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103岁得道高僧的真实故事(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清凉圣境五台山
炎炎夏日三伏天,暂离浮华闷热的都市,于五台清凉圣地觅一处清凉。蝉友圈佛旅网组织全国各地的同修道友来到五台山朝圣,大家感受着清凉山恢弘之圣境,参访了五台山诸大显密皇家道场:穿黄袍爱看戏的龙王五爷香火旺,释迦佛舍利塔、文殊发塔加持力极殊胜,大显通寺古老庄严、恢宏壮阔,菩萨顶黛螺顶尽显皇室气派,善财洞观音洞尸陀林清静神秘。下午三步一拜大智路1080级台阶,礼小朝台五方文殊。虔诚朝圣参学之余,五台山的饮食文化,更别有一番风味:劲道的刀削面、白面馒头、小米粥、猫耳朵、栲姥姥、醋溜白菜、土豆丝,山西的面食果然名不虚传。
大显通寺正门(佛旅网五台山朝圣团摄影分享)
中午,领队与蝉友师兄们于五台山第一大寺——大显通寺体验过堂,庙宇庄严。在早上朝拜寺院之前,领队就给大家讲解了如何掌握和应用过堂的各种仪式和方法。听到打板声,大家便依约定的集合地方集合,领队带大家来到斋堂门前,合掌等候师父们前进入斋堂。在等候的时间,有些师兄看起来还有些紧张,觉得不能熟练掌握过堂的手语和手势,轻轻在和旁人比或着手势。大家按照师父的指示井然有序排队入斋堂,先由维那师举腔,大众随引磬声音同念“供养咒”。然后开始过堂。几百人一起吃饭却寂静无声,部分不懂规矩的居士立刻被师父直接呵斥,五台第一大道场的道风果然严谨。
在寺院过堂是不允许浪费的,寺院的每一粒米都是受十方供养得来,每次带大家到寺院过堂,领队总会反复再反复的跟大家强调,刚开始可以少要一些,不够再加,千万不要浪费。每次师兄们在寺院里过堂,感受着佛门的威仪,或多或少得都会有一些感悟。
大显通寺过堂(佛旅网五台山朝圣团摄影分享)
曾经就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一次领队带团到五台山,领着大家来到大显通寺过堂,大家依序坐好,供养仪轨结束后,巡堂师父开始给大家分饭菜,那天是吃馒头包子。北方的馒头又大又结实,吃得饱饱的。大众已经吃完饭,进行结斋完毕。我们准备离开,看到对面座位的我们团队中有一位从南方城市过来的年轻女师兄,可能是吃不习惯,也可能是太饱吃不下,碗里还剩下一小半个馒头和饭桌面上一些咀嚼过的菜头梗,正准备要走过去提醒她的时候,走过来一位巡堂师父。师父走到她的面前,一句也没有说,拿起她碗里剩下的馒头一口吃了下去,然后把桌面上的菜头也吃了下去,然后就走开了。当时整个过程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大家都没有离开,整个场面每一位团员都看在眼里,包括那位女师兄。我们出了斋堂后准备要离开显通寺,那位师兄突然哭了起来,跑去佛像面前磕头忏悔,说发誓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大家看着那位师兄哭着跟我诉说着,回想起刚才师父用自己行动教育我们情形,纷纷被师父的慈悲心感动了,师父们严厉的教育和身体力行去教育我们,这次吃饭真的如饮甘露,受益良多。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难消。”常存惭愧心,莫失正念,不说人我是非,散心杂话。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一边受食,一边提起正念。
佛教传到汉地之后,形成了一套传统的丛林过堂(用斋)仪轨,规定了碗筷摆放、使用和添饭加菜的步骤与方法。其中的重点是止语端坐、正念受食、威仪寂静。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威仪,然而过堂仪轨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表面的优美大方。
正如一位法师在开示中讲到:佛教的修行让我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我们吃饭时不具备正念,心不在焉,妄想连篇,就是随着贪嗔痴在流转。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并在沉默中进行有效沟通,必须集中精神,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什么。只要学会在吃东西时真正地提起正念,一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感恩。那时候,也许你会忽然理解弘一大师说的“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为喜爱的饮食而狂喜,也不为不喜爱的饮食而烦忧。
文章为蝉友圈佛旅网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