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大幸福瞬间(这些牛人都是广州荣誉市民)

获得国际菲尔兹奖(数学界诺贝尔奖)的丘成桐、香港首富李嘉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万祺、霍英东,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澳门传奇人物何鸿燊……你可知道这些学术精英、社会名流、商界奇才都是广州的荣誉市民?

全球华侨华人有近6000万人,原籍广东的有3000多万人,原籍广州的有三四百万人。

作为全国首个开展荣誉市民授荣工作并且是最早一个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授荣”活动予以规范的城市,广州自1986年以来共对15批437人授予了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广州荣誉市民遍布全球,据广州市官方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他们对广州市投资总额达1300多亿元人民币,捐赠款物折合20多亿元人民币。

今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的最新城市定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未来,广州将强化与香港、澳门的深度合作,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将建成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富有开拓性的授荣工作成为维系广州市与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及世界各国朋友间的纽带,增强了广州在海外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号召力。荣誉市民成为广州强大的“朋友圈”,侨脉也成为广州国际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广州十大幸福瞬间(这些牛人都是广州荣誉市民)(1)

开创先河

广州授予“鸡博士”荣誉称号

在广州漫长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可谓辉煌的黄金时代。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挺立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前沿,沿着改革、开放的探索之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突飞猛进,生机勃勃,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务实兼容珠江水,敢为人先带头羊”。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祖国的南大门。开诚相见,团结共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共同建设四个现代化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大政方针。

“1977年,时任美国洛杉矶鸡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许志俭回到祖国时,看到的是物资短缺,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各种物品都要凭票购买。这位‘鸡博士’当即决定帮助中国发展现代化养鸡业。他和香港两位好友刘浩青、邓焜先生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养鸡场———广州市机械化养鸡场,他也因此而成为新时期海外来华投资的第一人。”广州市侨办主任冯广俊介绍,1979年许志俭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成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人。

如同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南粤大地催生了诸多新生事物一样,授荣活动作为一项创举,它经过探索、实践、完善和规范之后,成为了广州市表彰对广州有突出贡献的海外人士的重要品牌活动。

“广州市还是全国最早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授荣’活动予以规范的城市,”冯广俊称,“授荣”工作经历了从规范性文件上升到地方性政府规章、再上升到地方性法规的过程。

1984年10月,广州市政府制定了《广州市华侨港澳同胞投资优惠暂行办法》,初步确定了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的对象和程序。

1986年6月14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了“关于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的程序”,制定了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的法定程序和具体条件。其后,广州市政府颁布印发了数个关于授荣的规范性文件。

2010年3月1日,《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条例》(以下简称《授荣条例》)开始施行。《授荣条例》对“授荣”活动的分工、受理、审核、公示等程序,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证章证书的制作,授荣仪式,经费保障和荣誉市民称号撤销等事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对原有制度设计有新的突破:一是扩大了荣誉市民推举方式,增加了自荐方式;二是首次创设了荣誉市民公示程序;三是“授荣”活动由过去的每两年举行1次改为每三年举行1次。2010年10月,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条例实施细则》(穗府办〔2010〕81号),对授荣条件及礼遇等事项作出进一步细 化 的规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广州市授荣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那些“第一”

400余荣誉市民投资逾千亿

事实上,“鸡博士”许志俭虽是广州市荣誉市民第一人,但1979年并未举行授荣仪式。广州市真正开展集体授荣工作是从1986年开始的。从1986年起算,至今30载,共有15批437位友好人士获得“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去世的有74人,取消称号3人。

“建造全国第一个机械化养鸡场的许志俭,从国外引进全国第一条电冰箱生产线的陈德薰,创办全国第一家现代化奶牛场和乳品厂的纪爱华和张紫珊,第一个担任管理中国高级酒店的卜格等等……”据广州市侨办副主任莫景洪回忆,的士“招手即停”服务、白天鹅宾馆落户等,可以说都是荣誉市民引进的。

据广州市侨办不完全统计,历年来荣誉市民对广州的投资总额达1300多亿元人民币,捐赠款物折合20多亿元人民币。“他们不仅仅是广州的投资者,还是广州的宣传者。”冯广俊称,扩大和团结荣誉市民群体对提升广州城市形象,扩大广州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推广州引智、引资、引技工作等具有重要作用。

丰富的侨务资源被视为广州围绕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总目标,推进“三中心一体系”和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三大国际枢纽”的重要战略资源。

冯广俊透露,今后将建立荣誉市民联席会议机制,构建职能部门与荣誉市民之间的常态化联系机制,邀请市领导、各相关职能部门和荣誉市民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荣誉市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为主要议题,形成一个常态化的议事平台;此外,建立荣誉市民档案库,建立荣誉市民专属网页,将广州重点推介项目、广州优势产业、各产业集聚基地或工业园区、投资指南、投资服务等信息在该网页上展示,让荣誉市民更直观了解广州。提供网络在线咨询服务或邮箱咨询服务,随时听取荣誉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又可为荣誉市民的投资提供政策指引,推动平台与广州侨网、广州商务委、广州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等官方网站进行链接,促进政务与商务的信息共享。

“侨务引智引资引技,要虚活儿实做。”冯广俊称,今后荣誉市民工作要从文化交流、慈善公益逐步向经济、技术交流领域拓展,促进荣誉市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促成境内外更多产业在配套生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业务合作。

群体变化

家族二代获授荣 科研专家渐增加

据记者梳理,荣誉市民群体里出现了祖孙三代、父子、母子、夫妻、兄弟都被“授荣”的现象,如香港合和实业的胡忠、胡应湘、胡文新祖孙三人,岭南画派代表人物赵少昂以及儿子赵之榦、赵之泰,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曾宪梓以及儿子曾智明、曾智雄,香港恒基兆业有限公司李兆基以及儿子李家杰,香港新世界集团郑裕彤以及儿子郑家纯等都是荣誉市民。

观察近三批荣誉市民,荣誉市民“第二代”比例上升。像第13批荣誉市民中有7人是荣誉市民“第二代”,占总人数近1/3,分别是吕耀东、何世铿、何世樑、李保常、苏文耀、林建岳、鲁展雨等,其父辈均为广州市荣誉市民。其中,何世铿和何世樑两兄弟是广州市第4批荣誉市民何耀光先生的儿子,其胞兄何世柱是广州市第8批荣誉市民。

分析15批荣誉市民,获得荣誉市民称号的原因主要是捐赠与投资行为,分别占比49.9%和31.2%。然而,记者统计发现,捐赠行为从第6批到第10批,平均占比59.5%,第11批到第15批平均占比29.9%,出现了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专家占比从第14批开始有显著提高。在第14批以前,只有第一批2位专家占授荣总数5人的40%,此外,连续数届,专家占当年授荣总人数比例均不超过8%。

而第14批当选的23位广州市荣誉市民,属投资类的2人,纳税类的4人,捐赠类的3人,专家类的7人,高级管理人员类的6人,友好交流类的1人。专家占比超过30%。著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广州市海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丘成桐就在其中。

第15批15名荣誉市民中,来自香港4人,澳门2人,台湾1人,外籍华人2人,外国人6人。其中,投资类2人,纳税类1人,捐赠类2人,专家类6人,友好交流类4人。本批荣誉市民中的科研专家类占比较往届明显上升,占比达到40%,包括中科院院士唐本忠先生,曾任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主席的苏尼·斯文贝格先生,现任诺贝尔化学奖评委拉斯·奥尔夫·彼昂。人选中的4名友好交流类人士为广州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提升广州国际形象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近三批荣誉市民的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广州市荣誉市民从往届主要以实际投(引)资额、捐赠额和纳税额等硬指标为衡量标准,转变为更加注重从引进科技、教育、医疗、管理领域的贡献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适应我市厚植创新的发展需要。”冯广俊称。

链接

什么人能成为荣誉市民?

据了解,广州荣誉市民不仅对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还为广州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提升广州国际形象献言献策。“荣誉市民”称号并非终身制,而是有相应的退出机制。截至目前,共有3人被取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广州市荣誉市民授予工作1979年开始,授荣仪式从1986年开始,曾两年举行一次,目前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荣誉市民享受哪些礼遇?

1应邀列席市人代会、市政协会议。

2应邀参加广州举行的重大活动、享受贵宾礼遇

3应邀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专题调研、决策咨询等活动

4进出广州有关客运口岸时,由有关部门协调查验单位提供专门通道或者通关便利

5获赠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资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