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上的悖论(生活的镜子混沌数字)
“混沌数字”
清晰与混沌很多时候就如同精明与糊涂或者说洁净与肮脏一样,往往是相互伴生纠缠在一起的,以至于有意无意混淆和模糊了“数字”、“界线”或者“是非对错善恶美丑……”。
比如,俗语有云,“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混乱的羊群”
显然,这句话表达的不是概率或或然率的意思,而是一种无奈而颓唐的情绪;然而这种情绪的认知基础是错误的,矛盾的,也是消极的,有害的。
当然,这也在某种层次上透露出不同的人说这种话的认知逻辑有悖于实事概念,凸显了一些令人困惑的混沌状态。
“混乱拥挤”
一个虱子爬在身上,已如芒刺在背,假如有几十个甚至更多的虱子在身上,怎么能反倒不痒了呢?(哦,不好意思啊,这个比方不适合当代人,——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那“虱子”为何物?我这里不过是一个比方而已;我只是想从旧社会当中的某些侧面举例。)
进一步说,比如“债务”之类的问题好像也形同此理吧?假如您欠了别人100元钱,而通常根据您的收益状况,要还上这笔债务,应该说不算什么困难的事儿(当然,这里也有您愿不愿意信守诚信,及时归还债务的问题)。假如您只欠别人1元钱,或者100万元呢?情形又当如何理解呢?无疑,这肯定与您的收益和其它财务状况密切相关,自然也与您的诚信度有关。
“混乱数字”
从另一个侧面看,一个乞丐或穷人还上1元钱或许不是什么问题,而要偿还100万元巨款,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而恰恰有很多身为财富巨头者,却往往债务缠身。这恐怕就应了刚才那句“债多不愁”的俗话了吧?毋庸讳言,在当今社会的很多经济活动中,这类“人物”们委实不在少数(当然,其中那些失去征信者,沦为老赖,不在此列);换句话说,他们是否都是“资本运作的高手”呢?他们对此的心理状态不知我们外围(吃瓜的)群众该如何解读呢?
“抽象意念”
这从另外一个层面,可以看出混沌的奥秘。比如,随意列一个数字:49吧。假如A:如果它是您唯一一张银行卡里的余额,您当然会汗颜的,觉得它少得可怜,下个月的房贷或车贷或别的什么债务该如何偿还哦?假如B:如果它是一个商超每天的客流量,那么,这个商超真可谓生意冷落,恐怕距倒闭不远了。假如C:如果它是某人负伤的数字,恐怕那个倒霉蛋离残废或丧命恐怕也就一墙之隔了。假如D:又如果它是您在某单位缠在身边的令您喜欢或厌恶的人数呢?E:……。
其余诸如“情感”之类的问题,也往往形同此理。
经常清洗
而我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陷入这种有时候难以名状的混沌状态的尴尬之中,无所适从、无法逃离、甚至一筹莫展,犹如巨釜温水之中的活物,不晓得什么时候在悄悄升温中丧命;而决定命运的是否有人釜底抽薪或者添柴加油了呢?
所以,尽管所谓混沌状态很容易模糊人们的直觉、知觉和判断,然而最好还是尽可能避免稀里糊涂地就陷入这种或类似的困境。因此,我们在更多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保持清醒冷静而不是意气用事,甚至丧失基本的判断。也就是说,理智(或精明)当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感性夹杂其中,困顿甚至晕眩,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出路。
“镜子中的谁”?
所以,但愿我们没有成为“缸中之脑”,或者成了“釜中之蛙”,沦为稀里糊涂的晕蛋儿,不知道自己是谁,是什么?甚至被某些无形的力量操控、出售或宰割。
不妨总结一下,这里所谓的“混沌”的意思,不过是想是说明如果我们处于混沌世界的生活之中,最好是尽可能地拎清楚许多问题,不要稀里糊涂,甚至放浪形骸,应尽可能保持一定的清醒状态,尤其是遭遇棘手和麻烦的时候。
“镜子里人是谁?”
补充一句,那些如郑燮先生所崇尚的“难得糊涂”属聪明者所为,不在此所指的范围。
古蓝云
“抽象的建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