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的己所不欲)
理解名人名言最忌断章取义,尤其是孔子这样影响力巨大的世界级名人,最是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刻意断章取义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对于名言警句,我们应该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主旨思想来理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让人终其一生都去践行的?”
孔子回答道:“那可能是‘恕’字。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们可以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对“恕”字的解释,而“恕”字又是孔子对于值得终身去践行的一个字的看法。“恕”即是宽容,也既是说,孔子认为宽容是值得一个人一生都去践行的,这难道有错吗?这恰恰体现了孔子一贯以来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恕”字,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仁”、“爱”进行的阐释,正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原创性、系统性和一贯性。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孔子用来阐述“仁爱”思想值得一个人终身去践行,这难道不对吗?
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绝不等同于“己所欲就要施于人”,有人利用后者去反驳前者属于典型的诡辩,属于自己没有弄清逻辑关系。这种诡辩就好比是,孔子说“世界不是黑的”,然后他们就觉得孔子的意思是“世界是白的”,进而通过论证“世界不是白的”,来证明孔子是错误的。
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啊。
孔子也仅仅是告诉我们,自己所“不欲”的,或者说“厌恶”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仅仅是告诉我们,宽恕、仁爱、同理心,这些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追求、去践行。
有些人打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把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都列为糟粕”的勾当。因此,只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通通要反对,通通要论证其“糟粕性”。
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思想,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啊,恰恰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掠夺文化的最显著特征,恰恰是我们现在努力在国际上发出区别于西方的声音、寻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的文化支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当前时代的应用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恰恰体现了当前时代最普遍的互联网思维:研究用户“痛点”、注重用户体验、以同理心推己及人、建立人际及人机交互。
一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那么得出的思考结果往往也大不一样。同样是对一件事的“不欲”,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痛苦而不能推己及人,那么你只会加深对于这种“不欲”的怨念而无其它益处;而如果你看到自己的“不欲”,然后能够以同理心推己及人,那么你可能会看到这种“痛点”背后所蕴含的商机。这其实就是普通人和互联网商业大佬思考方式的最大不同。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佬都同时是一名产品经理?因为他们必须知道自己产品拥有怎样的用户体验,必须知道有哪些是“己所不欲”的,然后“勿施于人”赶紧改掉,否则用户的流失只是时间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每一位产品经理、每一位互联网从业者都应该有的思维。
马云当初刚开始创业时,万分艰难,屡屡失败。如果他没有推己及人的同理心,那么他就只会看到创业艰难,而不会喊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口号。
雷军为什么创办小米?因为十年前一部摩托罗拉的翻盖非智能手机就能卖到几千块,注意那是十年前的几千块,而智能手机就更不用提了,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雷军看到了这种痛点,然后喊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科技的乐趣”的口号。这些年来,不管外界对于小米的评价如何参差不齐,但是每个普通人确实都买得起智能手机了,这就是小米为何能成为世界500强的原因。
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应该成为我们争论其对错的原因,而应该成为我们自己的一种思维,把这种思维应用于当前的时代,实现自己的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