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

38年过去,春晚已经由一场娱乐盛事逐渐转变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快手再度与春晚合作。

11月20日,距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还有65天的时间时,快手 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独家互动合作伙伴。在两周前,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导演将由连续执导2017年、2018年春晚的杨东升担任。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1)

自1983年到2020年,由央视制作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有38年历史,春晚的变化也映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这场全国人民的一场娱乐盛事也逐渐演变为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雏形期:1983年之前的“春晚”

1983年第一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前,在1955年有一场由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事业局、大公报等媒体联合发起的汇集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文艺表演汇演。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2)

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留有影像记录的第一场春节晚会,晚会总导演是电影导演张骏祥,曾执导过《党的女儿》《甲午风云》等影片。不过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这台晚会并非以电视直播的形式与观众见面,而是由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实况录音,然后再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录制成纪录电影,在影院大银幕上放映。

1979年的除夕夜,由中央电视台录制并播出了一台“迎新春文艺晚会”。晚会导演除了1983年春晚导演之一的邓在军之外,还有后来执导86版《西游记》的总导演杨洁,这台晚会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届春晚。

探索期:语言类节目成压轴菜(1983年-1990年)

这一时期的春晚主题与时代脉搏紧密结合,主要围绕着“团结、奋进、向上”的主题,辅以“欢乐、祥和、喜庆”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3)

1983年,春晚首次采用电视直播形式,这是目前较为大众所熟知的第一届春晚。这台晚会整体以歌曲、舞蹈、相声为主要节目形式,导演由黄一鹤、邓在军担任。晚会上,歌唱艺术家李谷一在晚会上先后演唱了6首歌曲,创下纪录,而其中的《乡恋》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4)

歌唱艺术家李谷一演唱《乡恋》

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一届央视春晚开始,春晚似乎就与国内文娱行业建立了紧密联系。当年,李连杰主演的功夫影片《少林寺》在全国热映,影片主题曲一并迅速走红,原唱郑绪岚也从幕后走上春晚舞台,演唱了这支《牧羊曲》。

1984年第二届春晚在形式上有了全新变化,之后春晚一直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着创新。凭借其内容通俗化且具有方言幽默感的小品,逐渐取代传统曲艺成为春晚的“压轴菜”:有陈佩斯与朱时茂“吃面条”的逗趣滑稽,亦有马季“宇宙牌香烟”的幽默讽刺。另外,这一届春晚还首次邀请到了港台地区的演员:主持阵容加入了香港艺人陈思思和台湾艺人黄阿原,身着西装的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了歌曲《我的中国心》。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5)

张明敏演唱《我的中国心》

此后,春晚逐步走向成熟,很多节目类型成为固定模式并被延续下来,也得到了观众认可,不少晚会歌曲成为大街小巷的流行音乐,许多小品、相声也成为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段子

1987年,歌手费翔在春晚舞台上唱了两首情绪完全不同的歌:忧伤的《故乡的云》和狂热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一时风头无两。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6)

费翔演唱《故乡的云》

1989年春晚,韦唯演唱《爱的奉献》取得不俗的现场效果与社会反响,同年首登春晚的宋丹丹,也因小品《懒汉相亲》被全国观众牢牢记住。

1990年,赵本山因小品《相亲》而成了每年春节晚会最受期待的演员之一,成为继陈佩斯之后的第二代小品王。此外,这届春晚也创下了语言类节目的高峰,陈佩斯和朱时茂的《主角与配角》、岳红和巩汉林的《打麻将》、严顺开和黄宏的《难兄难弟》都是经典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首度登台的《难忘今宵》(1984年),一直到现在仍被春晚固定为保留节目。

丰满期:流行元素成主打(1991年-2000年)

国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到来也在逐渐提升,最直接地体现在春晚节目内容的变化上。这一时期的春晚开始变得更加趋向现代娱乐,晚会主题也多主打“亲切、温馨”。节目方面,也一改八十年代的单调布局,在节奏上变得更加轻松,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色彩。

这一时期,春晚的舞台上港台歌手的数量逐渐增加,甄妮、潘美辰、姜育恒、谭咏麟等因在春晚舞台上精彩的表演而在内地的演艺之路从此被照亮。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7)

从1995年第十三届春晚起,晚会表演嘉宾阵容开始加入流行唱片歌手,演唱的歌曲也都是已经经过市场考验的作品,例如刘德华的《忘情水》、老狼的《同桌的你》、陈红和孙浩的《中华民谣》等。

一直备受关注的语言类节目在这一时期也有着明显关注流行风潮的趋势。依然是在1995年第13届春晚的舞台上,由赵丽蓉、巩汉林共同演绎的《如此包装》从语言内容到演员服饰都呈现出关注流行风潮的趋势。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8)

从1996年第十四届春晚首次设立分会场,将晚会舞台延伸的到北京之外的地方,到1998年第十六届春晚,央视正式启用“一号演播大厅”来进行现场直播,晚会在呈现方式和播出形式上也随着技术革新发生着变化。

二度探索期:开门办春晚,突破瓶颈期(2001年-2010年)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行业高速发展,但经过20年发展的央视春晚却进入了瓶颈期,面临着“众口难调”的困局。同时,从2008年的奥运年开始,随着内地流行文化的迅速崛起,春晚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在这10年,“开门办春晚”成为了春晚节目组走出瓶颈期的第一步。2003年开始,创作团队尝试通过向外界征集相声小品、歌曲舞蹈、创意节目等,为春晚注入新鲜血液。事实证明,这种尝试的确奏效,其在一定时期内给观众带来了一些有新鲜感的节目。

2005年春晚,一台“无声”的表演至今令观众印象深刻: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1位聋哑人共同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和精巧的构思,营造了千变万化的视觉感。

与此同时,春晚节目组也开始意识到节目内容的局限性,于是一批歌手也接连出现在春晚舞台,带来了传唱一时的歌曲,比如布仁巴雅尔一家的《吉祥三宝》等。

此外,随着春晚的影响力渗透到两岸三地,大批港台流行歌手开始成为春晚舞台上的常客。

台湾魔术师刘谦的魔术表演也掀起了春晚舞台上的魔术热潮。

二度丰满期:辞“旧”迎“新” (2011年至今)

这一时期的春晚,在更迭了两代导演后,也迎来了创作方式、呈现形式、节目内容、传播方式、互动形式上的革新。

2011年,央视以选秀节目《我要上春晚》坚持“开门办春晚”,“旭日阳刚”“西单女孩”等一批草根演员也从这条通道直通春晚的舞台。2012年,开心麻花、德云社接棒成为春晚舞台语言类节目的中坚力量。

2013年的春晚坚持“创新办春晚”“节俭办春晚”的同时,还在舞美设计上打出了“科技牌”,在舞台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数字虚拟技术,突出3D效果,使得围绕舞台的LED屏“错落有致”,提升了艺术视听效果。

到了2015年,春晚的直播演播室升级为一号和二号(语言类节目专场)两个演播厅,在提升观众观看体验的同时,也便于演员贴近观众。同时,春晚史上第一个吉祥物“阳阳”诞生:春晚剧组把国外动画电影中的动作捕捉技术搬上舞台,将真人模拟和动画结合,设计了萌趣的吉祥物“阳阳”。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9)

在这一届的春晚,微信红包“摇一摇”成为春晚通过互联网方式与观众的首次互动。

自2017年开始,央视春晚与新技术、新媒体的协作更加紧密。继2016年春晚会设立了四个分会场取得不错播出效果后,这一年春晚再次设立四个分会场。此外,晚会首次结合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备播区安装了4个花絮机位,这些镜头不仅见证了演员们化妆和排练的瞬间,也记录了他们与家人、网友打招呼的片段。

2018年的春晚对主演播室的舞台灯光特种拍摄设备进行了立体化的改进,使得现场观众席和舞台融为一体。此外,无人机、全息影像等科技,也为晚会营造出了唯美震撼、神奇梦幻的表演意境和舞台空间 。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10)

也是在这一届春晚,晚会组推出了30多个春晚VR(虚拟现实)短视频,观众可通过“中央电视台”移动客户端直接收看到二维立体视频,或借助头盔收看三维立体视频,同时,晚会还提供4K超高清点播服务,针对年轻人群体推出互联网节目《@春晚》。这届晚会还迎来了新互动“嘉宾”:微博、淘宝网等平台。

从第一个春晚到现在的春晚:约春晚38年变化史(11)

积极拥抱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春晚,在2019年首次进行4K超高清直播,实现5G内容传输。晚会也首次应用智能语音识别字幕制作技术和全面运用天鹰座和无人机等多个特种设备用于拍摄。在互动方式上,从过去的微信“摇红包”到百度“发红包”,并将红包互动环节融入了人工智能体验。在传播方式上,短视频抖音APP(晚会独家社交媒体平台)和快手APP(晚会内容分发平台)也与春晚实现了首次“牵手”。

2020年的春晚将会有哪些新形式、新内容呈现?63天后答案揭晓。

-END-

作者丨白露

编辑丨蒹葭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