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俊评历史 刘汉俊天下晋商
(本文发表于山西日报2022年05月18日 第09版)
晋商春秋之四
天 下 晋 商
刘汉俊
让我们来聚焦晋商的精神气质。
晋商创造了晋商文化,孕育了晋商精神。
春秋战国以降,三晋大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经商者耕耘跋涉、勤勉力行,推动商品交换,创造物质财富,服务国计民生,贡献巨大,青史留名;在漫长的行商过程中,晋商们形成了自己从商理念、价值观念、经商原则、商业文化,为中国古代商业思想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功在当时,利在千秋。
审视晋商历史,先秦之前的史料零散无序、飞白较多,西汉以后对重大事件的经典记录中,偶见商业活动史料,但对晋商记多述少、叙多论少,着墨不多。明清时期的资料相对丰富,出现了一些对晋商活动的记录文本,但从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角度深入探索者也不多。
任何一种现象的可持续发展,一定有文化的力量在支撑。文化愈深厚,持续愈长久。晋商的从业精神、理念、方式、原则、价值观,构成晋商文化的四梁八柱。勤勉、智慧、诚信、创新,是晋商文化的表现形态。
晋商的勤奋,成就了非凡的业绩,明清以来的表现可窥一斑。
祁县商人乔贵发从山西一路行商到内蒙古,从磨豆腐、生豆芽起家,在包头西脑包开设“广盛公”商号,后更名“复盛公”,派生出“复盛西”“复盛全”等多家“复”字号连锁店,兼营绸缎、布匹、糖茶、杂货、粮油、钱庄、当铺、果蔬等20家门店。“复盛公”自己发行货币,买卖赊贷,物币两流,形成一条庞大的商业链,占据和影响着包头市场,当地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一说。在乔贵发的孙子乔致庸手里,乔家成为晚清巨富。一家发迹,万人相随,祁县地区的青壮汉子们哼着《走西口》小曲儿,纷纷加入了浩荡商队。史料表明,清末民初的祁县,总户数的60%有经商史,家财过百万的有数十家,号称“金祁县”“海内第一富”。
在山西全境,像“复盛公”这样的商号很多,像祁县这样的晋商发源地不少。有清以来祁县乔家、榆次常家、太谷曹家、介休侯家、祁县渠家、临汾亢家、介休范家和太谷孔家等“八大晋商集团”的联袂出现,标志着晋商发展达到高峰。雪球是滚大的,商路是蹚开的,晋商以自己的勤奋走出了生财之道、致富之路、人生之旅。
从汉朝到清朝,晋商保持着北部边防军需物资最大提供商、运输商、服务商的地位,清朝边防的军马草料、豆腐制品生活物品由晋商保障。为朝廷服务、为军队服务、为民生服务是这一时期晋商们的宗旨,他们把全国版图纳入视野,“买全国、卖全国”“麻雀能飞到哪里,哪里就有山西人”,敏锐地感知各地商品的盈余短缺,准确地洞察市场的瞬息万变。驼马牛羊畜产品,柴米油盐酱醋茶,绫罗绸缎皮毛线脑,有什么卖什么,缺什么买什么;只要能挣钱,一两半钱不嫌少,千吊万贯不嫌多;只要有好货俏货、有利可图,不辞千辛万苦,甘愿勤扒苦做;生活尚简朴,做事讲实在,做人求老实,即使是富裕发达起来的山西商人,依然保持面朝黄土背朝天、吃苦耐劳不虚浮的农民秉性。勤劳、勤奋、勤俭、勤勉,是他们的本色。
山高水长,天寒地冻,漫漫从商路,步步生死线。北方西域,沿途缺食少水,常常风沙如飙,孤魂苦旅,水险山恶,不知道吞没了多少人口和牲口;兵荒马乱,劫匪横行,多少贩夫走卒命丧恶旅;“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数不清的山西商人抛妻别子、背井离乡,浊酒一杯家万里,泪眼望穿南飞雁,幻想总有一天衣锦还乡,却总有一些人客死他乡、马革裹尸;“宁做穷汉妻,不做商人妇”,多少凄怨、多少哀愁,渗进了苍茫西域路,风干在烈烈西风中;有的晋商后代万里寻父,一路上枯骨成堆,血泪千行,最后只能面对荒冢一堆、墓名依稀了。
勤勉的山西商人用生命铺就了漫漫商路。
晋商输送商品,也传播文明。他们向北方游牧民族送去了农耕文明,是中国西部最早的拓荒者、开发者、建设者。他们沿西域古道设号开店,在大漠深处构筑商埠,把华夏民族的物质财富,连同文化观念、文明形态、精神财富,送进蛮荒苍凉之地,边城像雨后的蘑菇生长,文明在草原上播撒。一些边镇由于山西人渐渐积聚,被称作“小山西”“小祁县”。
光有勤奋是不够的,智商与情商决定事业的高度。
勤奋如牛的晋商试图耕耘全国商业版图,锤炼出远超土财主的战略眼光、天下情怀、商业能力和执拗意志。我曾在家乡湖北赤壁羊楼洞的青石板老街上,见识过晋商留下的深深辙痕。那里东邻湖南岳阳,北靠万里长江,水陆交通便捷,自然禀赋优良,山林葱茏,雨量丰沛,土壤肥沃,盛产茶叶,是中俄万里茶道的出发地。
清朝的某个清明时节,山西祁县渠家“长裕川”茶庄的晋商驼队路过这里,相中了这片被清新雨雾包裹的绿水青山,他们把这里开辟成茶叶生产基地、加工基地、运输基地,从几百里之外的汉口拖来了蒸汽机和水压机轧制砖茶。史料显示,祁县乔家、榆次常家的茶商在这里做茶生意,人员往来不断。
赤壁砖茶走天下,靠的是晋商。
这里的绿茶、黑茶和砖茶,经水路和陆路到武汉,从汉水到襄阳起岸,取陆路过河南、走山西,再经河北张家口直抵恰克图,向中亚、欧洲、东非延伸。这条从华中腹地出发的万里茶道,与从西南澜沧江畔普洱、丽江启程,穿行滇缅、康藏丛林,走出青海、辐射东南亚的千年茶马古道一样,都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渠道,它们与林林总总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一起,沟通了中国与世界,连通了历史与未来。闻香识故交,跨国寻茶味,今天的俄罗斯人、蒙古人、欧洲人、非洲人,仍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来自我家乡的馥郁醇香。
眼光有多远,脚步就能走多远;胸怀有多宽,市场就能有多大;意志有多坚定,事业就有多高远。晋商作注,商路做证。
金山有路勤为径,商海无涯苦作舟。乔家大院的展墙上有一幅地图,图上那一条条曲曲折折、枝枝蔓蔓的线路,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些线路是马帮驼队连成的万里商道,是晋商用血泪凝成、生命铺就的足迹。晋商从闽、赣、湘、鄂、浙等地采购茶叶等物,途经河南、山西、河北,一路走河北张家口出东口,一路走山西右玉县杀虎口出西口,到达内蒙古归化后,转运到俄蒙地区及北欧诸国。“投入的驼车和牛马车数以十万计”,浩大的驼阵马队以每小时2到5公里的速度,徐徐地跋涉在旱路、水路、北方草原和戈壁荒漠,行程上万里,纵横几百年。镖旗猎猎,阳关古道西风烈,天昏云暗;驼铃声声,首尾相连不相望,蔚为壮观。
最早注意到这一行行足迹的伟大思想家,是马克思。他在《俄国与中国人》一文中写道,“恰克图……这种贸易采用一种年会的方式进行,由十二个商馆经营其事,其中六个是俄国人的,六个是中国人的。”有人认为,这六人都是山西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第四章“货币与商品流通”中还提到过一个中国人——郝荫茂。有史料表明,这位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理财大臣官至户部右侍郎,祖上也是山西茶商。
某年冬天,我在当年名为“归化城”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玉泉区大南街办事处德胜街18号——晋商“大盛魁”商行遗址。此前,我到过这家商行在山西太谷的总部,这是太谷人王相卿和祁县人张杰、史大学等,在清康熙年间合伙创办的。商行遗址是一处形似太谷总部的大四合院,门洞顶上“大盛魁”三字依稀可辨,庭院外墙由青砖砌成,一色到顶,保持着往日的威严自恃与神秘,有防卫功能、防火功能。院落宽敞,大气从容,沉着内敛,不事招摇,院门一关便与世隔绝。看过蛰居山西的老子,再来探视伫立在边陲风中的孙子,别有一番滋味。当地有“先有大盛魁,后有归化城”之说,这个朴素低调、几近衰败的晋商故园,是这座城市的根。
内蒙古的另一座重要城市包头,也因晋商而建、而兴。这里有山西商行“复盛公”的分号,因商而市、因市而城,没有“复盛公”就没有包头城。“大盛魁”“复盛公”是旅蒙晋商留在西部草原的脚印,更是中国商人走向边陲、走向草原、走向欧亚的战略支点。通过这些布点,战略物资、生活物资有序汇聚、输送,农耕产品、中原产品走向西域和异域,域外稀有产品、物种进入中国内地。晋商,是丝绸之路的编织者,茶叶之路的拓荒者。
风尘难拭沧桑泪,苍茫不见来时路,这样的脚印何其多!
张家口是山西商人开疆拓土的见证。它位于冀西北,东接山东,南通河南、安徽、湖南、江西、福建,西连陕西、宁夏、新疆。清军远征蒙古各部落时,紧随的山西商人把张家口开辟成军需物资集散地、民用物资的交换地,来自内陆的盐铁、金银、绸缎、茶烟、药材、杂货汇聚于此,北望塞外,蓄势待发,张家口因此有“塞外商埠”“旱码头”之称,而操纵整个张家口地区贸易的“八大商人”,全是山西人。
大清朝廷为拢住这些山西商人而承诺许愿、封官赏地,但晋商们并不满足于张家口,而是马鞭北指,驼队西行,直达俄蒙和欧亚。当中俄边贸一开,蛰伏张家口伺机待起的100多家晋商,一拥而入,占据了恰克图交易市场的半壁江山。
除了“马帮”“驼帮”,山西人还有“船帮”。山西介休的范家在康雍乾年间,曾两次组织大型船队出海,外销丝绸、中药材、瓷器、杂货等货物,并为清政府从海外采购回铜锭。海上丝路源自乡间小路,不能不点赞晋商的眼光、胸怀和气魄。
家业靠勤勉,事业靠智慧。晋商的智商与慧眼,体现在开拓创新上,重要标志和杰出贡献之一,是分娩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金融机构——山西票号。
清朝道光年间的公元1823年,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也是第一家民间金融机构。平遥、祁县、太谷三地的票号成为一道风景,被称为“票号三帮”,这一带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山西票号通过汇兑、存放款,钱生钱、钱变钱、钱换钱,获得大量商品利润和金融收益,结束了靠镖局护送真金白银之劳,以及易货交易不便利、长途携带不安全的历史。
商机与国运相连,收益与风险同在。板荡中国,时弊丛生,无法为山西票号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公元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陷广州;公元1858年5月攻下天津,俄、美、英、法四国一道,威逼清政府分别签订四个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侵犯中国主权,也打击了中国的民族经济,票号捐输、借款勒索,使包括票号在内的民族商业遭受重创。艰难中求生存,逆境中寻生机,公元1862年起,山西票号与大清朝廷建立起密切的政商关系,依托票号、商贸攀附政权,包揽下清政府岁银、军饷等银钱的缴拨汇兑,贯通了全国及部分国际商业贸易资金借贷,参与了近代中国工业资本投资和资金筹措,既帮助了朝廷,也促进了自身发展,全国票号一度达到50多家,有的总号下设600多个分号,在上海、汉口等商埠重镇和边陲城镇设庄开号,有的票号还把分号开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山西票号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大清政府通过力挺票号,控制了金融这个命脉,抓住了经贸这个“牛鼻子”,掌握了抗衡外国资本的利器,一度对晋商支持有力、褒奖有加。风骚尽展的晋商集团,一举跃上全国首富的宝座。
山西票号,是政治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近代银行的前身,助推了近代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是近代中国经济史上最伟大的创造发明之一。山西票号,利莫大焉;山西商人,功莫大焉。
晋商的智慧,还表现在精明机灵上。辛亥革命前夕,祁县“三晋源”的东家渠源祯嗅出了千里之外的火药味,赶紧将汇票全部兑成银圆,在老家地里掘了个地窖藏起来,时人讥之为保守、吝啬和目光短浅。不久战乱陡起,挤兑风潮使多家票号倒闭,只有渠氏几乎毛发无损、一文不亏,这正是土财主的精明之处。一般生意人不会把金库设在铺面,但是平遥“日昇昌”票号的老板别出心裁,在当街营业室地下刨了个地坑藏金子,强盗一步跨进大门两脚踩在金库上还不知道财物在哪里,不少店铺票号遭盗劫,“日昇昌”票号却一直安然无事,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日昇昌”票号还发明了一套防假票风险的办法,用“假票押密、以字代数”的密码方式传递票面金额,这种商业密码外人难以破译,确保了金融安全。
相传,还有一个山西商人精明透顶的经典故事。说的是晚清时期,张之洞进京谋官,想筹金疏通关系,无奈这位到死都“家不增一亩”的清官囊中羞涩。这位曾经的山西巡抚暗访了京城几家晋商大票号,一听说借银子10万两,老板们思量一番后表现不爽。但平遥十大票号之一“协同庆”的老板早已侦得此讯,非常热情地款待了上门借钱的张之洞,爽快地说,10万两算什么,您老爷一下子也用不完,得,干脆给您一存折,要多少用多少,上不封顶,随时可取。张之洞大喜。其实山西老板心有盘算——他在宫中设有耳目,如皇上对张之洞有重用,买未来大清重臣的期货10万两不算多,如果花上三五万两还没什么反应,冻结这个账户也不晚。果然,钱还没花出去,张之洞便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各票号前来道喜,总督大人一概不见,唯独带“协同庆”老板一同赴广东,经手两广所有的财粮国税,“协同庆”一下子暴富起来。
传言不一定属实,但精明却是事实,无智不商,无商不精。
诚者人之道,信者商之道。诚信是从商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是晋商的价值观,是晋商文化的鲜明品质。像“日昇昌”票号这样的晋商企业建立了严格、规范、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号规和用人制度,规定学徒入商号,得由上司举荐,学徒期满合格后调赴各分号供职,而且多用本地人,慎用外籍人,此所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确保知根知底、可靠可用;出资为银股,出力为身股,当家掌柜由有顶身股者担任,商号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业务和人事大权由掌柜独揽,没有特殊情况下财东不得干预掌柜,此所谓“东家出资,掌柜经营”。如此模式下,东家对掌柜讲究的是信任,掌柜对东家讲究的是忠诚。诚信,铸成晋商文化的内在品质。
“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是晋商的价值取向。西汉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出的“以义制利”“义为利本”等商业理念,被后来的晋商奉为圭臬。在没有国家财力支持、没有法律保障、没有官方保护的条件下,晋商要生存、要发展,凭的是信义。传统观念认为“君子言义、商人言利”,但晋商以义为先、利他与利己兼顾。做生意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不缺斤少两,不以次充好;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上下和、左右和、内外和,有利同享、有难共担。仁义闯世界,信义走天下,驰骋商场的晋商建立起了良好的信用体系和信义口碑,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晋商群体。
晋商在闯荡天下、感知世界的过程中,培养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每当清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或处于危难时刻,山西商人往往不惜巨资、慷慨解囊;每遇饥荒灾难,他们疏财仗义、赈济社会,表现出仁爱善良、见义勇为的风范;每逢国难当头,山西商人识大体、举大义,尽忠报国。清光绪初年遇荒灾,仅常家一家就捐资三万两白银,得到时任山西巡抚曾国荃亲赠的匾额“好行其德”“华萼联辉”。像这样的匾额,我在常家大院见到多块。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晋商集团为保护民族商业,联合起来抵御外侮;外蒙政局动荡,旅蒙晋商利益受损时,晋商们又相互照应,联手转移资产,表现出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精神,他们用微薄的力量守护家园、保护国家。
相传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长安,途经山西时已窘迫狼狈不堪。早已获得密报、精确跟踪皇上西逃线路的祁县乔家“大德通”总号,立即设馆盛情款待两宫人员和所有随驾重臣官兵,乔家的另一家商号“大德恒”则慷慨地拿出白银40万两襄助慈禧太后。此事不仅仅是疏财仗义之举,更是爱国救国之举了。慈禧太后极为感动,为谢救命之恩,她回京后特召“大德恒”主事进京,赐命筹办大清银行。对国家有爱,对社会有义,对苍生有善,使晋商逢山有路、遇水有桥,绝处重生,逢凶化吉,迎来一次次高光时刻。
晋商的“诚信”二字,是由“仁”“义”“礼”“智”“信”五个字铸成的。山西榆次车辋村常家大院前,建有一座牌楼,立有“中华第一儒商”字碑。常家祖上靠牧羊为生,本与仕儒无缘。常家八世常威背着褡裢背井离乡,徒步行医卜卦经商,闯荡俄蒙商城,走出了绵延数万里、连接丝绸之路的中俄茶叶之路,陆续设立“大德川”“大德常”等十大家“德”字号,“大德玉”“大昌玉”等十大家“玉”字号为龙头的近百家商号,是当时民间外贸第一大户。常老爷学识不渊深,但目光不短浅,他发达后崇儒尚读,重金延聘硕儒名师开办私塾多达17座,六七十个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家家书院幽雅、书香氤氲、书声琅琅。常家儒风浓郁,子孙间常有诗赋唱和、谜联猜对,常氏家族成立的诗社活动长达13年之久,成为知名的民间学术社团。
如此尊学、重读、尚新的氛围下,常氏后代有机会最早接触到资本主义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观念。常氏十三世常立教与康有为、梁启超有交谊,参加了“公车上书”,成为山西参加戊戌变法仅有的三位举人之一。变法失败后,常立教回乡隐居不露,设馆办学,讲授新学,传播新思想,推动新文化。十四世常赞春修成一代国学大师、著名书法家和考古学家,对金石有精深的研究;十四世常麟书深造于国子监,推崇教育救国思想,著述甚丰;十四世常旭春曾就学于京师学堂,以诗书见长,其书法作品屡见于匾牌联碑。十六世常燕生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参加过五四运动,担任过北京学生联合会领袖,并与鲁迅、胡适、张东荪、高君宇、张友渔、侯外庐等人有密切交往,还曾与毛泽东、张闻天等有过会谈。常赞春、常麟书、常旭春、常燕生被人尊为“近代四大学者”,可谓商门出学子,儒门有商子。
常氏家族绵延200年,走出秀才、举人、进士170多人,除一人为官,其余皆跻身商道学界,以学养商,以商促学,商学互濡。“买卖兴隆有钱赚,换个知县也不干”,晋商尊孔、崇儒、尚学的初衷,非为后代致仕,而是为濡染儒风、培养儒商,其家训“学而优则贾”,主张学以致用,实业报国、实业救国。常家十二世常麒麟出身拔贡,学问精深,独尊孔子,有人劝他弃商从官,他说,我以子贡为榜样。子贡是孔子的学生,经商后富倾一方,孔子周游列国讲学传道,全赖子贡的鼎力襄助,孔子称赞子贡是“经商有道”。儒道与商道结合,成就了重仁义、讲诚信的晋商集团。常家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旧例,就是因为有强盛的文化背景支撑。如今常家大院的祠堂,仍然供奉着祖传的两件宝物,一件是牧羊鞭,告诫子嗣不忘出身不忘本,另一件是常威老爷当年走西口时的那件破褡裢,一挂就是200年。
山西像常家一样的儒商家族还有很多。平遥王家大院成片的屋宇气势豪迈、层次丰富而且递进,大宅门平实而不显赫,进得门来却见机巧万千。这个大院见证了王氏家族历经450年八代人创业守业的艰辛历程和农、儒、商、官四位一体大家族形成的过程;山西襄汾尉氏家族经商兴盛300年,既兴商也兴学,文以商兴、商因文盛,商儒相长、儒本商末,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据传,郑板桥就曾受聘当过尉家的私塾教师,而尉家的回报便是资助郑板桥应考科举,直到他中进士。郑板桥临别时以“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相赠,留下传世美谈。
徜徉在晋商大院,能感受到晋商故里儒风荡漾、书香扑面。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支撑晋商繁盛500年的深层次力量。
晋商既崇敬文圣孔子,也礼敬武圣关公。
每一位晋商心中供奉着一尊关公神像。
关公是晋商的英雄偶像。关公关羽关云长,今山西运城解县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生死与共一碗酒,情同手足一条命。他追随刘备征剿黄巾、讨伐董卓、驰救陶谦、据守徐州、镇守荆州,战功显赫。面对曹操的苦心挽留,关公毅然决然地表示“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要去追随刘备,此为“忠”;火烧赤壁之后,惨败的曹操率三百残兵败走华容道,有如强弩之末,突然遭遇关羽五百精兵以逸待劳、守株待兔,但关羽念及旧情,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放走了曹操,此为“义”;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官渡之战中,关羽单枪匹马斩颜良于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地,有“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此为“勇”。
忠、义、勇三字敬奉关公,儒、释、道三教共奉关公,关羽登上了民间文化的神坛。他赤胆忠心、义薄云天、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的秉性,他言必忠信、行必笃敬的品格受人尊重,他“攻略盖天地,神武冠三军”的壮举令人敬佩,他神通广大、有求必应,镇妖降魔、逢凶化吉,教化黎民、护佑苍生的传说故事源远流长、传之久远。关公之心即孔孟之心、关公之道即孔孟之道,人们对关公的崇敬超越时空、超越地域、超越民族、超越阶层,熔铸成中华文化义勇忠信的底质。
关公是晋商的文化形象。千百年来,关公被作为忠臣、英雄、保护神的形象,受到崇拜、祭祀。走遍天下的晋商更是敬奉这位家乡的神明,他们走到哪里,就把会馆建到哪里,把关公请到哪里。以关公像为文化形象和镇馆之宝的山西会馆山陕会馆遍布海内,是晋商们聚会议事、处理商务的场所,也是抱团取暖不受欺负和接济弱小帮扶同乡的地方,更是恭奉祭祀关公、进行忠义教育的殿堂。每一处山西会馆必供奉关公圣像,每一处山西餐馆必供奉关公神位,这种风俗蔓延开来,使关帝庙遍布全国,所谓“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明清时期仅北京一地的山西会馆就达40多处。如今沿海发达地区和港澳地区仍然时兴酒楼设关公圣像位;各地的关公圣庙长年香火鼎盛,拜客如织。
关公是晋商的精神领袖。晋商虔诚地信奉、敬奉关公的神勇和忠信仁义,尊崇关公“敦信义、崇正直、不欺所事、不负所托”的忠义品格,恩谢和祈求关公盖世武功的护佑,慑众驱邪。晋商乃至整个山西人把人世间最美好的词都用在了关公身上,他是中国古代唯一只有美誉、几无差评的人物形象,自东汉以来各种写关公、说关公、唱关公、演关公的艺术作品浩如烟海。“义”是遍布全国的关公庙匾额、楹联、碑文的高频字,如“义冠古今”“信义昭著”“义参天地”“义镇乾坤”“大义参天千古正人”,等等。各地山西会馆上演的三国戏,更是以关公为主角,如《三英战吕布》《关公战长沙》《古城会》等;位于苏州城东的苏州全晋会馆刻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砖雕;天津多个山西会馆称“关帝君为吾乡正神。吾侪蒙福古恩,乌可不报”;山东聊城关帝庙更是金碧辉煌、气度不凡,既尊本乡圣人孔子,又供远客关公,称关公“精忠贯日”“大义参天”,更有楹联“伟烈壮古今,浩气丹心,汉代一时真君子;至诚参天地,英文雄武,晋国千秋大丈夫”,可谓气贯长虹荡气回肠,足见山西商人对这位同乡英雄的膜拜。一代骁雄关羽丧身地湖北当阳的关帝庙,有楹联曰:“生蒲州长解州战徐州镇荆州万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擒庞德释孟德千秋智德无双”,这36个字凝练出关羽战斗的一生、显赫的一生、非凡的一生,表达了人们对英雄好汉的敬重。关公是历代山西商人的崇拜偶像和精神领袖,在中华人文精神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文圣孔子的思想,武圣关公的精神,凝成晋商文化的底色。尊文尚武,是晋商精神的特质。晋商的精气神,来自这文武之道。
这是晋商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作者系“学习强国”总编辑)
END
来源 | 八月里的阳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