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电影看起来为什么这么逼真(立体效果差引发观众抗议)
科幻电影大片《沙丘》上映以后,很多观众对该片3D版本的效果提出了质疑,继而引发了一波抵制3D版本的热潮。而电影院也被迫重新调整了3D版本的排片比例。
1、3D电影效果被质疑不少观众反应,该片的3D版本除了字幕以外,其他内容基本感觉不到立体感。同时还失去了2D版本的品质,分辨率从4K降低到2K,亮度也因为眼镜对光线的过滤而大幅降低,影片中的沙漠风光场景显得很昏暗,3D版本观影体验相当差。
其实,这不是观众第一次反应3D电影的效果差。在很多的3D电影中我们都感觉不到那种强烈的立体视觉冲击。相信很多观众都还记得《阿凡达》给我们带来的美轮美奂的三维立体视觉享受,包括后来的《龙门飞甲》等电影的立体效果都让人眼前一亮。那么,为什么大部分的3D影片会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呢?
电影院观看立体电影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拍摄的方式完全不同。一种是从一开始就按照3D的要求采用两台摄像机同步拍摄的真3D电影,而另外一种则是先用一台摄像机拍好2D电影,然后后期转制成3D格式的伪3D电影。很多的电影的3D版本其实就是采用第二种方式制作出来的,因此效果会比不上第一种。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泰坦尼克号》的3D版本就是采用后期加工转制成3D效果的。
那么,2D电影是通过怎么样的方式转换成3D电影的呢?为什么效果会比不上原生的3D影片呢?让我们从3D电影的技术原理着手分析一下。
2、人的眼睛是怎么分辨物体的远近的?人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同时看向一个物体时,因为左右眼的视线角度有微小的差别,所以左右眼看到的物体影像也是有细微差别的。两幅图像传送到大脑,然后大脑根据两幅图像的差别合成为该物体的立体影像。
从左右眼两幅图像的差别大小,大脑还可以根据经验计算出这个物体距离人的远近。两幅图像差别越大,说明物体离人越近,反之差别越小,则物体离人越远。
感知到了视野里面每个物体的远近后,人也就看到了一幅具备景深空间的立体影像了。
左右眼影像存在差异
3、3D电影是如何实现立体效果的3D电影之所以能形成立体效果,完全是模仿了人眼看东西的原理。和2D电影采用一台摄像机拍摄不同,3D电影同时架设了两台摄像机来模拟人的左右眼进行拍摄。两台摄像机的架设位置也会有一定的距离,用来模拟人的左右眼的位置差别。
左右摄像机分别独立拍摄了两路视频影像,在电影院放映的时候,也是通过两台放映机来放映,将两路有着细微差别的影像同时放映到银幕上。然后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观众的左眼睛只能看到左边摄像机拍摄的影像,而右眼睛只能看到右边摄像机拍摄的影像。这里所说的技术手段,大部分时候就是我们所戴的立体眼镜,这种眼镜通过一种叫作“偏振”的光学原理,在左眼镜片上过滤掉了右边摄像机拍摄的图像,而在右眼镜片上就过滤掉了左边摄像机拍摄的图像。
通过这样的过程,在电影院观众的左右眼中看到的就是左右两路有着微小差别的影像,这样在大脑中就能感受到每个物体的距离远近了,从而完美的模仿了人的左右眼看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场景。
立体电影双镜头拍摄
4、已经拍摄好的2D电影怎么转换成3D电影对于已经拍摄好的2D电影,相对立体电影就缺少了一路影像(左眼或者右眼的)。假设我们将已经拍好的这一路影像给左眼去看,那么就需要想办法补全右眼的那一路影像。问题是,另外一路影像本应该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有的地方会少一点,有的地方会多一点。更复杂的是,距离观众越近的物体,这种差别就越大。也就是说场景里面的每个物体这种差异的大小是不同的。那么,要完成这一路影像的补全,就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确定每个物体距离观众的远近
因为已经拍摄的影像是平面的,缺少距离(景深)信息,所以需要依靠人工的经验,结合电影前后的场景、物体的运动轨迹来判断物体距离观众的远近。当然现在也有一些软件可以辅助来进行计算判断,但是并不是非常可靠。
2)物体抠图
将每一个场景空间根据距离观众的远近划分成不同的平面,然后将场景中的每个物体的图像抠出来,放到不同远近的平面中。
两路影像
3)补全差异部分
根据每个平面的距离远近对这个平面的图像进行差异计算,然后采用一定的方式(现在主要还是靠人工去绘制)去补全这种左右眼视觉差异的部分。
4)合成影像
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去将这些平面的图像再次合成为一种完整的影像。
5)逐帧制作
对电影每一帧画面重复上面1-4步的工作(大部分电影每秒是24帧,一部90分钟的电影大概就是13万帧画面需要逐帧处理)。
完成了上述步骤后,就补全了另外一只眼睛需要的影像了,2D电影就会出来了3D效果。
5、2D转3D的电影立体效果怎么样?因为少了一路实际的影像记录,主要靠人工的经验来判断补绘,有些信息甚至需要无中生有,因此跟实际的数据会有一定的差别。所以2D转3D的电影的立体效果肯定距离原生的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如果是按照上面的流程对每帧图像都认真做计算和补绘的话,这种转制而成的3D电影仍然可以达到能被人接受的立体效果。
只是,转制的过程费时费力,一部电影的转制动则需要几百人来工作几个月,很多制片方本身对3D版本的质量并不重视,加上赶着发行放映,所以经常会偷工减料。这样,就造成了像《沙丘》这种3D影片除开字幕外其他几乎没有立体元素的情况。
imax立体电影
6、电影公司为什么更愿意事后转制而不是一次性拍摄成3D版本大量的影片的3D版本采用了事后转制而非原生拍摄的方式,应该主要是考虑了下面的原因:
1)设备成本的考虑
3D电影拍摄需要2台摄像机及配套设备,而这些设备都非常昂贵。
2)人员配备的考虑
3D版本的拍摄需要配备3D方面的专业人员,包括灯光设计、机位布置、运镜协调、两台摄像机焦点同步等问题的处理等等,都需要团队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而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市面上现在还不多。如果因为人员不专业导致到返工拍摄就会损失很大。
3)后期特效制作成本的考虑
因为同时拍摄了两路有差别的影像,后期制作的成本也相应地需要多处理一路影像,因此制作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不少。
imax立体电影拍摄
结语当然,根据业内人士透漏,一部2D影片转制3D的成本也并不小,原生3D拍摄带来的成本提升影响并不算特别大,投资越大的影片这种提升比例就越小。对于大部分选择转制方式来制作3D版本的制片方来说,一方面可能是考虑了技术风险的因素,而另一方面,也许对于3D版本的质量本身就不够重视,从而期望通过降低转制的工艺要求来节约成本吧。
只是观众总有回过神来的时候,用一部2D的电影草草贴上一个3D的标签,从而收取更高的票价,这显然低估了观众的智商,肯定也不是一个可以长期倚靠的盈利方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