇家的重要典藏。宋代曾集宫中所藏编成《宣和博古图录》。清代乾隆年间,则将宫中藏青铜器先后编辑了《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等图录。

清代皇家收藏的青铜器,在乾隆年间即已达数千件之多,除一部分在一九四九年迁至台湾,一部分流失外,其余仍保留在故宫。加上新中国建立以后陆续由政府调拨、私人捐献和本院收购的大量青铜器,故宫博物院现藏历代铜器一万五千余件,其中先秦青铜器约万件左右,是国内收藏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

(四)珐琅器;故宫博物院是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上收藏中国古代金属胎(主要是铜,亦兼或有金和银胎者)珐琅器数量最多的地方。共收藏有从元代到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金属珐琅器6000余件,其中掐丝珐琅器4000余件,画珐琅器2000余件。这些藏品,除一部分为民间作坊制造外,绝大部分是由明清两代(明代御用监、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以及广东等由皇家所控制的机构生产的。

故宫博物院所藏具纪年款识的珐琅器有明代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朝,以及如“老天利”、“德兴成”、“志远堂”等字号的商营作坊的珐琅制品。

故宫博物院所藏金属胎珐琅器,品种齐全,除掐丝珐琅器和画珐琅器两大类外,还有少部分的錾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透明珐琅器,以及在一件珐琅器上同时使用两种制作工艺的作品。这些作品表现出了内廷造办处、广东、西洋,以及中西合璧等不同的风格特点,用途广泛,涉及宫殿陈设、宗教祭祀、殿内建筑装饰,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中国古代金属胎珐琅器的珍贵实物资料。

(五)漆器;是以木或其它材料造型,经髹漆而成的器物,具有实用功能和欣赏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的特性并将漆调成各种颜色,用作美化装饰之用的国家。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就发现了一只木胎红色漆碗,由此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上光辉的第一页。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制作生活用品,漆色以红、黑两种单色为主,工艺仅有彩绘和镶嵌两种。

战国、汉代是漆器制造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各种实用与观赏品大量出现。髹漆工艺主要有描彩漆、镶嵌、针刻等。装饰纹样盛行动物纹、云纹、几何纹等。特点是色彩丰富、线条奔放、勾勒交错、气韵生动。

东汉以后至宋代,漆器制作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但其间也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唐代的金银平脱工艺、宋代的雕漆工艺都得到高度发展。

元明清时期达到了漆器制造史上的又一高潮,官造、民间漆器生产同时并存,共同发展。元代的雕漆工艺取得了辉煌成就,并涌现出张成、杨茂、张敏德、彭君宝等技艺卓越、流芳千古的制漆名家。明代的髹漆工艺全面发展,工艺技法已有14大类,近四百个品种,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程度。清代在继承明代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某些品种在造型和制作技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进一步推动了漆器制造业的发展。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收藏漆器最多最丰富的博物馆。藏品达一万七千余件,其中以元明清三代传世作品为主,兼有少量早期作品。在元明清三代的作品中,又以宫廷作品为主,兼有部分民间作品,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5件。这些漆器不仅种类齐备,内容丰富,且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和研究价值,是世界工艺美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主要门类之一,是雕刻与塑造的总称。雕刻多施于木、石、金属等材质之上,塑造则以泥土为主要材料。中国古代雕塑源远流长,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风格各有差异。新石器时代的陶塑与玉石雕刻,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铸造,秦汉陶俑、陵墓石雕与画像砖石,魏晋南北朝石窟造像等各具特色。隋唐各类雕塑臻至大成,呈现出全面繁荣状态。宋元明清注重意趣的表现,雕塑面貌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雕塑艺术家。

故宫博物院所藏特色雕塑品,主要包括:上自战国,下至清代的各色俑类,尤以两汉与隋唐陶俑为多;所藏河北曲阳白石佛像始自北魏晚期,止于盛唐天宝年间。佛像数量多,持续时间长,纪年发愿文排列有序,材质温润洁白,雕刻精美;50尊广东韶关南华寺木雕罗汉像,雕造于北宋庆历五年至八年,是由客居广州的连州、泉州、衢州、潮州人捐资修造,它以现实人物为参照对象,形态各异,所刻发愿文内容丰富,是研究世俗信仰的重要资料;所藏何朝宗、石叟、尚均、杨玉璇等人的瓷、铜、石雕刻作品,数量与质量在国内外公私收藏中堪称翘楚;多区域、多内涵的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隋唐时期的人物与动物砖雕,出自湖北武汉等地的考古发掘,是当时丧葬习俗的真实反映;宋代的二十四孝砖雕,更重视孝道在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故宫博物院所存雕塑文物源于以下途径:一是清宫旧藏,如紫禁城内佛楼、佛堂所存藏传佛教造像、明清名匠的工艺佳作等;二是国家拨交,此类文物或为考古发掘品,或为没收文物商贩之非法所得;三是接受捐赠,包括博物馆、考古机构的捐赠和个人捐献;四是收购,1949年以后,故宫博物院从社会上收购大批珍贵文物,充实院藏。

故宫博物院雕塑文物以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称著于国内外,是中国雕塑文物的重要收藏机构之一。

(七)玉石器;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这些玉石器中玉器占了绝大部分,其余亦有水晶、玛瑙、青金石、芙蓉石、孔雀石、珊瑚等珍贵宝石制成的器物,品种齐全,工艺精湛。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

(八)玺印;玺印是凭证工具之一。国家、官吏与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皆须以印记为凭证,于是官、私玺印产生了。玺印大约始自东周,代代相承,未曾间断,完其发展,可分四期:

1、散制作期:传世的出土古玺印最早为战国时代的制作,印体有大小、方圆、一二三层之分,顶端作小鼻纽者最多,印文有三晋、齐、楚等国古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

2、形制统一期:秦汉魏晋皆有统一印制,南北朝因之。皇帝专用玉质,称玺,余者用铜,称印。这段时间之印章有大小方圆、长方等等形式,印体日渐厚重,以鼻纽、龟纽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阴文小篆,有界格,两汉魏晋的入印篆书方圆俱备,被作为典范,称为谬篆。此外有鸟虫书及与其相类之文字,印文外加装饰及有形印皆为东汉所常见。南北朝印章继承魏晋之作,饶有古趣。

3、发展变化期:隋唐以后印体增大,鼻纽变成小长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宽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阳文,由细笔微曲之唐篆变化为九叠篆,还有以西晋文、蒙文、满文和满汉篆书合文入印者,印边日渐增阔,布局日趋丰满,笔划与空白日趋均匀。清宫的二十五宝玺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完成,是专用于国事的传国宝,除一金一檀木外余皆玉质,体积硕大,作各式龙纽,为前世所无,玺文有满文、满汉篆书合文。其它大小宝玺多为石质,乃御笔和赏鉴所用,其性质属私印闲章,惟石料、制纽皆极精美,具庄重珍贵的特点。

4、继往开来期: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铜质印章。印文主要由书画家亲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镌刻,他们皆以秦汉六朝古印为宗,创造出个人风格,如明文何,清浙徽派诸家,晚清赵之谦、吴昌硕都是名声显赫的大家,他们不仅为中国玺印的历史写下了灿烂的篇章,而对东方邻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九)织绣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织绣文物13万余件,包括服饰、材料、陈设用织绣品和织绣书画四大类。其中服饰类有成衣、冠帽、冠杂、靴鞋袜、佩饰、佛衣和活计等;材料类有锦、缎、绫、罗、绸、纱、绢、绒、缂丝和棉布等;陈设用织绣品有铺垫、坐褥、靠垫、迎手、椅披、门帘、帐子、围幔、被子、枕头、炕单、炕席、桌围等;织绣书画是以书画、诗文作品为蓝本,运用织、绣等工艺技法加以艺术再现的欣赏性艺术品,装帧形式有轴、卷、册、条屏、屏风、扇面、镜心等。

故宫博物院的织绣藏品绝大多数为清代皇宫用品。这些织绣品几乎都产自江南的江宁(今南京)、苏州和杭州三处官营织造局(统称江南三织造)。江南三织造规模庞大,资力雄厚,分工细致,管理严格,工艺精湛,代表了清代丝织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故宫博物院织绣藏品数量多、品种繁、规格高、质量精、保存好,在国内及世界博物馆同类藏品中首屈一指,对于研究清代服饰制度、清代丝织品织造技术水平、丝织业发展状况,以及清代的历史文化、宫廷生活、艺术审美和思想观念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十)文房四宝;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文房之名,起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公元 420—589年),专指文人书房而言,以笔、墨、纸、砚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们誉为“文房四宝”。四宝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最负盛名。文房四宝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汇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可称笔砚精良,人生一乐。

文房用具除四宝以外,还有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物品,称为文房清供,也都是书房中的必备之品。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宝多为清代名师所作,皇家御用,用料考究,工艺精美,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文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和能工巧匠们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是文房用品中的瑰宝。

(十一)明清家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家具甚为丰富,总数量多达上万件,其中明代家具有三百余件。清代家具中床榻、椅凳、桌案、箱柜、屏联、台座等一应俱全,还有东洋家具和西洋家具近五百件。其质地有紫檀、黄花梨、花梨、铁梨、乌木、鸡翅木、酸枝木、榉木、楠木、桦木、榆木、瘿木、黄杨和漆等。这些家具除部分由清宫造办处制作外,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作、京作、苏作、晋作最为著名。这些作品可以全面地反映明清家具的风格特点,对研究明清家具的艺术成就和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十二)钟表仪器;是故宫博物院众多文物庋藏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种类。这类文物是明末以来西学东渐下的产物,是反映明清时期中国宫廷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的重要遗存。明朝末年,来华的传教士为了谋求教务之发展,在反复探索、权衡之后,采取了展现西方科学为主旨的传教策略,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崭新的一页。他们或进献从欧洲携带来华的钟表仪器,或以他们的学识、技术向中国社会特别是清朝宫廷提供世俗服务,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亲自制造或指导造办处工匠制作了大批的钟表仪器,并影响当时宫廷的学风,进而使引进、购买和制造钟表仪器变成宫廷自觉的行为。这一历史状况决定了中国宫廷钟表仪器收藏的特殊性,其在承载中外文化交流和影响方面所显现出来的代表性、典型性、广泛性是世界上其他博物馆的同类收藏无法比拟的。

故宫所藏钟表1500余件,年代跨度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其中尤以乾隆时期的藏品为最,这和乾隆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乾隆帝对钟表的喜好有密切关系。这些钟表包括中国钟表和欧洲钟表。中国钟表有当时清宫做钟处以及广州、苏州制造的;欧洲钟表有英国、法国、瑞士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制造的。其中英国钟表尤以造型美、变化多、数量大为著。这些钟表不仅报时准确、造型精美、色彩绚丽,而且融绘画、雕塑、工艺、天文、音乐、机械、科技等于一体,从中可以领略百余年前中外钟表制造的精湛技艺,其独有的特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十三)科技仪器;故宫所藏科技仪器共700余件,时代从清初一直延续到清末,产地有英国、法国及清宫造办处等。这些仪器涵盖当时天文学、数学、地学测量等诸多学科。每类仪器中根据用途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学类中就有天体仪、浑仪、日月星晷仪;数学类仪器中分度量仪器与计算仪器,其中度量仪器主要有算尺、比例尺、分厘尺、角尺、矩尺等,计算仪器主要有比例规、假数尺、算筹、计算机等;地学测量方面则有象限仪、全圆仪、半圆测角仪等。这些仪器曾被宫廷广泛使用,反映出宫廷科技交流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及文化历史价值。

(十四)玻璃器;在明清时期又称为“料器”。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玻璃器是在西周时期,虽然中国的玻璃制造工艺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在清代以前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

清初,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和制造中国自己的优质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一直生产到清朝末年。当时,主要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的能工巧匠们,与来自欧洲的技术人员如格林、纪文、汤执中等一起,依靠皇家雄厚的资材,凭藉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烧炼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清代宫廷玻璃器,按艺术加工技法的不同可分为9个品种,分别为单色玻璃、套色玻璃、金星玻璃、搅玻璃、戗金玻璃、玻璃胎画珐琅、刻花玻璃、磨花玻璃和点彩玻璃。从制造档案和传世作品可以看出,清宫玻璃器制作的高峰期是在康、雍、乾三朝,嘉庆朝以后开始衰落,不但数量、品种减少,质量亦日渐下降。

(十五)竹雕、木雕、象牙雕刻以及犀角雕刻;均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领域中的不同门类,但往往被合称为“竹木牙角雕”,有时甚至还将果核雕、匏器(葫芦)工艺等也囊括于内,成为在青铜、陶瓷、玉器、金银器等传统深厚影响巨大的工艺门类之外的各种工艺杂项的代名词。总体而言,这几种工艺确有共性。首先,它们的历史都极为悠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由于竹、木、匏、角等天然材质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比较轻易地直接获取,所以对这些材质的广泛利用显然早于青铜、陶瓷等人工材质,它们被制作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工具、乐器等。

我们通过古代与器具有关的汉字,多从“木”从“竹”等,就不难想见,特别是零星的考古发现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其次,这几种工艺出现得较早,却一直与日用联系较密切,竹、木、匏等俯拾皆是,往往即取即用,难成重器,加之质地容易朽坏,所以留存实物与文献材料非常零散;象牙与犀角虽然比较珍罕,但又过于稀少,而且本身形态局限性很大,因此可资排比的资料也不多。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它们都没有形成稳定的工艺传统。直到明清时期,随着整个工艺美术领域的繁荣与发展,竹木牙角雕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法,留下了大量美轮美奂的作品,派生出全国闻名的地方物产,得到了上层社会的关注乃至亲身参与。

再次,在明清时期出现的众多著名匠师中,有很多兼能治竹木牙角者,他们在雕刻技法、器型设计、装饰意匠等方面,使各门类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而且,竹木牙角几乎都被用来制作小件的陈设品、文房用具、玩赏器物等,应用范围也很相似。当然,竹、木、牙、角雕在共性之外,更多独立的面貌,它们针对材质的不同属性,均具备一套完善而独特的雕刻技术,有自家传承有序的演生规律,更有许多姿态各异的作品传诸后世。这些作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取向,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遗产。

(十六)故宫收藏的宗教文物;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文物四大类。汉传佛教文物以清宫旧藏的各种佛教经典为主,以及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入藏的各类佛教造像。道教文物五百多件存于钦安殿、玄穹宝殿两处殿堂,供奉道教的神像、供器、法器、经书。萨满教文物存于坤宁宫西暖阁,有萨满祭祀仪式所用的神像与道具等几十件。

故宫的道教、萨满教文物一直在原来的存放的地方,文物与古建未脱离,保存了大量的原始信息,具有比一般传世文物更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藏传佛教文物占宗教文物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原存于清宫多处藏传佛堂,这些文物在佛堂内一切维持原样,反映了宗教建筑与文物组合的整体空间,藏传佛教的文物大部分来源于清代蒙藏地区的民族宗教领袖进献皇帝的珍贵礼物以及内地宫廷所造的佛教艺术精品,其中还包括有不少来自印度、尼泊尔的域外佛教艺术精品。它们显示了藏传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清代中央政府与西藏的紧密关系和清朝治理蒙藏边疆的历史进程。

(十七)首饰;清代宫廷后妃们的首饰由广储司和造办处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镶嵌作、珐琅作等处承做。这些宫廷首饰造型高贵典雅,做工细致入微,所用金银珠宝的数量之巨难以数计。同样,这些首饰中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后妃们的首饰按习惯分成头饰、颈饰、手饰、佩饰等几大类。这些精美绝伦的饰品,以金银、翠玉、珍珠及各种质地的宝石来制作,精雕细琢,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累丝、镶嵌等手法,再加上清代特有的掐金丝和点翠等工艺,使清代的宫廷女子们显得更加高贵典雅,美丽动人,也体现了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平。

(十八)清宫武备;清朝本其“国语骑射”的民族特点,大倡尚武精神,采取了多种办法以保证满族贵族与八旗官兵的武装水平与战斗力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举动莫属“大阅”与“围猎骑射”。

清代大阅是皇帝亲自检阅八旗部队,审察众多兵种集合演练其成效的重要军事活动,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而围猎,则是皇帝常年举办的考核八旗官兵骑射与尚武能力的强有力的科目。这些活动的场所,广泛分布于京师及附近地区。尚武精神决定了清代武备成为国家军政要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宫廷军备之遗存,大部分属于清代皇帝的御用品,其中又包括专用于大阅与骑射所用的实物,以及大量供赏玩与陈设器类;也有皇室成员、禁军、侍卫亲军和八旗官兵之遗物;还有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贡入宫廷的利器,其中重要的有如在乾隆三十六年(1772)率领土尔扈特民族部落万里归国的杰出首领渥巴锡的腰刀等。

另外在清宫武备中还存有一类数量不多,但制作无比精良的世界各国兵器,出自英、荷、朝鲜、日本与尼泊尔等国,是当时世界武器装备交流史与军事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与实物。现存故宫的清代武器装备大体可分为冷兵器与火器两大类,其用材主要有钢、铁、铜、木、优质动物皮革,还有象牙、骨等,选用涉及广泛。

据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所载,清宫武器装备名目繁多,形制多样,主要有甲胄,弓矢,长短枪具,各式刀剑,各种类之矛、戟、镗、利镰、锤、匕首,长短火枪,各式重炮等。然清道光朝后,清朝武功较之西方急剧落后。这些武备文物就成为清朝数百年来军备盛衰交替的历史见证,强烈地折射出清朝军事、政治态势的转变,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传统武器装备与世界兵器发展的冲突与融合。

(十九)演艺道具;清代皇家的演戏机构始设于康熙年间,称“南府”,演员由宫内太监组成,故称“内学”。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江南伶人别具特色的表演,令其耳目一新,遂命扬州盐政和苏州织造举荐色艺俱佳的伶人进宫,以充实皇家的演员阵容。为此,朝廷特在景山后辟房百余间,供伶人们排演、居住,为了区别太监组成的“内学”,称其为“外学”。鼎盛时期,两处的艺人有千余人之多。道光时期,改南府为昇平署,大量裁减演戏人员。清末,慈禧太后嗜戏如命,搜罗民间著名艺人充实皇家戏院,清代皇家戏剧得以复兴。

故宫藏戏曲文物异常丰富、种类繁多,有戏衣、盔头、砌末、唱片等,还有属于古籍类的戏本、戏剧画等。众多的戏曲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清宫当年戏曲演出的盛况,也是清代诸帝爱好,乃致痴谜戏剧的有力佐证。

故宫收藏的清代乐器,以祭祀和殿陛朝会中使用的典制乐器为主,包括“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卤簿乐”等所需的乐器。另外还有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如萨满教祭祀用的“嚓啦器”、“太平鼓”等满族乐器,匏制三弦、胡琴、马头琴等蒙古族乐器。此外,还有乾隆年间西洋诸国进贡的西洋乐器。清代宫中演戏盛行,因此也就留下了不少戏曲伴奏乐器,有单皮鼓、拍板、堂鼓、各种锣、月琴、什不闲等。

故宫收藏的明代以前的乐器不多,但多为珍品。如唐代大忽雷、小忽雷,为传世的孤品,其历史和艺术价值难以估量。再如唐代的“大圣遗音”琴、“九霄环佩”琴、“飞泉”琴,宋代的“玉壶冰”琴、“海月清辉”琴,元代的“朱致远制”琴,明代的“奔雷”琴、“焦林听雨”琴等,时代最晚的是谭嗣同的“残雷”琴。另外还有供观赏用的铁琴、铜琴、石琴等。

(二十)佛教用品;故宫博物院庋藏的生活器具类文物大项有宫灯、盆景、如意、药具药材、锦扇、编织品等,杂项有冰箱、水烟袋、火镰、镜支、梳具、粉盒、茶叶、金属的食具、饮具、花蜡、香等。其来源主要是清宫旧藏,也有少部分来自民间征集或个人捐赠。这些文物绝大多数是在清代制作的,分造办处制作与民间贡品。由造办处制作出的往往不惜成本,取用上乘的原料、指派优良的工匠,费时费力,制作出最为华贵、最具有时尚性、也最反映当朝的工艺水平的艺术精品。而民间贡品则以本地区特有的原材料、施以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精益求精地加工而成。

(二十一)生活文物;故宫藏品中的生活文物,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所选材质迥然不同,诸如纱、牛角、珠宝、银、铜、锡、木、绸缎、毛、草木等,与之相应的工艺上也就千差万别。工艺中集编织、累丝、镶嵌、捶打、雕镂、錾刻、染色、花丝、粘贴、刺绣、彩画、吹塑、打磨等,是传统工艺的极大宝库。

这些生活器具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揭示鲜为人知的清代宫廷生活特点的同时,更多地展示了中国的传统工艺、奇巧的造型、装饰的艺术,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二十二)绘画收藏;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五万件(套),近千件系国家一级文物,几乎囊括了中国绘画发展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其中元以前精品四百余件(套),数量居全国各博物馆之首。这些作品中,有不少为稀世之珍,或为历经劫难而流传至今的孤本真迹,或为美术史上大师巨擘的铭心绝品,精华荟萃,蔚为大观。绘画藏品也因此成为故宫博物院艺术藏品的重中之重。

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以明清宫廷旧藏为基础。历代帝王对书画珍玩的喜爱使大量艺术珍品汇入宫中,乾隆时期内廷收藏的历代法书名画就曾达数万件之多,存世的晋、唐、宋、元名画几乎搜罗无遗,可谓盛极一时。但随着清王朝的衰微崩溃,加之数次战乱兵燹,这些藏品有些被外国列强劫掠出境,有些被末代皇帝溥仪盗运散佚民间,至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初步清点的宫内藏书画数量尚不足七千件。

1936年,国民中央政府为躲避日寇劫掠,将文物南迁。1948年,又将千余件绘画精品运往台湾,其时北京故宫所藏书画仅余五千余件,而元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散失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工作,国家文物局在50年代先后数次将通过清查、整理、调拨、接收等各种方式收集的书画作品拨交故宫博物院,其中也包括国家以重金从境外购回的珍品。许多国内外爱国收藏家也纷纷将自己呕心沥血的秘藏无私地捐献出来,大大丰富了故宫的库藏。与此同时,自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殚精竭虑、坚持不懈的收购和征集,发现并入藏了一大批绘画精品,使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体系日益完善。

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年兴起的拍卖风亦成为故宫博物院一个新的书画收藏来源。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不少当年深藏大内,又流散各地的绘画珍品在历经沧桑劫难后终于又回归故宫博物院这座文化艺术遗产的宝库,被完好地收藏起来。这些蕴含着巨大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绘画精品将会在网上奉献给艺术爱好者。

(二十三)法书不同于书法;法书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着书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

明清两代宫廷内府集中了历代法书作品,其情形见于康熙时所纂《佩文斋书画谱》和乾隆、嘉庆两朝所编《石渠宝笈》三编等著录中。本世纪初,清代末帝退位前后,藏品流散而出。世纪中叶,一部分越过海峡,至今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五十年来,由于政府的关怀和收藏家(张伯驹、陈叔通、朱文钧、罗福颐、邓以蛰先生)的贡献,众多精品复归紫禁城,于是书法宝库得以重建,饮誉中外。

不论是尺牍、诗文,还是写经、抄本,无不意涉瑰奇,思逸神超。每每展卷,界破虚空,自能体会到: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留下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

(二十四)铭刻;一词包含铭文与镌刻两方面内容,商代的甲骨刻辞、商周的铜器铭文,以及战国、秦、汉以来的印章、砖瓦、陶器、封泥、刻石、碑和帖上的文字皆可属于铭刻范畴。

商代的甲骨刻辞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五千多个。故宫博物院所藏殷墟刻辞甲骨约四千余片,著录于《殷虚书契续编》、《卜辞通纂》、《殷契佚存》、《殷契拾掇》、《殷契拾掇二篇》、《甲骨文合集》等书中。

砖瓦属于古代建筑材料。考古发掘表明,目前所见最早的砖文出现在战国时期。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东汉时期刻字砖内容丰富。

另外,120余块上世纪三十年代西北科学考察团发掘出土的高昌砖也收藏在故宫,这些麴氏高昌砖对于研究高昌文化的发展、丧葬习俗以及西域与中原的关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刻石,有碣石、碑刻、墓志、摩崖、石经、造像题记、题名、帖等等多种形式。碑是刻石文字中的一种,最早的用途是为下棺。刻碑的兴起始于东汉之初,盛于桓、灵帝之际。从内容上讲,碑可分为墓碑、功德碑和记事碑三种。

帖在形制上与碑不同,为横石。一般高一尺有余,宽二尺五左右。所用材料有石有木,木帖版常采用枣木或梨木刻成。从编辑体例上分,有丛帖和单帖两种,丛帖是将一人或多人的几件或多件书迹、诗文、信札等收集起来进行镌刻,而单帖则是一种帖独立成篇。两者收刻数量不同,刊刻目的皆为书法、文字的流传。

人们用纸、墨将碑帖刻石上的文字椎拓下来,这样字迹清晰,便于阅读,同时保存方便,流传益广。据记载,刻帖的最早年代起于南唐,相传有《昇元帖》、《保大帖》,但未见流传。现见到最早的可信丛帖,是北宋宋太宗时所刻的《淳化阁帖》。碑帖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为历史学、文字学、文学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可与史籍互相补证。

故宫博物院收藏各个时代碑帖有几万件,小部分是清宫旧藏,大部分是近五十年搜集入藏的。一批著名的鉴藏家如朱文钧、马衡、张伯英、吴兆璜、张彦生等相继将珍藏赠与故宫博物院,聚集了一批递藏有序的善本(宋拓、明拓和孤本)。

(二十五)外国文物;故宫博物院庋藏的外国文物有漆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珐琅器、金属器、织物、绘画、书籍、雕塑、家具、钟表、科技仪器等。这些文物分别产自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瑞士、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美国、保加利亚、朝鲜半岛等国家和地区。其来源主要是清宫旧藏,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民间征集或个人捐赠。外国文物的时代从16世纪至20世纪初不等,以18、19世纪文物居多。其中尤以日本文物数量最丰,种类最多。仅就日本绘画而言,题材有山水、花鸟、人物、佛像等;包括轴、册、扇等多种装裱形式。

外国文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再现了所属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反映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政治、文化交流的盛况。一些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文物,比如,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时所带来的自来火枪等礼物,成为清朝政府与英国政府间交往的直接见证。可以说,故宫藏外国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艺术性方面,它们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

全部资讯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