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界大都市(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厚度)
【圆桌对话】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斯敏
嘉宾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 石良平(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石建勋(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沈湘平(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社会主义属性
上海城市建设的本质规定、自我认同、卓越标识
主持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指出,上海要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强调上海的社会主义属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石建勋: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表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总要求来进行,其内涵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满足人民需要的高品质生活。
第二,凸显了全局意义。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更好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任务中实现。因此,上海要继续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
第三,体现了责任担当。上海是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核心城市、龙头城市,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不仅是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必要条件,也是上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上海要秉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和沪杭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沈湘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目标定位,不仅对上海自身发展是决定性的,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是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属性的强调,是上海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本质规定、自我认同和卓越标识,使上海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在全球格局、全国视野的大系统中明确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目标、方向、功能和性质定位。
综观世界国际大都市,都不是突兀的“山峰”,都要依托世界级的城市群和协调一体的区域发展;其竞争表面上看来是作为“山峰”的核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作为“山脉”的城市群、区域发展之间的竞争。对于上海而言,一方面要带动长三角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作用,一方面要借助作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的长三角的雄厚实力,拱卫和巩固其核心地位。因此,必须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高度,“一盘棋”谋划,合理布局产业、疏解功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共同富裕中夯实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基础。这些工作只有在社会主义旗帜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真正快速、实质、高效地完成。坚持社会主义正是上海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优势所在。
上海祝桥商飞总装基地 朱泉春摄/光明图片
社会主义特征
体现在上海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多个维度
主持人:上海的社会主义特征应包含哪些因素,如何衡量?
石良平:关于社会主义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标志性特征去理解:
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在所有经济要素中,中国的土地要素是公有制的,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这从根本上保障了城市的大规模开发与更新,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持续城市化的过程中,这种制度降低了开发成本,有利于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落地。
能够有效实施适应大都市管理和要素市场有序运行需求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单靠市场经济规律是很难管理特大城市的,因而全世界特大城市一般都存在所谓的“城市病”。政府应对城市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全方面管理,这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效。
坚持共同富裕理念。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平均主义,是允许存在收入差异的,其理念主要包括:人人享有就业的权利和机会;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政府补贴制度等;有效的再分配机制,包括税收机制、政府转移支付机制、价格调控机制、资本收益机制等。
健康的各类文化交融地。大城市是各类文化的集中地,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了文化发展目标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并充分体现世界各类文明结晶。上海的发展历史形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融,这种交融既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精粹,又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征对上海的国际化起到了助推作用。
石建勋:首先,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上海城市建设首要的社会主义特征。过去上海城市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中国产生的成功案例,未来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仍然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好排头兵和试验田是上海城市建设的社会主义重要特征之一。上海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排头兵、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承担着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的重任。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决胜全面小康贡献力量,上海任重道远。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满足人民需求的高品质生活是上海城市建设的又一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的口号,也是新时代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根本任务和努力方向。
第四,坚持上海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从根本上规定了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上海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不照搬西方模式;表明上海建设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优势、特征的现代化城市。这决定了上海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和谐安定。
沈湘平:当我们说要把上海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时,蕴含三层意思:要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区分开来;要比其他国际大都市做得更好、更卓越;这种卓越的区分在于社会主义性质的规定。因此,上海体现社会主义特征主要应从如下方面考察:
一是总体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东方神韵。这是最基本的维度。加入国际大都市“俱乐部”,并不是削足适履、全盘西化、“山寨”其他大都市,不是增加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数量,而是增加一种类型,提供一种生动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新模式。
二是坚持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都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始终要统揽城市发展全局、协调相关各方,把握城市发展方向,凝聚城市发展力量。
三是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自觉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四是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社会主义城市的根本目的。
五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如何解决“城市病”也是世界难题。正如指出的,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
六是对全国的引领带动。作为排头兵和先行者,上海始终在全国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也实现了先富。带动长三角、辐射全国、服务大局是上海作为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的应担之责。
七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作出积极贡献。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应该成为国家对外开放、实现全球治理意志与精神的最佳担当,应该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贡献精彩的上海篇章。
八是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城市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权。
航拍上海光源 徐网林摄/光明图片
未来发展
把社会主义优越性落实到对卓越发展的追求上
主持人:今天的上海在体现社会主义属性方面,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应如何使坚守社会主义与促进更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相互促进?这给我国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石良平:上海是中国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天生有着与世界各国联通的基因。海派文化是通往国际化的重要人文基础,完整的产业链是其通往国际化的重要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特大城市,这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大城市建设中的优势。
上海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为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特点,要进行更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与资源重整,以及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继续成为创新发展的领头羊。
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要承担重要角色和领军任务。要在现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区域合作迈向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必须继续成为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在中国提出更大幅度地开放服务业的过程中,上海责无旁贷,一马当先。只有上海的服务业率先对外开放,才能真正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诚意和决心。
沈湘平: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历史性变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执政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也是检验一个社会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准。坚守社会主义与促进更高质量发展并行不悖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既能吸收借鉴西方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下一步工作中,上海应注意如下问题:
在进一步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的同时,结合“四大品牌”战略,深化国企改革,按世界一流标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
在建设金融中心的同时,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注意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从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注重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将率先实现超大城市及城市群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当仁不让的使命,系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现代治理之道。
更加自觉地协同长三角实现一体化发展,使得产业合理布局、功能合理疏散,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战略支撑。
在国际交往中更加自觉地代表社会主义中国,更加自觉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
对我国城市群建设、经济发展的启示在于: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才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要把社会主义优越性落实到对卓越发展的追求上,对标最高水准,跟最好的比、向最好的学,做最好的自己;精准定位,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求全责备,而要突出特色和优势,以重点突破带动能级提升。
石建勋:上海在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在实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看,上海是全中国人民的上海,是国际化的上海,上海今天的发展成就是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上海要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欢迎来自全中国和全世界的各类人员来上海务工就业、创新创业、辛勤劳动创造品质生活。要不断消除务工就业中的身份、地域和性别歧视,靠劳动创造品质生活的一切劳动者都应该获得应有尊重和保护,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创造品质生活,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开明、开放、包容、公平、公正、法治、平等的良好环境。
(学术指导:石良平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0月8日
本期编辑:刘嘉丽 常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