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意义(为什么更要弘扬红旗渠精神)
作者:王飞 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意义?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意义
作者:王飞 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近日,在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河南省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县域绝大部分地方都干旱缺水,十年九旱,水贵如油。据史料记载,从1442年到1943年,500年间就有100多个年份出现大的旱灾,其中大旱绝收30多次。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县550个行政村中,307个村人畜饮水困难。其中需要跑2.5至5公里取水的有181个村,需要跑5至10公里取水的有114个村,需要跑10至20公里取水的有2个村。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20世纪60年代,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摆脱水源匮乏状况,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的建成,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领导林县人民历时十个春秋书写的一部党同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不朽史诗,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生动诠释。
一心为民是红旗渠建设的初心所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清水到处流”的梦想,1960年2月,3.7万名林县干部群众奔赴修渠工地,劈山填谷,开山凿渠。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物资匮乏。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自己筹划。1966年4月20日,林县人民隆重举行红旗渠三条干渠通水庆典。4月21日,《人民日报》一版报道红旗渠通水庆典的消息,二版用一个整版刊发通讯并配发社论。社论中说:“林县县委知道,引漳入林,这是林县人民的迫切要求;实地勘察表明,虽然工程十分艰巨,但是完全可能做到。林县县委懂得,举办大多数群众迫切要求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办成。正是这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无限忠诚,对人民利益的高度关怀,使得林县县委敢于不顾一些人的责难和反对,毅然决定在最困难的时候挑起了这副重担,把改造自然的斗争坚持到底。”今天重读这些文字,仍然能够加深我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解。1974年8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10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
调查研究是红旗渠建成的前提基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红旗渠建设之前,为了摸清山区生产规律,林县县委总结出“四摸”工作经验:从历史记载中去摸,从《林县志》等历史记载中找寻山区工作规律;从群众中去摸,向群众问情况、学办法;从农谚中去摸,从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找经验、找教训;从试验中去摸,通过试验找到可行办法并推广。1961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署名文章《摸大自然的脾气》。当时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有人对红旗渠工程说三道四、迫令红旗渠工程全线下马。杨贵和林县县委实事求是,让大部分民工回村休养生息,只留300多名青年坚持打凿“青年洞”。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红旗渠,但通过总结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调查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按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办事的经验体会,实际上起到了为红旗渠建设撑腰壮胆的作用。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党领导人民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遵照规律,充分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生动体现。
团结协作是红旗渠建成的重要保障。跨省调水,没有河南、山西两省的支持肯定是做不到的。1960年1月27日,正是农历除夕,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省委秘书长戴苏理联名向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等人写信,希望山西省委能够对林县从平顺县调水修渠予以支持。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陶鲁笳召集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等专题研究林县从山西境内引漳河水的问题,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并及时与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联系,指示他们协助林县选择引漳入林工程引水地点。刚开始修渠时,山西省平顺县沿渠大队的干部、群众腾出了200多间房子给林县修渠民工住,没有家具,他们借给林县修渠民工使,没有木材,他们帮助林县修渠民工找。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洛阳矿山机械厂、安阳钢铁公司、安阳市委、白壁棉场等都对林县给予很大的支持;修渠期间,林县干部群众齐上阵,合理调配,团结一致,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分工干活,领导干部先试验,再给群众定指标,干部推进一米,群众定八分;领配给粮时,群众分两斤,干部只分一斤半,后来群众分一斤二两,干部只分八两。群众由衷地感叹:“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干部能流一滴汗,群众的汗水流成河。”团结协作是红旗渠修建成功的关键,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信念坚定是红旗渠精神的鲜明底色。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人们吃饭都是问题的年代,能够建成红旗渠这个世界奇迹,关键是靠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广大党员干部抱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心中憋着那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才有了战胜困难、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最终修成了红旗渠。理想信念坚定,就能以坚定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红旗渠奇迹的创造,是林县人民坚定信念跟党走的结果。面对资金缺乏、物资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困难,修建红旗渠的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每一分钱、一袋水泥、一个钢筋头、一根锤把子都做到了物尽其用。面对艰苦的条件,建设者们自带工具、自备口粮,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涌现出像马有金、路银、任羊成、王师存、李改云、郭秋英、张买江、韩用娣等一大批红旗渠建设模范。红旗渠精神昭示我们,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干出实绩、走在前列,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开拓奋进,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不竭力量,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来源:人民论坛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