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也好是人也罢有意义吗(斯人乎)

“斯人”乎?“是人”也!

近日,网上在讨论人们记忆力的事情,主要是用《孟子》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

似乎凡是学过的人,绝大部分人都记得应该是“斯人”,而且是深信不疑。

但也有人翻箱倒柜地找岀了多年以前的语文教材,发现绝大部分的语文教材中,印刷的是“是人”。

难道说,中国人的记忆也已经开始进入到“曼德拉”现象中了吗?

当然不是啦!

应该是我们自己已忘了当时学习的语文课本,之所以会有“斯人”的记忆,主要是因为我们对这句孟子的话记得太熟了,以致于将“是人”记忆成“斯人”了。

斯人也好是人也罢有意义吗(斯人乎)(1)

1986年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中印刷的“是人”

斯人也好是人也罢有意义吗(斯人乎)(2)

1986年的《古文鉴赏辞典》封面

孟子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斯人”乎?

“是人”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