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是不是看着很眼熟?但有多少人知道有一部同名动漫呢?在大众传媒和文化传播领域,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向来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文学是优秀影视作品诞生的沃土,更何况像陶渊明这样的大家之作,怎么可能没有后续?

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1)

动漫版《桃花源记》

2006年,由陈明执导、深圳环球数码出品的3D动漫《桃花源记》被誉为"最美的国产动漫",并一举夺得当年中国动画"美猴"奖最佳短片奖。短短15分钟的影片,情节虽然简单,但形式新颖,表现力强,刚问世就连获大奖,好评如潮。多年过去,这部将文学经典与现代数码技术看似完美结合的动漫作品,其得失成败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深究。

文本之失

从文本到影像的改编虽然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二次创作",但"忠于原著"毋庸置疑是衡量影视与文学互动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影视改编过程中需恪守的原则。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影响的诗人,陶渊明其文早已活跃于戏剧领域。历朝历代取材于《桃花源记》的戏剧作品可谓层出不穷,也因此形成了所谓的"陶渊明剧"现象。

透过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桃花源记》一文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认同感,一直为世人所称颂。不夸张地说, "桃花源"甚至成为后人认识陶渊明的形象标签和文化符号。

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2)

动漫里渔人所在村子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创作带有鲜明的自传特征,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只是在创作中使用了部分虚实结合的手法。因此,如何解读其作品成了认识陶渊明的关键。后世对陶渊明作品的收录中,多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并录为《桃花源记并诗》,二者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那么,简单地割裂二者文本关系,可能会导致对《桃花源记》理解上的重大偏差。

从动漫影片《桃花源记》的叙事内容来看,除了偶尔的情节增设,几乎都是以《桃花源记》为母体,《桃花源诗》的内容却只字不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然也以"渔人"作为主线进行叙述,但众所周知的是,他恰恰就是借渔人的眼去发现和描绘他的理想社会,富有奇幻色彩;而《桃花源诗》却不借渔人之眼,直言直语,表达的是陶渊明政治失落后的追求,二者不可分割,这正是陶渊明文学的高明之处。

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3)

渔人和酷吏

动漫《桃花源记》却屏蔽《诗》,完全依靠《桃花源记》,刻画了一位饱受官吏折磨希望远离世俗的渔人,渔人与官府之间的冲突成了推动全片发展的主线,影片以阶级斗争取代了陶渊明的个人价值追求。显然,文本上的缺失,造成了动漫《桃花源记》远离陶渊明作品精神内核的必然结局。这种迷失于原著的改编我个人觉得难以成为优秀的文学传播者。

政治叙事之失

叙事可以说是影视作品的表达生命,而叙事作品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叙事聚焦,通俗来讲,就是所谓的主旨意思。动漫《桃花源记》的叙事策略可谓运用得当,在短短15分钟的短片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动漫《桃花源记》自始至终聚焦于"渔人"上,全片信息都通过渔人和官吏、渔人和刘子骥、渔人和桃花源的接触来传达。剧情明显地想表现的是渔人所受的奴役和折磨。片头的官吏鞭打和片尾的踢踏形成首尾呼应,从而突显对立双方的不平等关系,充满了政治意味。不用说也知道,这种聚焦恰恰符合国人解读文学作品的思维传统,再加上独特的形式,影片自然会收割一波好评。

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4)

官府与渔人的直接冲突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陶渊明的文本上,就会发现差异在哪里。《桃花源记》的政治叙事并非如此。他作为一位典型的政治受挫型诗人,作品必定无法摆脱政治的情愫。尽管如此,我们很多人也应该都了解过陶渊明的历史,他的仕途坎坷崎岖,直至他"猛志逸四海"的政治抱负彻底熄灭。和大多数仕途受挫的官员类似,他也选择归隐田园,但这并未让他得到身心的慰藉。因为人最痛苦的,是无奈地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最让他绝望的就是政治理想的破灭。

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5)

文本陶渊明归隐山林

即便如此,纵观他的一生,陶渊明政治上与官府的冲突并不明显,他唯独遗憾的是身逢乱世、怀才不遇。《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仅仅是对他政治失意后的一个精神寄托罢了,况且从身份上来看,陶渊明也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胸怀抱负的士人。

动漫影片却将陶渊明的个人理想追求改编为官吏与百姓的直接冲突,虽然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思想很容易占据政治叙事的制高点进而获得大众认可,但同时也使动漫《桃花源记》更加脱离原著,背弃了文学作品原本的政治思想,二者实则已经渐行渐远。

结局之失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后世动漫《桃花源记》,都是以刘子骥的死亡作为悲情结局。但从影像到文本,二者表达的意义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动漫《桃花源记》中,刘子骥出场很早,而且曾为渔人求情,奠定了后来他相信渔人所言桃花源的基调,并随其上下求索。但临终前他似乎有点气馁和沮丧,甚至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同时否定了自己之前对此的憧憬,认为"那只是一个梦罢了"。可以说,他和渔人一样是故事的重要参与者。但在动漫里,刘子骥的死还不是最终结局,他死后渔人仍然相信桃花源的存在。

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6)

动漫刘子骥之死

桃花源的故事保留着无限可能,给观众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这也符合影视作品的传统,结局美好的延续可能性,贴近大众的接受心理。

但就因此,它和文本《桃花源记》的结局意义出现了分歧。文本中陶渊明以渔人为主线,以刘子骥"欣然前往、未果而寻病终"为结局,故事在绝望中戛然而止。刘子骥的死,意味着桃花源故事彻底结束。而文字往往比视觉上看到的东西更有内涵。细品陶渊明的语言,便能发现蛛丝马迹。动漫作品里并没有对刘子骥作详细介绍,观众只能通过衣着和剧情推断其身份和人品。但陶渊明明确强调,"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7)

左一为动漫刘子骥为渔人说情

陶渊明的语言直接表示他们是同一类人,有惺惺相惜之感。同样是死亡的悲情结局,动漫仅仅是表现出了渔人少了一个对桃花源存在的信任者。但在陶渊明的文学作品里,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即他失去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知音。二者一比较,高下立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死有更丰富的内涵。只可惜,这种双重意义在动漫版本中无以体现,也正是这样,陶渊明的艺术精神被淹没在了中规中矩的影视作品中,不失为一大遗憾。

艺术生命之得

虽说陶渊明逝去多年,但后世多界人士以不同的方式令其艺术生命再次复活。前文论及动漫《桃花源记》在很多方面有所缺失,但这并不妨碍这部作品在业界取得成功。影视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产物,作为文化传播的最佳媒介,它无疑是文本向影像的一次审美转换。动漫《桃花源记》的成功主要在于传统文学和现代影视的完美结合,二者相融才使其获得新生。导演陈明说过:"艺术是动画创作的灵魂,技术是动画创作的支撑。"确实从影片来看,艺术与技术结合方面值得称赞。

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8)

小红鱼的出现

在情节增设方面,影片改动了一些重要情节,明显的就是渔人遭受酷吏的拷打以及小红鱼的出现。这在原著里是没有的,而这些情节的改动,与后来的故事吻合地恰到好处,一步步走向结局。《桃花源记》的剧情创设颇具想象力,既丰富了影片的故事内容,也表现了动漫创作者的审美情趣。

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9)

处处可见的剪纸、皮影

除此以外,还有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运用。影片在表现桃花源内外的场景均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再加上皮影和剪纸艺术的运用,使得人物特色生动逼真,饱满鲜明。而这些民族特色的体现完全依赖于3D动画技术,两者互相促就,才有了成功的动漫版《桃花源记》。

结语

中国动画的起步并不晚,却总落后于欧美和日本,究其原因,盲目效仿、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重要因素。甚有学者呼吁"中国动漫创作应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而现在,动漫《桃花源记》就是这方面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其浓郁的"中国味"是中国影视作品以民族形象走向国际社会一次探索和尝试,获得的成功,也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在改编经典文学的同时,也更要注重原著,争取做到更好。

沙雕动画现代版桃花源(最美国产动漫桃花源记)(10)

动漫《桃花源记》获得成功

祈愿中国动画在未来的某天能够用中国方式,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把中国文化扬名海外!

图片来源:电影截取

信息来源:相关书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