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定陵发掘悲剧(明定陵的真实影像)

这是明定陵考古发掘唯一的真实影像。1955年,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突然向中央政府申请发掘明十三陵。事实上,当时我国的考古水平并不成熟。虽然最终因为郭沫若的坚持,在全国观众的面前,明定陵发掘行动还是开始了,但不出所料,这也成为了考古界的悲剧。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郭沫若非要发掘明定陵呢?这次挖掘又为何会被考古界称为一次悲剧呢?

定陵挖掘缘由

郭沫若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个历史学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直以来,他都醉心于我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凤凰山明墓,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都离不开他的组织。他也为我国的历史研究做出了不少贡献,但关于他当时坚持挖掘明定陵的原因,却有着诸多猜疑。

明十三陵定陵发掘悲剧(明定陵的真实影像)(1)

当时流传比较广的一种说法是,郭沫若的祖先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间有过一些渊源。据说朱元璋掌政之后意识到了各地藩王对于皇权的危害,于是大肆进行削藩改革。在这期间,有一名叫郭子兴的主帅,因为朱元璋的授意,惨遭谋害,此后郭家后人一直牢记着这段恩怨。而郭沫若正是郭子兴的后人,他之所以一定要挖明定陵,也正是对朱元璋的一种报复。

比较离奇的是,就在郭沫若组织发掘明定陵后不久,他家中的妻儿就突然染病去世了。不少听信了传说的人都说这是明太祖“显灵”了,在惩罚打扰了他后人安眠的人。不过,“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说法并没有真实的例子佐证,也不过都是民间迷信编造的故事。

事实上,在考古队发现明定陵之前,郭沫若正在和北京市市长一起研究明朝历史,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当时他们所掌握的资料并不齐全,尤其是明成祖朱棣命人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永乐大典》。

明十三陵定陵发掘悲剧(明定陵的真实影像)(2)

这本书其实有一本完整的副本,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当时刚刚过去不久的战争当中,我国的不少珍稀文物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其中就包括《永乐大典》副本。郭沫若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中国的历史研究,眼看着明朝历史的空白无法填补,他想到了这本重要的典籍。

既然副本丢了,那能不能直接找到正版呢?根据郭沫若当时的猜想,如此重要的一部典籍,应当会随明朝皇帝下葬。只要能够挖出明十三陵的陪葬品,说不定还能对明朝的这段历史有额外补充。

说干就干,郭沫若立刻将他的想法汇集成申请报告,交到了中央。

挖掘过程

中央刚刚拿到郭沫若的申请的时候,其实是不同意的。当时我们的国家刚刚建国不久,一切都处在百废俱兴的状态,在考古方面并没有什么很深的经验。战争中已经丢失了不少重要文物,此时因为考古再经受文物的损毁将是我国的一大损失。

明十三陵定陵发掘悲剧(明定陵的真实影像)(3)

然而郭沫若的态度异常坚定,经过他再三申请 ,并且向中央提交了充分的发掘理由,最终,这次挖掘工程还是通过了。

一开始郭沫若的目标其实并非是明定陵,而是在一旁的明长陵。明长陵是明成祖朱棣的墓地,按照郭沫若的猜想,《永乐大典》极有可能随着朱棣的陪葬品一起被埋进了明长陵。但是考古队经过了长达三个月的勘探工作,根本就没发现明长陵的入口。恰好这个时候,明定陵出现了坍塌,于是经过郭沫若和考古团队讨论过后,大家决定先挖明定陵。

这次的发掘居然一反常态的顺利,几乎没费多大的功夫,勘探队就在坍塌处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刻着“隧道门”的石头,也就是说墓葬的入口就在这里。在这之后,就是长达三个月枯燥的挖掘工程。如我们影视剧中所看到的那样,在到达墓葬正门前,有一段长长的甬道,而明定陵的这段甬道几乎全部被泥土覆盖。就在挖掘队几乎以为挖不倒尽头的时候,又一块指路的石碑出现了。

“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看到如此明确的指示石碑,整个队伍却陷入了沉思。在以往的故事传说中,一块藏有大量陪葬品的墓葬,往往会设置大量机关,防止盗墓贼的进入,更何况此处还是皇帝的陵墓,那此时出现的这块碑的背后,会不会也是掩人耳目的机关呢?

明十三陵定陵发掘悲剧(明定陵的真实影像)(4)

思及此,队里的专家赶紧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历朝皇帝的陵墓都会在皇帝未去世之前修建,而且皇帝死后要和皇后合葬,偌大的陵墓,为了防止后来安置皇后遗体的队伍走错,也会设立一些标语,帮助当时安放遗体的人认路。

但是当考古队根据标语指示找到“金刚墙”的时候,众人却又犯了难。此时我们可以在拍摄的画面中看到众人正在拆除这座墙,但实际上,在拆除的同时,却并没有人愿意以身试法,先进去探路。

原因很简单,传说中,皇陵不但有各种防盗机关,陵墓的主人也会对前来挖墓的人进行诅咒。虽然已经是近代社会,但当时流传的关于受到陵墓诅咒去世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在未知的事物面前,人们总是充满恐惧的,没有一个人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做赌注。

此时我们看到的画面是考古队员们正在抽签。虽然不情愿,但已经到了这里,发掘的进度不可能就此停止,于是大家想到了抓阄决定谁去探路的办法。此时可以看到金刚墙已经拆出了一个可以容纳一人通过的三角。虽然有着忐忑,但这个被抽到的工人还是爬上了墙。

明十三陵定陵发掘悲剧(明定陵的真实影像)(5)

不过在他眼前的,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或是诅咒,而是两块汉白玉制成的大门,显然,这就是地宫的入口了。这一消息让经历了长久发掘工作的每一个队员,都异常兴奋,因为这意味着,这个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皇帝陵墓的全貌,即将展现在他们眼前。

进入地宫的过程显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汉白玉的大门仅仅只被推开了一道缝隙,考古队员很快就发现门口的路,已经被一块自来石挡住了。这显然是属于古人的智慧,地宫门完全关闭后,这块自来石也会随之移动,直到完全挡住大门,将地宫完全封住。

虽然设计巧妙,但也没能阻挡此时热情高涨的考古队员的步伐,他们自制了一把“拐钉钥匙”,就这样打开了地宫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在地宫大门缓缓打开的时候,每一位队员的脸上都有着兴奋的笑容,这座神秘的皇陵即将完全呈现出来。

失败的考古经历

画面随着考古队员的脚步穿过了前陵,在我们眼前是两盏青花瓷制成的万年灯,不过此时早就因为地宫常年缺氧熄灭了。灯后面是三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宝座,不难猜测,这三个宝座分别属于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

明十三陵定陵发掘悲剧(明定陵的真实影像)(6)

而随着镜头切换到后殿,三口朱红色的棺材就这样出现在了考古队员的眼前,此刻,不只是考古队员们的心被吊了起来,在镜头前的人们也屏住呼吸。这就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最后安睡的地方了,那么这里,是否会有郭沫若一直寻找的《永乐大典》呢?

喜欢看考古视频或者看过盗墓类电影的人,看到眼前的一幕应该已经发现了不对劲。此时上前搜寻的考古队员,手上显然是没带手套,而在现场,也没有看到任何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徒手开棺、徒手取文物,这样的做法显然会对这些文物进行损坏。但正处在兴奋当中的郭沫若,和这些考古队员并没注意到这个事实。

在底下埋了这许多年的三口棺材,几乎都已经腐化,镜头中可以看到最右边的这口棺材已经完全腐朽,各种陪葬品零零散散的落在了地上。

队员们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棺椁,揭开最上面一层的绣花金被,下面满满的一层陪葬品就这样暴露在空气中。除了各种金银珠宝,我们还能看到不少在今天看来依旧是制作精美的瓷器、酒器等,整个墓葬的奢华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纯金打造的金丝翼善冠、隔了百年仍旧光鲜的九龙九凤冠,很难想象在什么都不发达的古代,居然还有如此精致的饰品。

明十三陵定陵发掘悲剧(明定陵的真实影像)(7)

之后,专家们取出了整整三层陪葬品,万历皇帝遗体的全貌才完全展现。只不过数百年时光转瞬即逝,即使墓穴建造的再奢华,此时留下的仍然只是三具看不出样貌的枯骨。

而我们说这次考古行动失败,是因为即使挖出了如此多珍贵的陪葬文物,但因为没有专业的防护,不仅三口原本就腐朽的棺椁在搜寻过程中完全散架,过后还被一些不知道其价值的队员随意丢弃,就连不少陪葬品也因此遭到了破坏。

原本就比较娇贵的丝织品、字画作品因为没有良好的保存技,也在挖掘过程中被氧化,其他的文物因为挖掘人员的不仔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一件在出土之时惊艳了众人的丝质龙袍因为氧化失去了最开始的光泽,尽管专家事后极力进行修补,仍未能挽回这一损坏。

明十三陵定陵发掘悲剧(明定陵的真实影像)(8)

而在这一次发掘行动中,郭沫若也并未找到他心心念念的《永乐大典》。不过这一次的失败显然是让中央意识到了随意发掘古墓带来的损失,此后便宣布了禁止对帝王陵墓,进行主动性发掘的条例,后来郭沫若希望发掘武则天乾陵的申请也因此被驳回。

虽然定陵的损失成为了郭沫若职业生涯的一大败笔,但也因为这次失败,引起了中央对墓葬文物的保护,才避免了更多的文物因为不专业的考古发掘毁于一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