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笔墨技法(画家是如何构思作品中的章法)

中国画自诞生以来,人们就在其中寻找着用笔、构图、气韵等画的整体意象及局部细描,使得绘画达到与人的气质相吻合的要求。但是,一幅作品中,首先给人的不是用笔,不是气韵,而是章法构图的印象。这就是顾恺之所说的"置陈布势",在谢赫的"六法"之中也叫做"经营位置"。

什么是章法?

在中国画中,章法的概念是十分明确的,它是"立意定景"后,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以合理的"象"表达出来的一种布局格式。

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对画的立意章法的重要性作出了判断:

画家的笔墨技法(画家是如何构思作品中的章法)(1)

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意庸则庸,俗则俗矣。

这就说明中国画在章法之前,还应当立意,由作者自己的"意"来决定章法的格式,并且这个"意"不能是庸俗的,因为"意"是先行一步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意在笔先"的原理。例如唐代画家王维也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这里有一个词叫"意",往往被人们理解成人的思想,这只是一个片面或是字面意义上的看法,而近代学者蒋孔阳在他的论文《形象思维与艺术构思》中这样认为:

中国绘画"意在笔先",这"意"不是指思想,而是指结合了思想在内的形象。必须把形象在内心中完全酝酿成熟,然后体态神韵,宛然如见,再行落笔。由于形象先已完整地成长起来,所以画出来的形象也就自然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章法并不是简单地由创作者在纸上勾勒出一个草图模式,哪里是主,哪里是次,又哪里是近,哪里是远,而是在构图之前应当应当确定自己的是"意",发挥其统领、决定的作用,并且"意"应当是成熟于胸的完整体态。

画家的笔墨技法(画家是如何构思作品中的章法)(2)

章法的确定

在绘画的创作中,当我们把想要表达的"意"成竹在胸的时候,就要见诸于笔墨和纸端,如此,手到、笔到,即可逐渐成画。

但在章法的构成上,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有的是从大到小,由面到点,也有的则相反,聚焦一个中点,再向外扩散,不论如何构思,都是要求按照"取景定景"的原理来完成。

北宋画家郭熙、郭思《画诀》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话:

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见世之初学,遽把笔下去,率尔立意触情,涂抹满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哪得取赏于潇洒,见情于高大哉?

这里,二郭大师为我们提供了画中的天地之说,并指出了当下人不立意定景之做法,看似下笔如神,实则"令人意不快"。这就说明了很多画家在作画之初,乏于思考,铺纸就画,哪些能画得出好的作品来?这是最为应当反对的做法。

画家的笔墨技法(画家是如何构思作品中的章法)(3)

五代时期的大画家荆浩在《山水节要》中指出:

意在笔先,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山立宾主,水注往来。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置路湾,模树柯,安坡脚,山知曲折,峦要崔巍。石分三面,路看两岐。溪涧隐显,曲崖岸高低。山头不得犯重,树头切莫两齐。在乎落笔之际,务要不失形势,方可进阶。此画体之诀也。

荆浩认为,作画设意之时,要从"形势"上入手,远的景则取其势,而近的景要突出其质,这里的"质",按照作画时的要领理解的话,则是细化部分,同时他对山水画中的各种景物作出了明确的应当注意的事项,涉及到了章法构图中的大小章法问题。对于大章法要用"势"来写,而小章法则要"刻画",使其活灵活现,显于生动。

由此还可以说,画中有主有次,有宾有客,这不仅是立意构图的方法,也是描绘中的方法。元代画家汤垕在《画鉴》中说:

画家的笔墨技法(画家是如何构思作品中的章法)(4)

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谓如山水,则山水是主,云烟、树石、人物、禽兽、楼观皆是宾,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宾者远近折算须要停匀。

宾主实际上是说画中要处理的矛盾关系,在表现山水画时,不可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但是,这处理这些宾主关系时,则要考虑其中的点与块、块与面的呼应关系,使得它们之间相互照应,相互顾盼,有轻有重,有主有次,方可鲜活起来。正如明代画家沈颢在《画塵》中所说:

先察君臣呼应之位,或山为君而树辅,或树为君而山佐,然后奏管傅墨,若用朽炭踌躇,更易神馁气索,愈想愈劣。

当然,除此之外,章法中还应当考虑构图中的开合、虚实、藏露、繁简、疏密、纵横、参差、动静等等关系,这都是在营造章法关系时需要多方考虑的基本因素。

培养对章法表现的灵活多样性

人的思想认识是来自于多读书、多思考,并且加强修养,增加阅历,才会使人见多识广。中国画史上,大凡有成就的大画家,无不重视对读书和注重艺术的修养,正如前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画家,更应当从前人那里获取有用的知识,从大千世界中找到灵感。

明代画家李日华在《墨君题语》中谈到了画家读书的问题:

画家的笔墨技法(画家是如何构思作品中的章法)(5)

绘事必须多读书,读书多,见古今事变多,不狃狭劣见闻,自然胸次廓彻,山川灵奇,透人性地时一洒落,何患不臻妙境?

他认为只有多读书,才能从书中看到有用的知识,并且心中装的多了,见的多了,自己的悟性、灵性也就会油然而生,再也不为"无笔无墨"而焦急。他还说,苏东坡整天读书,广交朋友,讨论天下事,所以胸次高朗,"涵浸古人道趣",成为一代豪人。

中国画最讲究"气韵生动",这是画的灵魂,也是精神,气韵从哪里来?又如何表现?除了从书中来,也来自用笔。北宋画家郭若虚在《论用笔得失》中说到:

画家的笔墨技法(画家是如何构思作品中的章法)(6)

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

除了"意存笔先"对章法的构思外,想要获取画中的神采气韵,另一个方法就是用笔。当然,"书画同源",这里所说的用笔是指书法的用笔,好的笔法自然会产生有气韵的作品。

尽管古人提出了多种对章法有益的方法,但总体来说,章法在构成前夕,必须是人的思想意识,"定景立意"、"意在笔先",而这些却需要画家走向自然、多读书、多思考才能得到,除此之外,解决方法的问题,还要向传统要方法,一手伸进传统,一手伸向自然,在传统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不失传统,这才是立意立画之根本。

本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平台整理发布,欢迎关注,一起长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