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过年送什么礼物(老北京人另一种形式的)

北京人过年送什么礼物(老北京人另一种形式的)(1)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各位聊聊,北京人之间另一种形式的“见面礼”,那就是礼物及礼单。

说到这“礼物”,它就是指人们之间见面时所带的物品。而这个过程,就被俗称为“送礼”。它包括晚辈儿看望长辈、下级拜访上级领导、搞对象见对方父母等等。送礼,首先您要对收礼者的年龄、身份、性别、文化程度、哪儿个地方儿的人、有什么兴趣爱好、身体健康状况等等,要有个大概齐的了解,这样,才能选什么礼品合适。其实一般来说,如果是头一次见面送礼,对方主要看的是“面儿”,也就是人长的怎么样?如气质、风度、修养和素质如何?当然,这些个,都能从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中有所体现。但带什么“礼”,也是一种“面儿”。因为是头一次见面,彼此并不了解,所以送什么礼,不仅是一份情,一份心,人家也会从一份礼上,品出您的家庭背景、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现在的人,很重视人的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就是头次见面的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和感知。还有就是,自己要量力而行,别“打肿脸充胖子”。您给北京人送礼,那多少要了解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其所带的礼,千万别坏了规矩。

按照北京的民风、民俗和老规矩,有些东西是不能作为见面礼的,其中主要忌讳是和不吉利同音的东西。您比如说水果中的梨,这是老北京人送礼中的“大忌”。因为梨和“离开”的“离”同音,“送梨,送离”,这不是说刚见面就要和人分离吗!还有送钟表,它也是北京人送礼中的大忌,因为“钟”同“终”同音,里面儿含有要给人“送终”的意思。此外,吃的东西,不能送鸡蛋、鸭蛋等等,因为这个“蛋”字,有“混蛋”、“坏蛋”、“完蛋”、“滚蛋”的意思。您看,老北京人,把鸡蛋叫“白果儿”,鸡蛋汤叫做“甩果儿汤”;炒鸡蛋,叫做“摊黄菜”。您瞅瞅,这北京人平时说话儿,都忌讳说蛋。您头回和人见面,就送鸡蛋,这不是上门儿骂人吗!还有就是,比如说送鞋,这“鞋”和“歪风邪气”的“邪”同音,您买的再高级,但把它作为“见面礼”,也蕴含着把“邪气”带给人家的意思。如果对方家里是开小买卖或做生意的,那么您千万不能送书,作为“见面礼”,因为“书”和“输”同音,它有让人“输钱”、“赔钱”的含义。在平时送礼时,北京人还忌讳送茶碗、饭碗,这个“碗”字,和“完了”的“完”谐音;被单儿、床单儿,也不能作为礼品送人,因为它有一个炕头睡觉的夫妇,要变“单儿”的不吉利含义;还有不能送灯,因为它有吹灯拔蜡的意思;茶杯也不能作为礼品,因为杯,和“悲惨”的“悲”同音;梅花也不能送,因为梅和“没有”的“没”、“倒霉”的“霉”同音;镜子也不能送,它有要把家里都给“败光、败净”的含义;夏天时的桑葚,也不能送人,因为“桑”和“丧”谐音等等,这些个物品的发音,都和不吉利的话有关。此外您比如说,给不吸烟的人送礼,您就不能送烟斗或雪茄;给有糖尿病的人送礼,您就不能送水果。有阴气的,也就是被水浸泡过的东西,也不行。比如说咸菜、酸菜、豆腐、腐乳等等;还有长相难看的东西,也是送礼的大忌。老北京人,对应长相难看的东西,是不吃的,有很多海鲜,比如说海参、龙虾、螃蟹、墨斗鱼等,在较早的北京,是没人吃的。当然这些规矩现在都无所谓了,不过对于一些老人,还是很在乎的,您最后别拿这些做礼品。不然有可能会惹出了很大的麻烦来。还有就是,以前老北京人之间送礼,特别讲究 “好事成双”,如二代表着两全其美、四代表着四季平安、六代表着六六大顺、八代表着八方来财、十代表着十全十美等等。所以说您送的物品,要送双数或成对儿的。

总之,您且记住,北京送礼时的老规矩,喜欢“讨口彩儿”,因此您最好找和吉利词儿同音的东西送。比如说苹果:平平安安;香蕉:君子相交;橙子:事事有成;仙桃:寿比南山;杏儿:幸福美满;柿子:事事如意;核头:和和美美;石榴:时来运转;酒:长长久久;蜂蜜:甜甜蜜蜜;茶:茶禅一味等等。其实,如果送的礼和吉利词儿没关,也没什么事儿,但绝对不能送和不吉利词儿有关礼物。因为这“口彩儿”属于民俗。不但北京人讲究,还有很多地方儿的人也都有这种讲究。所以说入乡随俗嘛,送礼,就是要讨人们欢喜,故此在这件事儿上,您还就嘚按照一些老规矩去办。礼物其实不在贵贱,能对人的心思,那就是好礼。比如说人家喜欢书法,您送他几杆毛笔或2刀纸,他会非常高兴。明白这些,您就不会为送礼发愁了。

下面儿咱再来说说这“礼单”。现在很多年轻人,估计已经没几个人知道什么是“礼单”了。在老北京,礼单是代代相传的。什么是“礼单”呢?它就是一个人,在成家立业的这几十年,每逢家里遇到大事,亲朋好友馈赠的礼物,以及随份子的清单,当然主要是指“礼金”。比如说儿子结婚,都有谁,送了多少钱?女儿出嫁,朋友都送了什么物件儿?孙子办“满月”,亲朋好友都随了多少“份子”等等。老北京人,仁义。交朋友也好,处邻居也罢,都不是“一锤子买卖”,讲究的是一生一世的交情。同时,老北京人讲究感恩、报恩。您对我的“好儿”,我嘚记一辈子,这辈子不能回报,下辈子,我要我的儿女报答您。这礼单,就是怎么来的。按照北京的老规矩,几乎家家儿都要备着个礼单。它们一般收藏在家庭“主事儿”的“老家儿”手里,平时是不拿出来示人的。家的孩子,一般也不清楚礼单上所记载的内容。通常是“老家儿”将要临终的时候,像留遗嘱似的,交给自己的子女,并告诉他们,照着礼单,去还自己这辈子还没还清的“人情”。比如礼单上写着:“儿子结婚时,张三随了500块钱的份子”、“李四,在孙子办周岁的时候,给花了500块钱,买了辆童车”、“王五,在父亲出殡的时候,拿了700块钱份子”等等,那么等张三、李四、王五本人或是他们的后人家里,有了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时候,咱们家一定要把这“礼”给还上。

讲究的北京人,把送礼送成了一门“艺术”。在旧时,人们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可以说是司空见惯、顺理成章的。虽然就现在而言,随着时过境迁,有些个民俗、民风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见面礼的规矩,也不大被人讲究了。但一个地方儿的风俗、礼俗,您要求全改变了,那也很难。所以说,我们虽不要求随风就俗,但您也别非要“拧着来”。当您在北京,需要拜见他人的时候,可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什么样的见面礼,这才是理智的。

那好了,今儿就和各位聊到这儿,咱们回头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