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合作社收入(湖工大学生变身)

农业专业合作社收入(湖工大学生变身)(1)

湖工大实践队成员参与“三生郧阳”直播。 通讯员文宁静 供图

长江日报8月5日讯 湖北工业大学师生在实地调研农产品的基础上,推动建设区域公共品牌“三生郧阳”,开发社区电商小程序、开展电商培训、孵化乡土网红,带动当地创收,助力郧阳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商示范县。

这一扎根乡土、助力乡村振兴的项目,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上引人关注,最终获得省赛金奖。

大学生变身“选品经理”

“各位观众晚上好,欢迎观看我们的直播。”7月21日晚7时21分,某短视频平台上,“三生郧阳”直播间的主播们正忙着解说手中包装精良的农产品,趣味的解说与精彩的小节目串烧,逗乐了评论区里的观众。

面对镜头的并非职业主播,而是来自湖北工业大学数商兴农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这支志愿服务队由该校不同学院的3名研究生和13名本科生共同组成,其前身为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一支“三下乡”实践队。

“郧阳是生态宝地,可农产品的销路却不乐观。”2018年夏天,湖北工业大学组建了一支“三下乡”实践队,深入郧阳调研。当时的实践队队长、项目负责人姬澳介绍,郧阳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为支持丹江口水库建设,10余万人搬迁,原先分散在各地的移民组建了新社区,着重发展生态农业。

农产品不好卖,核心原因是缺少了特色品牌。为了让百姓安居兴业,当地政府想到了设立公共品牌、搭建电商平台的法子来发展经济。湖北工业大学的这支实践队,便是前来协助当地政府工作的。团队与郧阳区电商办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由政府牵头提供基地,湖北工业大学师生参与运营和产品开发,共同打造“三生郧阳”这一品牌。

农业专业合作社收入(湖工大学生变身)(2)

湖工大实践队调研郧阳当地农产品。 通讯员文宁静 供图

什么样的产品适合纳入品牌下?不同的产品分别能做到多大规模?学生们干起了产品规划的活。顶着烈日,团队跑遍了郧阳区19个乡镇,记录了20余种农产品:爽滑的香菇、香甜的老米酒、芬芳的木瓜酿……这些零散兜售的农货在农民眼里不起眼,在学生们心中却是件件值得开发的“爆款”。

经过讨论,团队最终决定将香菇作为品牌主推产品,对不同农产品制定了区域定位和营销计划,提取当地的文化基因对产品进行了外包设计。30款产品上架,“土气”的农作物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的“香菇脆”“煲仔饭”,很快帮助当地农民人均增收600元,间接带动相关产业营业额增长200多万元。

孵化700余名乡土网红

2018年9月,郧阳县入选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同期入选的县(区)共有7个,许多农产品商都瞄准了直播和短视频的时机。

“东西想卖得好,引流和渠道当然必不可少。”实践队现任队长席雪萍介绍,团队与政府合作期间,协助当地在其原有“郧阳电商 扶贫培训”的基础上共同开展了千余场电商培训,教授理论与技术课,参与培训的达1.5万人次。

除了讲解一些基本的直播操作流程,学生们有时会帮企业或农户拍摄一些宣传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但一开始观看量较低。询问指导老师,才发现是自己的审美视角与视频用户有所不同。

“我们会偏向于拍摄秀丽的风景画面,以为比较引人注目,但用户不这么想。”团队多数成员是电子商务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为了寻找受众偏好,他们发挥学业专长,借助后台的数据绘制用户画像,发现农产品视频的受众更青睐生活气息足的画面,便修改了原有的拍摄脚本。同时,团队还进一步实施精准化投放,根据人群包进行投流,提升视频的点击量和观看时长。

通过培训,为当地孵化出729名乡土直播网红人才,助力郧阳全面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

向周边城市进行推广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郧阳农产品滞销。团队携手湖工大经济与管理学院志愿服务队驻十堰成员,参与到央视首场为湖北直播带货的连线中,承担后勤服务、快递打包等工作,将郧阳特产花菇、红薯粉条发往全国各地。历时47天,共计销售农产品价值6757.96万元,解决17.9万城市居民无法采购蔬菜的问题。

复工复产之即,团队与电商办合作开发出了一款区域性小程序——郧阳供需发布中心,供本地区居民上传供需信息,又结合运营环境以及社区电商兴起的背景,与本地一家公司合作开发“郧菜场”小程序,使居民能购买自家周边富余的新鲜农产品。

今年7月,团队组成湖北工业大学数商兴农志愿服务队兵分三路,以郧阳电商经验为龙头,将其成功模式推广到枣阳、麻城,三地同时推进。

“在持续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都有人才需求。”席雪萍说,看到农产品待售而没有主播,就和同学一起接过了主播岗位,学起了直播带货。三天9场直播,收益千余元。

“我们希望未来加盟‘三生郧阳’品牌的不仅仅是农产品,还能链接服务业和文创产品,集成规模效应。”席雪萍说,目前团队还在持续借助寒暑假前往郧阳参与运营和调研,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力量可以助力乡村振兴。

(长江日报记者邓小龙 通讯员陈凌 文宁静)

【编辑:丁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