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大夫是什么官职 大夫和郎中区别大着呢
将医生称为“大夫”,至今仍十分流行;称作“郎中”者,除了一些耄耋老人外,社会上已经鲜见。但在几十年前,“郎中”作为医生的别称还很普遍。可是社会为什么慢慢淘汰了“郎中”的叫法,统一称为“大夫”呢?
今天就来说说这两个词的区别。
在我国远古时期,由于医学技术不发达,人们生病了通常认为是神明的降罪,所以就会请巫师来驱邪辟凶,用巫术治病,因而那时的人们处于巫医不分的阶段。我们从医字的两个繁体字“醫、毉”也可以看出来,其中一个字下面就是“巫”字。
古代巫医治病壁画
直到春秋时期开始,巫、医才逐渐分开,并开始出现专科医生。即使如此,那时人们也不是把医生称作为医生,而是有五花八门的叫法,如杏林、悬壶、太医等。
不过,战国开始,社会上有一种官职,叫“郎中”,秦汉沿置,而后隋唐宋元明清承袭,各部皆设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之下的高级官员,清末始废。
“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唐玄宗时期编撰的《唐六典》中,其中有文记载:“医生四十人”,但在这里的医生,也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医生,而是指一些学习医药的学生。
到了宋代,随着我国社会的空前发展,医药事业也随之水涨船高,当时的朝廷设立了太医局和御药房,并设有官员专门负责宫廷内的医疗工作。
在民间,朝廷也设立了专门的疾病治疗机构,称为“惠民局”,由朝廷派出的官员负责百姓的疾病治疗。其中,负责治病的官员根据医治的专科性质又分为食医、疾医、金创医,分别负责百姓的食物安全、疾病治疗和受伤后的救护。
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了“大夫”、“郎中”等官职,“大夫”这个词终于出现了。这两种官职的划分很清楚,太医专称大夫,而社会上以此称医生或卖药兼治病的人叫“郎中”,这在宋代及以后的笔记、杂剧、诗文、小说中屡屡出现。
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大夫”官职的从医人员特别多,为了给医生脸上贴金以示尊重,所以人们就干脆直接把医生尊称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现在看来,没有将医生称为“大(dà)夫”的,却时有将官职或爵位之称唤作“大(dài)夫”,搞不清其中的因果本末,闹了笑话。
相比较坐堂看诊的大夫,“郎中”一直是在民间营生的医者,虽然也确实是官员的一种,但是由于一开始过于接地气,百姓没有仰视感,所以“郎中”一词,慢慢就演变为了在民间讨生活的那种普通医生。
“江湖郎中”一般能够根据对方家庭情况而酌情收取诊疗费,对一些穷苦人甚至还免收医药费,因而大部分郎中在乡间有较高的声望。
和一开始的巫医相比,由于有了完整的医学技术体系的支撑,医生这个行业在我国古代职业排序的“九流”的多个版本中,一直稳居中九流第二位,仅次于举子。古代的读书人不是都有一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范仲淹语)的志愿吗?
清朝郎中给患者把脉
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要想日后成为医生,那至少也得在高考中考出比较好的水平,成绩在一本线上的佼佼者才能进入医学专业学习,毕竟这是个关系到患者性命的行业。由于整体素质偏高,所以现在的医生,社会地位更有直线上升的趋势。
和几十年前相比,走街串巷卖药看病的郎中越来越少,更多的则是在窗明几净的环境中坐诊的医生,所以,“大夫”一词成为主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版权信息:图文 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