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西红柿难吃吗(为什么西红柿越来越难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西红柿的味道似乎大不如前了。为什么西红柿变得越来越难吃了?
西红柿的味道变化上海农科院曾对51个品种的西红柿做了检测,结果发现,现在西红柿里的可溶性糖类都下降了不少。与30年前相比,番茄的硬度也上涨了将近5个点。
有人猜这可能是打了催熟剂,番茄还没熟的时候就给摘下来了。呃,不能说完全不对吧,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西红柿
西红柿、番茄、洋柿子,听这名字就知道,这家伙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西红柿原产于南美洲,1523年由墨西哥传到西班牙,随后传到意大利和欧洲各国。起初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期才开始作为使用作物。
吃番茄的故事大家应该听说过,起初有人吃了之后出现了头疼、腹泻,人们就觉得这东西有毒。后来才知道,有毒的其实是装番茄的铅盘与番茄产生的化合物。
西红柿
中国的西红柿在17世纪传入,由于温度适宜,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就在我国大批量栽培了。
小时候,西红柿种在农村的菜园子里。夏天摘一颗,扔到井水里冰一冰,那口感丝毫不亚于冰镇西瓜。可现在到了大棚种植,实现了西红柿自由却丢了口感。
这是因为现代化机械运作的情况下,必须在西红柿表皮比较硬的时候前去采摘。我们定义好番茄的标准就是好吃,但种番茄的人定义番茄好不好,标准就是结实不结实,扛不扛得住机械地蹂躏。
小西红柿
只有烂果率低的番茄,才是适合大规模推广种植的好番茄,才能保证全国十几亿人的日常所需。
西红柿的品种发展你可能不知道,我们现在吃的番茄其实和70年前的番茄并不是一个品种。
番茄这种东西早在拿破仑时期就已经成了一种主流食物,当时的航海家会把番茄做成罐头,给船员们补充维生素。
西红柿
可这种番茄到了二战时期就不怎么受人待见了。并不是说战争时期资源匮乏,人们吃不起,而是这种古老品种的番茄虽然吃起来香软多汁,但着实不利于长途运输,烂果率奇高。一车番茄运到前线,估计就成一锅番茄汤了。
上世纪5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番茄基因改造计划”。他们发现,番茄植株里的一种IS基因可以让番茄的茎直挺挺地长成一根,这样就能节省很多人工劳力。
西红柿
随后,荷兰人又在番茄中加入了一种抑制基因,可以让番茄的成熟速度放慢,让番茄在采摘下来之后,表皮周边不会出现褶皱。这两种发现一结合,巧了,正适合二战以后人们对机械化生产的向往。
这种转基因番茄很快就取代了原有植株,在美国佛罗里达批量种植。当时的苏联眼看美国有了这种番茄,于是也研制出了类似的半矮生番茄。
建国之初,这种番茄就和工业机器一起,被引进到了中国,中国则负责将这些番茄加工成罐头出口到苏联。直到现在,中国仍然是俄罗斯最大的番茄供应商。看起来这战斗民族还挺稀罕咱们的番茄。
到了60年代,我国的番茄基因改造主旋律还是要求亩产高、抗病性高,说白了就是产量大,好养活。
西红柿
经过不断尝试,我们在苏联的这种半矮生番茄中杂交出了单果重量大,香甜多汁的软果番茄。
中国的西红柿种类在我们传统的理解中,又红又大的番茄就是好番茄。但事实上,小时候在农村菜园子里种的番茄虽然红中带青,却依然香甜可口。导致番茄便难吃的根本原因还是城市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个村落都陆陆续续地变成了城市,以前那种集体菜园子也越来越少了。这时候的我们就和二战时期的西方各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运输。
西红柿
回到我们上面讲的,传统印象中个大色红的番茄就是好番茄。于是我们就去引进了之前美国培育的品种。
在基因改造的催化下,这种番茄在美国的收割机下被蹂躏了半个世纪,表皮质量肯定是值得放心。这种风格的番茄也符合我们消费者的审美。
于是呢,从千禧年至今,我国的番茄产量几乎翻了一倍。大棚种植和机械化农场,也使得我们现在买番茄越来越容易了,市面上的番茄价格也越来越容易便宜。但与此同时,番茄在味道上出现了一些小变化。
大家星期天可以到家门口的超市逛一逛,现在超市里卖的基本都是英国和荷兰杂交培育的那一批番茄。果实又大又红,就是吃着有点硬。不甜也不酸,直接生吃肯定是不行了,不过炒菜还能炒出一些汤汁。
西红柿
201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项课题研究小组,对全球各地的番茄做了统计。研究发现,现在的番茄由于长期杂交和基因改造,相比早期番茄,已经缺失了25%左右的基因。也就是说,我们童年时那种番茄可能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份研究报告一发表,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这种问题。随即又开始了选种和培育,希望把早期那些软番茄再给培育回来。能不能吃上童年的那种番茄,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