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贺岁片推荐(今年贺岁片都不喜欢)

1981年许冠文的《摩登保镖》开启香港春节档时代,也定义了明星阵容、搞笑和大团圆结局构成的贺岁片。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开启内地贺岁片时代,此后十几年间,冯大爷都是中国贺岁片主角,虽不尽是大团圆,却不失幽默。

而从《英雄》开始进入大片时代的中国电影,现已逐渐失去热闹搞笑的贺岁片特点,只要在春节前后上映的大制作,都被称为“贺岁片”。

今年贺岁片推荐(今年贺岁片都不喜欢)(1)

①冯小刚1997年作品《甲方乙方》开启中国贺岁片时代。

今年贺岁片推荐(今年贺岁片都不喜欢)(2)

②1987开始上映的《富贵逼人》系列是港式贺岁片的典型代表,连续拿到票房第一。

今年贺岁片推荐(今年贺岁片都不喜欢)(3)

③周润发与刘德华在1995年主演的《赌神》红遍亚洲,掀起“赌片”狂潮。

今年贺岁片推荐(今年贺岁片都不喜欢)(4)

④被捧为星爷神作的《喜剧之王》1999年春节档上映时结局也不免要“恭喜发财”。

1904年11月,慈禧在宫里办七十岁寿辰,当下各国驻华大使纷纷来献宝,其中就包括英国。几个英国驻华大使一商量,决定献个电影放映机讨好手握重权的慈禧。

到了寿辰这天,英国大使“吭哧吭哧”搬来机器,带了几套电影胶卷,要给满堂文武百官看。谁知刚放了三部短片,发电机意外发生爆炸,险些伤到人。慈禧因此大怒,认为这不是祥兆,命令宫里以后禁止放电影。此后直到逝世,慈禧都一直惧怕看电影。

尽管展示过程并不顺利,但却反映了两个重要的事。

第一,“电影”这种西方舶来品第一次与中国节庆这种重要时刻联系在一起了。第二,中国节庆日的所有活动都最好是吉兆。

慈禧要是活到今天一定很郁闷,100多年后,被她视为不祥之兆的电影,却成了过年这等比她寿辰还重要的中国节日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还发展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型——贺岁片。

“贺岁片”来源于香港

如果只是把贺岁片定义为,在春节档放的电影,那中国最早的贺岁片是1922年在上海放映的《海誓》。

这是我国第一部在春节期间放映的电影,特意安排在除夕之前。那这部中国贺岁片鼻祖讲的是什么呢?国家安危?见义勇为?阖家欢乐?都不是!《海誓》是个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女主角福珠和穷画师相爱,两人订立婚约,盟誓如负约要投海而死。后来,福珠被有钱的表兄诱惑,要与他结婚。当他们举行婚礼时,福珠忽然逃离教堂去找画师,却遭拒绝,于是她投海自杀,幸而画师前去相救,两人终成佳偶。这是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之一,爱情的电影主题可见当时上海的文艺风潮已非常开放,而这距离世界上第一部电影诞生也才过去27年。

但毕竟《海誓》只是恰好赶在过年时期放映的电影,不能定义为贺岁片。

准确来讲,现在所谓的“贺岁片”来源是香港。

中国人在过年时期倾向于做些全家娱乐的事,比如打麻将、聊天、看电视,当然这些倒不是中国特色,全球每个国家都有一个特定节日用来做集体狂欢的事,这种时候电视是最好的消遣物。

中国又是有特殊时间观念的民族,过年是与凶吉祸福联系起来的,掌握过年时候“欢乐是吉兆”的特殊心理,配以大团圆的剧情,“年底档期电影”这种在全球独一无二的类型就在香港诞生了。

还记得小时候在电视上百看不厌的《赌神》系列么?又或者一边笑出眼泪一边紧张的成龙动作大片?在内地还没有贺岁片概念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香港的“年底档期电影”大概是所有小孩都最期待的电视节目。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引申一下,就是痛苦代表差异,而欢乐代表平等。贺岁片作为过年项目,人们要放肆大笑才有气氛,进而有更好的大众传播性,老百姓愿意花钱买票。其次,如果有名人名角在电影中被恶搞博得笑声,就更加大了喜剧效果。因此喜剧、大团圆、明星这三点才构成了现代贺岁片。

小时候百看不厌的

“港式家庭”

香港第一部贺岁片是许冠文在198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摩登保镖》,在嘉禾院线放映,拿到了17769048元的票房,这是香港票房首次过千万元,引爆了春节档。此后每年年末都会有些明星自发聚在一起拍个电影放一放。

这个阶段的代表作有《最佳拍档》系列、《八星报喜》系列和《富贵逼人》系列等。

《最佳拍档》从1982年第一部开始,连续拍了三部,都是当年贺岁电影票房第一,将同时上映的嘉禾所拍成龙主演的《龙少爷》、《A计划》以及邵氏公司出品的武侠片等打得落花流水。实际上1980年,邵氏出品的成龙第一部电影《师弟出马》还是当年的年度票房第一,第二年许冠文一来,直接打开了除了武侠片外的另一种香港电影局面——搞笑出丑打斗加热闹,也成就了香港新艺城电影公司。说实话,这几部电影放多少遍都应该被列进必看片单!

但不得不承认,在贺岁档以外,由洪金宝、成龙等人主演的现代功夫武侠片还是当时香港电影最重要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贺岁档输给《最佳拍档》更加证明光有明星不行,搞笑才是贺岁片最不能忽视的原则。

到了1985年,嘉禾终于反应过来过年要放什么片子,于是集合成龙、洪金宝、元彪拍了“福星”系列第一部电影《福星高照》,以3047万元成功拿到当年年度票房第一宝座。这个福星系列造福了多少当年在电视机前守着的小朋友,如今对洪金宝和成龙印象最深的就是兄弟间的互坑互拆。

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在过年时上映的《富贵逼人》系列每部都拿到不错的票房成绩,“肥妈”沈殿霞也是因为在这部系列电影中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无数人童年可爱的回忆。这个时候,香港人和内地人都能原谅片中肥妈一连三部电影都中六合彩,也能夸富嫌贫地认同这个“富贵”家庭,不觉得有道德上的不对。究其原因,是上映在过年时候,大家都想看大团圆,还是要主角被“非人化”、“能耍宝”性质的大团圆。

到上世纪90年代,香港贺岁片类型已基本成熟。此时继《富贵逼人》系列后的《家有喜事》系列则在强化大团圆基础上,发展出了耐人寻味的“港式家庭哲学”。一个大家庭里有兄弟三四人,各有女朋友。家庭因为缺乏沟通、性格各异产生变故,但最终总能圆满解决,每个人都被原谅,结尾时候再来一顿全家团圆饭,所有事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除夕时上映,这种“感天动地”的亲情力量大约解决了许多家庭矛盾。

而这些电影传入内地时,以不同于《甲方乙方》中国式幽默的面貌出现,毕竟同宗同族,对于过年要“喜庆”的苛责要求类似,哪怕有一些夸张元素,在贺岁片里一放,就都是正常的。

转身恭喜你发财的

“亚洲赌王”

在家庭喜剧贺岁片对面的是惊险、刺激却依然以欢乐收尾的电影,而这些才是1990年代香港贺岁片主力。比如由周润发开启、引起无数少女尖叫、经典无法再重复的“赌赌赌”系列。

1989年底,周润发主演王晶导演的电影《赌神》,不仅拿下当年票房冠军,还掀起赌片狂潮,此后有“赌侠”系列三部、“赌圣”系列三部均是这个狂潮的跟风者。当时的年轻人哪里见过将“赌”变成电影娱乐的阵势,不管有多少跟风者,赌片在当年都是稳赚不赔的电影。

而飞扑克牌、西装、口香糖、最后关头一把翻出同花顺“啪啪”打脸坏人们也成了所有赌片标配。演到这里,还不算完,既然是贺岁片,没有恭喜发财怎么算合格?为了在刺激氛围后提醒观众这是部贺岁片,演员们还要突然转身,“打破第四堵墙”,哈哈大笑说声“新年快乐”。

在《神龙赌圣之旗开得胜》中,郑伊健演的反面角色在赌桌上被梁朝伟击败,仓皇逃跑,本来这是一个反派人物的正常结局。结果呢?等其他人祝贺梁朝伟时,郑伊健又出现,说了句“祝贺你”,再一转身,对着镜头说:“恭喜发财!”突然间整个电影的气氛就崩塌了,剧本也崩塌了。但在贺岁片里,这种“崩塌”是被原谅的,传统的“喜庆”心理让无厘头的创意合理了。就算是后来被我们捧为神作的《喜剧之王》,演完《雷雨》后突然也搞了个集体拜年。

1990年代中后期,成龙的眼睛已经瞄准了好莱坞,拍了更多不搞笑却很玩命的电影;徐克紧跟拿金马奖的《饮食男女》拍出应景之作《满汉全席》做贺岁,成为最会审时度势的香港导演;2002年《天下无双》里梁朝伟和王菲恋爱成功,纯爱电影成为新世纪后香港贺岁片又一主力。

但似乎我们对香港贺岁片的记忆已永远停留在电视机里了。

“段子手教父”冯大爷

1995年,成龙的贺岁片《红番区》被引进到内地院线,内地观众第一次知道了有种电影被称为“贺岁片”,影片在内地大获成功,收获了8000万元票房。之后1996、1997年,成龙又接连推出了《白金龙》、《义胆厨星》等贺岁片。

大受欢迎的成龙贺岁片让内地电影人大吃一惊。由此,内地的电影市场也开启了贺岁片的征途。

1997年年底,冯小刚拍摄了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甲方乙方》,创造了当年的票房奇迹。接下来两年,冯小刚分别拍摄了《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奠定了他“内地贺岁片教父”的地位,也培养了内地观众在春节假期观看贺岁片的习惯。

可以说,内地贺岁片起源于香港,但冯氏喜剧有别于传统的香港贺岁片装疯卖傻极尽癫狂的风格,有很强的社会现实基础,以时代青年烦恼作为笑料,给人们提供挖苦嘲笑的发泄口。

冯小刚贺岁片中的主角都是些小市民,他们爱钱好色自尊自大,但本性善良,积极向上,用游戏和自嘲的方式化解尴尬。《不见不散》里,葛优饰演的男主角刘元就是典型,混日子,爱耍小聪明,与徐帆约会时故意装瞎子,结果被拆穿,露出囧样。冯小刚与葛优组合也是近20年来贺岁片的标配。

在没有微博和段子手的年代,冯小刚的贺岁片就是流行语的发源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做人要厚道”、“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这些金句皆出自冯小刚的电影,并且流传至今。

在冯氏喜剧中,人物台词是最重要的一环。这种讽刺调侃、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带有浓厚的京味,深受王朔的影响。但比王朔更收敛,也温和保守许多,避免了过度消解一切的毛病,更符合主流价值观和普通人的思想情感。

进入21世纪,张艺谋进一步扩大了贺岁片的概念。2002年,全明星古装大片《英雄》创造了中国电影前无古人的票房纪录,开启了国产电影大片的时代。伴随着春节电影消费市场规模的急剧膨胀,包括古装片(《英雄》)、奇幻片(《无极》)、武打片(《霍元甲》)等类型的电影都在春节档上映,贺岁片已经改变了最初的喜剧定位,开始向多类型化的方向发展,既有“囧途系列”无厘头,也有赶着情人节上映的爱情小清新,但始终是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徘徊。

而2014年,那只闹了天宫的猴子(《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带来的10亿元票房又一次震惊了电影人,春节档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电影片方盯上。

如今,内地贺岁片的概念已不再是冯氏喜剧,而演变为在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都能叫——贺岁片。

录入编辑:任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