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万铁路为什么难修(全长仅377公里却耗时107年)
2010年12月22日,随着列车发出第一声长长的鸣响,修建耗时百年的宜万铁路在中国大陆上正式落成,身处现场的人,无不因此喜极而泣。宜万铁路,是我国建成的铁路中难度最高、单公里造价最高、修建时间最长的一条。
它的长度只有377公里,却耗资了255亿元,平均每公里就要耗资接近0.7亿元,而且从1903年清朝工程立项开始,到2010年全线通车,花费了总共107年。
这是一条注定要被记载入史册的铁路,它克服了鄂西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至今在隧道之下还埋着几十位不平凡的“建造英雄”。
百年修铁路,值得吗?李白有诗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指的就是翻越秦岭和大巴山的众多山路,以高山、急水和险壁闻名,人要从此通行必须只能依靠细细的栈道,用身体紧贴岩壁,修路和通车更是难上加难。
但“蜀道”又偏偏是我国举足轻重的交通要道,它是我国沟通西北与西南的主道路,在海上交通不发达的时期里,也是我国政治中心和西南边境,乃至西南邻国交通的要道,地位可以说和“丝绸古道”处于同一等级。
除了货运,这里艰险的地势也给大量要归乡的劳动人民带来了诸多不便,在铁路没有修好之前,想从这里通过只能支付昂贵的费用乘坐飞机,或者花几十块钱在长途汽车颠簸一整天。
鄂西地区有首土家族民歌:“……过去三两米,回来二两盐,豆腐变成肉价钱。”就是在说通行要花大量的时间,极为不方便。
可惜的是,虽然早在1903年,清政府就计划从四川成都修建一条通向到湖北汉口的川汉铁路,并请来了我国最著名的铁路之父——詹天佑,为这条铁路做总工程担保。
但波折多年,川汉铁路经过借债、出卖路权、筹款困难等“人为”难题,加上其险峻地势需要依赖高超的建设技术,不得不多次停工荒废。
直到2004年,川汉铁路才正式复工,改线为湖北宜昌到重庆万州,并改名为如今的宜万铁路。
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说到中国最难修的铁路,其实不是青藏铁路,根据中央的具体数据与采访,这条宜万铁路才是立于难度顶峰的中国铁路工程。
“蜀道”是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正式中文术语叫岩溶地貌,具体表现为地表下的岩层中满是地下河和溶洞,呈现出千沟万壑的风貌,我们常听说过的“钟乳石”、“石笋”就是喀斯特地貌最有名的产物。
它固然享有最美丽的奇幻风貌,但在有喀斯特地貌的地方建设工程,却需要面临人们能想象到的所有地质难题。
一、地质塌陷
由于宜万铁路位于鄂西、豫东山区,地表和地下都有规模宏大的洞穴,在这样的地形上面进行工程施工,震动极有可能引来地下河塌陷,产生土洞,处处暗伏危机。
而地质塌陷引起的后果也有很多种,最显著的是“突水”、滑坡和岩石掉落。不论是汹涌的暗河冲进坑道,还是掉落坍塌的岩石把坑道完全阻塞,无一不是在给施工工人增加生命隐患。
这些灾害一旦发生了就不可补救了,于是,对此施工队采取的是提前预测,“防患于未然”的方法。
通过周密的实地调查,工程对门对隧道的风险进行了等级划分,并超前地预测了地质可能出现的变化,这样的预测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创的。
发现危险地带之后,便对可能发生突水、突泥的地带提前注浆加固,设置永久排水洞,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对溶洞洞口进行爆破,从而将多余的地下水、土石排出施工现场。
但就算是在万全的预测之下,在宜万铁路的最高点,齐岳山隧道依然发生了38次突水事故,中铁十二局为了把隧道里的水排除干净,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用来抽水。
二、天然气、瓦斯爆炸隐患
宜万铁路穿越的地层也是知名的储煤地层,危险系数和在矿坑开采相差无几,甚至还要更危险一些。
煤层丰富的地方意味着充斥可燃气体,加上相对封闭的施工环境,使用大型机械都有一定引燃引爆的可能。
在修建过程中,最深的一座隧道甚至埋到了800米以下的地底,这里不仅有可燃气体,还产生了大量的热水和硫化氢气体,硫化氢虽然常温不反应,但一旦点火就会猛烈燃烧起来,并产生有毒的二氧化硫。
对此,施工队们只能在过程中为各隧道建立风险等级,并绕开了施工更加困难的“南线”,选择在更遥远的北线开工。
同时,为了尽可能保护工人们的生命安全,隧道还随时会举行施工防灾的演练,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灾难防范和逃生机制,这一技术被统称为“隧道防灾预警及救援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三、高地应力和高地温
地应力是地壳中存在的应力,也是所有工程都需要考虑到的一个形变作用力,隧道打得越深,地应力也就越“凶恶”。
简单来说,硬质的岩层在遭遇高地应力的时候,岩壁容易直接崩裂,飞出大量碎石岩块,就像炮弹一样击中人体和工程机械。就算是在软质岩层当中,地应力也会给洞室施加压力造成严重变形。
除此之外,修隧道还要面临着高温的炙烤。
以齐岳山隧道隧道,内含坑坑洞洞的它在夏天就变得像一座巨型的蜂窝煤,部分地段的温度长时间处在40℃左右,由于洞窟的含水量也很高,潮湿的空气加上高热的气温,工人们施工的时候就简直如同身处蒸锅里,随时都要面临着中暑的危险。工人们头上都冒着豆大的汗珠,完全是以钢铁意志在与高温对抗。
最后,工程耗资225亿元,平均每公里就要耗资0.67亿元。工程共开凿150多座大山,穿越100多个大型溶洞,穿越20余条暗河,克服100多次地质灾害,终于落成在中国大地上。
其中参与建设的工人有5万多位,有30位被突水和坍塌夺走了性命。
“汽笛一响,黄金万两”现在,这座“桥隧博物馆”已经被纳入了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中,为所连接的两地带来大量经济福利,其中又以被地形“孤立”的恩施自治州为首。
根据恩施州铁路办的不完全统计,自铁路开通以来,当地的石油、沥青等物资的运输费用节省了接近1亿元;乡亲返乡也变得更方便了,几千、几百元的机票钱,省成了几十元的火车票,也回避了长途转车导致的低效率。
出行方式的改变,也大大发展起了本地的旅游业,使得城市变得热闹起来。过去,恩施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一个冷冷清清、最多几十万人口的小地方,由于交通不便,被“孤立”在湖北省的西南部。如今,那里夜间也常有人流穿梭,大量旅客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生意,也为城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至此,劳动人民的拼搏精神,再一次为中国工程建设,掀开了一页壮丽的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